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冠琪
中醫治療糖尿病并發癥控制分析
陳冠琪
隨著時間的推移,糖尿病已變得非常普遍,且越來越低齡化。糖尿病是一種導致人體代謝紊亂的疾病,且并發癥累及多個臟器,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對中醫治療現階段糖尿病并發癥控制的狀況進行分析總結。
糖尿病;并發癥;中醫治療;控制分析
糖尿病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對人類的日常生活有非常不利的影響,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1]。糖尿病的并發癥包括足病、腎病、眼病、腦病、心臟病等,累及微血管、大血管以及神經系統,因此對于并發癥的控制有積極意義。
中醫對于糖尿病并發癥的記錄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中醫防治糖尿病研究的深入,人們以主要的臟器為中心,加強整體觀念和因癥治療。中醫認為,糖尿病并發癥的根源在于陰津虧虛,內生燥熱。若不及時治療,患者會出現期的氣陰兩虛和血瘀的狀況。因此,中醫對糖尿病并發癥的控制有積極作用。
糖尿病并發癥的控制,是目前現代醫學亟待解決的問題,中醫預防糖尿病成為更重要的研究。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中醫治療不應單純從降低血糖來改善并發癥的發病狀況,而應向更深的層次發展,以預防為主,整體調整為輔;預防的主要措施包括飲食、運動等。幾千年前,我國古代的醫者就提出了運動預防疾病的方法,醫圣孫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利用飲食來控制疾病的優秀醫者。說明防治疾病極為重要,如在活血化瘀方面,可以選用丹參、威靈仙、桃仁等中藥進行糖尿病神經系統病變的控制,總有效率可達95%[2]。
中醫上注重陰陽協調,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陰虛且伴有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的癥狀,均是氣血不暢的表現。筆者認為,調理氣血不暢,實現陰陽調和,對于糖尿病的并發癥的治療可以得到一定控制。血瘀是病理的最根本原因,機體表征為胰島素抵抗,體內代謝紊亂,循環系統不暢,陰陽失衡,最終導致微血管和大血管系統的病變,即產生并發癥。
在糖尿病并發癥的人群中,眼病達到了整個發病群體的一半以上,已成為現階段棘手的醫學問題。眼病并發癥的控制,是需要對機體進行整體調節。在臨床上,關于眼病并發癥的治療,大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治標不治本。由于機體平衡被破壞,手術也無法達到治療疾病的根本目的。實踐證明,在控制并發癥的過程中,機體的調節就顯得尤為重要。
歷朝歷代的醫家、醫論對糖尿病病因的論述主要認為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終至氣陰兩傷、陰陽都被損傷。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提及的“瘀血”與“渴”的概念,讓人們更加認識糖尿病的病理和病因,血瘀在糖尿病中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3]。
糖尿病并發癥的病理基礎在于血液黏稠度高,而最終致血液瘀滯及由此造成的組織缺氧,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其與中醫血瘀具有相同的觀點,即血流不暢、脈絡瘀阻。因此,血瘀是導致糖尿病并發癥的主要因素,在控制并發癥的過程中,合理使用活血化瘀藥物是治療糖尿病并發癥的基本原則,這樣不僅有助于血糖的控制,而且對糖尿病各類并發癥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近幾年來,西藥控制糖尿病并發癥的現象非常普遍,雖然控制血糖的效果比較明顯,而深得患者青睞,但西藥的不良反應較大。隨著時間的推移,糖尿病癥狀的加劇,西藥的效力逐漸減小,降糖效果也就越來越差。此時,患者往往會加大藥量和服藥次數,增加身體代謝的負擔,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并且在糖尿病后期,胰島素注入劑量會逐漸增加,以此來控制血糖平衡,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還加大了水腫的風險[4]。
臨床顯示,糖尿病呈年輕化趨勢,20多歲患有糖尿病的病例數量已達到了將近千萬人次。糖尿病并發癥給患者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困擾和后果,甚至可以導致死亡,現階段利用中醫控制糖尿病并發癥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明顯。根據調查表明,在糖尿病發病初期,采用中醫治療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即使在糖尿病的中后期治療中,中醫發揮的效用也很大,可以明顯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病率,可針對不同的并發癥選擇不同的控制方案。
[1] 姜喆,梁麗娟.論中醫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J].吉林中醫藥,1997,17(1):5-6.
[2] 楊昭鳳.中醫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原則[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5(3):38-38.
[3] 莫貴國.中醫治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2例[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4):18-19.
[4] 段俊國.中醫藥干預可降低糖尿病并發癥[N].科技日報,2011.
R587.1
A
1673-5846(2014)07-0098-02
吉林省鎮賚縣中醫院,吉林白城 137300
陳冠琪,本科學歷,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