柳博雋
當前重要的是對增速放緩后的風險給予客觀評估,并搶先從危機中尋得機遇
對于存在諸多內部失衡、又面臨下行壓力的中國經濟,李克強總理用“騎自行車”來比喻,強調我們求“穩”并不意味著不動,“不動就會像騎自行車,會摔下來,所以我們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但中國經濟增速的逐步放緩亦是不爭事實。因此,如何騎穩一輛慢下來的自行車,就變成了執政者面臨的極大考驗。
一是理性容忍經濟增速新常態。由于要素、產業的自由流動和中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浙江經濟增速與全國逐步收斂本是必然的客觀規律。且因浙江企業外向度和市場敏感度高于全國,宏觀形勢惡化時增速回落更大,也是市場的自我調整。但因為浙江經濟之前一直是高速領跑全國,且又是民營經濟的大本營,其GDP增速變化往往被視作一種風向標,因此備受媒體矚目,也容易被放大和誤讀。對此,作為浙江自身一定要保持理性、客觀的頭腦,對增速放緩持更大的容忍度,牢記現階段浙江的歷史性任務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精力放到堅定不移地轉型升級上來。切不可為了GDP數字,不切實際地拉高預期、層層加碼,讓原本緊繃的高投資率和高負債率更加不堪。
二是謹慎控制政府性投資的規模及方向。凱恩斯提出過著名的“挖坑理論”,即在經濟蕭條、需求不振時,政府雇人挖坑再雇人填坑,也能對經濟增長形成有效刺激。但如今的浙江絕不能“挖坑”,因為“挖坑”浪費的勞動和物資需要政府“埋單”,而當前政府項目支出負擔已很重,且我們在生態環境、社會民生、人文精神等很多領域里還有很多欠賬要補,也不容許我們如此糜費。因而浙江在今后要謹慎控制投資規模和方向。不要貪求投資上規模,更要注重投資增效益;不要眼中只有鋼筋水泥硬基建,更要看到社會民生軟投入。將五水共治、大氣治理、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百姓真正迫切需要的民生工程,作為政府性投資的重點內容,且量力而行,才能既拉動需求,又補歷史欠賬,又保后續發展。
三是借機實施新的人才發展戰略。經濟放緩可能會引發失業問題,但對于人口凈流入大省,且近年來正積極優化人口結構、減少外來低端勞動力的浙江而言,該問題應不是問題。當務之急,是積極利用經濟放緩對就業、人口的影響,實施新的人才發展戰略。一方面是乘當前省內低端制造業日子難過、減產關停較多,加快退二進三,淘汰落后產能,順勢將外來低端勞動力有序轉移回去;另一方面是乘用工荒、人才荒有所緩解之機,加大在全國范圍內對高端人才和優秀技工等優質人力資源的“爭奪”,并納入市民化進程,使其永久地扎根浙江、建設浙江。
四是做好過幾年財政緊日子的準備。接下來幾年,將是財政收入最困難的時期,因為一是我國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才剛剛起步;二是浙江樓市持續低迷,土地出讓金難以指望;三是前期刺激政策所累積的政府債務,將進入償付高峰期。為此,著眼當前,要加強地方財政硬約束,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在大幅壓縮“三公”經費的基礎上,將更多支出向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領域傾斜,變以往的增量調整為積極的存量調整。著眼長遠,要積極為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做準備、埋伏筆,提前布局浙江經濟的相關業態和基礎工作。
五是以市場化手段消解企業債務危機。近兩年較多浙江民企陷入債務危機,資金鏈、擔保鏈斷裂時有發生。作為地方政府,應擔當起市場“守夜人”職責,借助市場化的機制和手段,分類幫助企業化解債務風險:如對經營良好且有市場前景,只因聯保互保暫時陷入危機的企業,可主動出手給予金融扶持,鼓勵銀企共渡難關;對于資產尚佳,但因盲目擴張經營困難的企業,政府可牽線搭橋,在市場尋找并購重組資源并給予重組方信用支持;對于不符產業發展政策、屬淘汰落后產能或挽救無望的企業,則要積極破產清算,妥善處理債權債務,維護社會穩定。
當經濟增速放緩成為新常態,有勇氣和智慧的騎手更應根據自己的路程(發展階段)和路況(自身情況),制定相應穩且準的技戰術以度難關,為后半程的發力疾馳積蓄能量,這才是不辜負歷史和未來的職責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