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文剛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葉雋的《歌德學術史研究》(譯林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系陳眾議主編的《外國文學學術史研究》叢書的一種。這套叢書是國內第一套系統的外國文學學術史研究叢書。
學術史研究被稱之為“研究之研究”。要梳理某個學術領域歷史上眾多學人、大家構筑的知識系統和范式體系,要有理性的反思精神,善于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把握問題的實質,做學術史研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歌德學是一個富礦,各種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源。作者要研究這樣一位世界文化巨人,面臨的考驗非同一般。如他在后記中所言:“在德國文學史上,‘歌德學’是顯學,是學科史上幾乎逃不過去的;在世界文學的學術史上,‘歌德學’更屬于巍巍乎高哉的顯學。”作為“知識之海”的歌德學的難度讓一般人望而卻步。作者在本書后記的第一句話是:“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我還是接受了。”這讓我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直面挑戰的學術魄力和勇氣,也顯示了這部學術專著出版的價值和意義。
本書雖然從歌德學研究這樣一種專題性的學術史梳理入手,但視野所及涵蓋學科史、學術史維度,力圖做到以小見大,以點帶面,關注德國學術內部的學術史脈絡,既有學科史沿革,又關注作為一個整體性存在的德國學術史。學術史研究的思路不外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要在學術傳統中把握歷史,循序漸進,有所依循,補偏救弊,推陳出新。這部著作以時間為序、問題為線,以個案研究為基礎,以學術史清理為目的,突出大家,呈現論爭,還原語境,從歌德學研究入手做直面歷史的知識考古與智性發微,在梳理德國歌德學學術史脈絡的背景下,討論歌德學變遷過程中的重大研究范式變形。
作者的創造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將學術史研究納入思想史視野。本書是學術史著作,但作者并沒有止步于本專業乃至本學科的層面,而是有所拓展。作者具有宏觀意識,把學術視域里的專門性考察置于具體的社會文化語境下,汲取接受理論的資源給養,區分了接受史和學術史的基本維度。接受史具有更廣闊的社會史意義,而學術史則主要局限在學術的范圍之中。在作者看來,學術史的路徑只是知識精英所產生的一種特殊形態的知識模式,并不能代替一般意義上的大眾接受,因此有必要引入接受史。本書特別注意彰顯思想史維度,突出以思想史為關注視角的學術史研究路徑。作者高度認同學術研究不能脫離思想而存在,思想是人類生存的靈魂,思想史和學術史可以互為張力,將思想史維度引入學術史,可以獲得一種嶄新的層次提升。本書彰顯歌德學研究的思想史意義,而不僅僅局限于文學史意義,在德國思想史、學術史的雙重視域中進行歌德學研究。
第二,以通論學術視野來關照歌德學研究。作者指出,他所研究的并非僅是一個“歌德學”而已,而是通過共同話題“歌德”入手,試圖把握整體德國知識場域的進程。專題史的學術史研究關鍵要能夠凸顯問題意識,并由此引申出學術史的相關脈絡。研究歌德學之所以意義重大,就在于它能跨越狹隘的論題與專業范圍而成為公共話題。本書主張確立歌德學研究的社會科學范式,在作者看來,社會科學在人文知識、科學知識之間扮演特殊角色,具有中庸調和的功能,社會科學的介入可導致歌德學的整體提升。作者強調了歌德學作為跨學科場域參與德國現代學術傳統的建構的特殊意義,它具有強烈的普世情懷,而不僅僅是一種民族性的學術建構。歌德本人具有世界胸懷和世界意識,倡導“世界文學”,歌德學給人以一種啟發,那就是超越相對狹隘的“民族意識”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