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如青 朱明芬
2012年,浙江人均GDP首次超過1萬美元,這標志著浙江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同時,隨著浙江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資源稟賦結構也在改變,傳統的成本競爭優勢正在消失,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逐漸增多,構建適合浙江中高等收入階段的現代產業體系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之一。
根據先進國家或地區的發展經驗,盡管人均GDP 1萬美元向2萬美元跨越之中制造業比重出現下降,但是制造業比重的下降幅度與人均GDP 1萬美元至2萬美元的時間跨度具有正向關系。2012年,浙江制造業比重44%,這個比重處于偏高水平,超過任何一個人口超過1000萬的人均GDP現已超過2萬美元的國家或地區達到1萬美元時的比重。例如,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韓國達到人均GDP 1萬美元的時間分別是在1978年、1978年、1979年、1978年、1980年、1986年和1995年,當年各國制造業比重分別達到35%、41%、41%、34%、41%、33%和42%。這些國家由于具有先行發展優勢,達到人均GDP 1萬美元水平時,就能掌握更多的先進制造業或制造業的高附加環節。作為國際上的后發區域,浙江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制造業比重雖高,但是競爭優勢主要依靠的卻是價格便宜的要素成本。可以設想,浙江未來人均GDP 1萬美元時代邁進2萬美元時代,由于初始的制造業比重已經偏高,原有的成本競爭優勢趨于減弱,這個跨越過程更有可能出現制造業比重大幅下降,這對于保持浙江經濟又快又好的增長非常不利。
產業結構變動的規律認為,服務業比重將會隨著經濟發展得到提高。2012年,浙江服務業比重45%,遠遠低于同期美國79%、日本71%、德國71%、英國78%、法國80%、意大利73%和韓國59%的水平。浙江服務業比重為什么這么低?主要原因還是浙江經濟的發展水平仍然較低。可以設想,未來浙江人均GDP 1萬美元時代邁進2萬美元時代,服務業比重將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但是,如果僅是簡單地認為較高的服務業比重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標志,由此沒有較好顧及當前階段經濟發展的客觀現實,不切實際地要求提高服務業比重,不僅不能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反而形成經濟發展的障礙。對于服務業發展,浙江與其注重提高比重,不如注重提升質量,更加注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高技術服務業,通過服務業發展帶動制造業發展。
“新興產業”的發展屬于創新活動,這種創新活動最大特點就是永遠具有不確定性,可能獲得成功,也有可能會失敗。為了鼓勵作為經濟發展活力來源的創新,新興產業發展可以優惠扶持政策,得到更為廉價的土地,獲得稅收的減免甚至相應政策配套的財政補助。從短期看,新興產業發展是一個“投入大、產出小、有亮點”的“面子產業”。但是,從長期看,新興產業中一定會有效益較好的產業脫穎而出,代替先前經濟增長主力的傳統產業,帶動經濟實現持續成長。可以設想,未來人均GDP 1萬美元時代邁進2萬美元時代,浙江經濟需在傳統產業之上添加數量可觀的新興產業。當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最大挑戰就是,既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添加新興產業的當前投入浪費,又要最大限度地獲得新興產業的未來產出效益,達到當前投入與未來產出之間的有效平衡。
技能提升和減人增效聯動發展,探索制造業藍領工人成為中等收入階層的辦法,繼續推進技能人才振興工程、“名校名師名專業”工程、首席技師龍頭帶動計劃等,同時引導企業加快固定資產更新,實現“機器換人、減人增效”。主導產業和配套產業聯動發展,推動大型企業作為主制造業商與零配件供應商、渠道供應商緊密結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產品品牌、自主營銷網絡的大企業大集團。高端產業和低端產業競爭發展,通過低端產業帶動高端產業發展,推動塊狀經濟發展總部經濟;通過研發和銷售提升利潤率;通過財稅經濟杠桿,徹底淘汰落后產能,著力發展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外貿行業和內貿行業聯動發展,主動接軌上海自貿區,積極拓展市場營銷,重點開辟包括金磚國家在內的國際市場潛在區域。同時抓好內需結構升級的機遇,推進外貿行業內貿化和內貿行業外貿化。縣域經濟和都市經濟聯動發展,推進“縣域經濟”轉向“郊區經濟”,提升都市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
營造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生態。適應浙江經濟“輕、小、民、加”的發展優勢,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和培育本土金融機構;適應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需要,注重發揮大型銀行和資本市場的作用,鼓勵引導金融產品創新;適應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的需要,推進科技與金融、產業投資與創業投資相互結合,豐富直接融資渠道。依托電商行業發展的帶動作用。發揮阿里巴巴為代表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大力培育網商,加快網商集聚,做強電子商務產業鏈,創新電子商務服務模式,發展移動電子商務,促進電子商務和快遞業融合發展,支持開拓互聯網金融業務,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突出高技術服務業的促進功能。擴大高技術服務業的企業優惠政策覆蓋范圍,積極發展包括研發、設計、物流、廣告、服務外包在內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總部(樓宇)經濟,創新高技術服務業用地方式方法,引入彈性土地供應機制,提升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功能。發揮區域率先發展的引領作用。深化推進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推進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開展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支持杭州建設國際重要的旅游休閑中心、全國文化創意中心、全國電子商務中心和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適應產業生態演化規律不動搖,對傳統行業加以技術改造或商業模式改造。對于部分發展勢頭較好且稅源貢獻持續增長的新興產業,扶持政策可以不必加大,甚至還可退出。對于另外部分的新興產業,雖然稅收貢獻較低,要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同時改進扶持辦法。促進高新技術企業孵化不動搖,完善企業成長全過程的政策扶持辦法,建立“寬容失敗,歡迎再來”的創業文化;提供發展新興產業的必要信息;協調同一新興產業不同企業的關聯投資,支持企業跳出技術模仿的陷阱。吸引和培育燈塔型企業不動搖,通過燈塔型企業的到來和成長實現技術升級,引來它們的競爭者和合作者,為中小企業成長提供土壤,形成區域協同技術創新體系,進而逐漸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的集群優勢。確立和推進國際化戰略不動搖,堅持外智、外資、外經、外貿“四外”齊上,集聚國際創新資源,實現“研發全球化”和“研發本土化”的有機融合。突出智力資源重要地位不動搖,依托在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資源,鼓勵產學研合作,創建多位一體的創新體系。構筑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高地,支持創新創業人才的引進、培養和獎勵。支持和提升高新區發展不動搖,抓好建設青山湖科技城、未來科技城、嘉興科技城和舟山海洋科技城。堅持土地資源優化利用不動搖,提升高新技術企業進入園區的單位產值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