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紅 趙 琳
(南陽理工學院/南陽晚報社,河南 南陽 473000)
近年來,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大數據”、云計算、云傳播等先進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和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使傳統媒體受到巨大沖擊。報紙作為主要傳統媒體,未來的發展并不樂觀。
從1994年正式接入互聯網算起,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已經走過20個年頭。2013年我國網民人數已突破6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45%,網絡日益成為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電視、報刊和廣播則退而次之。互聯網持續快速的發展,各類新興傳播媒介層出不窮,將真正處于無時無地不在。相對于平面紙質媒體,青少年更熱衷于網絡閱讀、網絡表達,對數字化傳輸的媒介更感興趣。而青少年的閱讀愛好和選擇決定著未來,關乎傳統媒體的興衰存亡。
新聞的傳播手段自始至終都是在不斷發展的,它依賴于最新的技術來改變傳播形態。回顧歷史,人類口頭傳播階段之后是文字傳播階段:手抄報、邸報,以及現代的諸類報刊,然后有了廣播、電視,直到網絡出現并發展到現在。新興媒體誕生與發展的過程,就是網絡技術與信息內容相互結合與發展的過程。只有技術與內容互為支撐、相互融合,成為一體兩翼,雙輪驅動,才能共同構成核心競爭力。
報紙的優勢,是它的權威性以及自身的公信力。網絡的互動越多,聲音越多,新聞源就越多,這也就使得所有的互動、聲音、新聞更具議論性。人們在各種嘈雜的聲音中,難以找到一個中心,故而失去其權威性。
還有,在網絡出現之后,新聞記者更重視通過網絡第一時間發布最新消息,快速反應是第一位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新聞深度挖掘的機會。
此外,還由于網絡、手機等新興媒介的內容是由“用戶制造”,任何一個用戶都可以發布信息。故在實名制尚不完善的階段,用戶所發表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無責任性。所以新興媒體較傳統媒體而言,更缺乏公信力。
相比較而言,報紙等傳統媒體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深度報道的潛力,公信力方面也好了許多。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公信力是媒體的生命。因此,傳統媒體必須利用這些優勢,打造自身實力,在內容上下功夫,下氣力,用具有深度、厚度和權威性、公信力的報道及科學理性恰當的解讀,顯示傳統媒體的不可替代性,從而實現與新興媒體的并存、共贏和同步發展。
因此,在新興媒體的產生、發展、日益壯大的今天以及未來,報紙將像書籍、雜志一樣,會照常存在。傳統的紙質媒體可以與廣播、電視共存共榮,也可以與新興媒體共存共榮,只不過各自的分工與社會角色會有一定改變。新興媒體不可能徹底取代報紙,并不意味著紙質媒體可以高枕無憂,恰恰相反,紙質媒體將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如果紙質媒體不迅速壯大自身,改造自身,發展自身,利用新技術使自己升級、升華,適應新形勢,則必將衰落,甚至趨向消亡。
隨著互聯網飛速發展,持續不斷地改變著信息內容的傳播方式和受眾的接收處理方式,甚至改變著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
新興媒體方興未艾,促使“報網互動”、“臺網互動”、手機報、電子報等新事物不斷涌現,社會輿論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傳播領域延伸起到了推廣的作用,也推動了社會輿論的多元化,同時也促進了經濟全球化。
在互聯網時代,渠道的確是金,但內容依然為王。渠道決定把內容送往哪里,送達多遠多廣多深;內容則決定渠道里流淌的是清泉、濁水還是污水。特別是當下互聯網傳播的內容清濁并流,泥沙俱下,媒體尤其需要嚴格把關,優化內容,壯大清流,清洗泥沙,蕩滌污穢。
目前,我國最具傳播學人才優勢的是黨報系列,占據大眾傳播市場份額最大的也還是黨報掌控的報業集團系列,包括新興媒體在內的所有媒體中,能以其信譽作更多融資的大都還是黨報的報業集團。所有報業集團都有自己的新聞網站,而且網站都具有新聞發布權,擁有特有的優勢。這些優勢都是傳統紙質媒體發展自身的重要基礎。要充分利用這些基礎,迅速向可以與新興媒體融合的方向發展。傳統報業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面臨著讀者流失、廣告下滑、盈利降低的嚴峻現實,這一切倒逼著傳統報業不斷加快戰略轉型。新媒體環境下的紙媒,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主動出擊,根據新媒體的不足和市場需求,快速打造自己的新優勢,利用新的傳輸手段,建立新的媒體終端,把電子報、手機報、電子書、智能電視、視頻電話、微信等都變成了現實。傳統媒體積極主動建設新媒體,取長補短,吸引更多的讀者參與到報紙的互動中來。觀念引領行動,認識推動實踐。例如,南陽日報社已擁有《南陽日報》電子版、《南陽晚報》電子版、南陽新聞網、手機報等,逐步從根本上改造自身、升華自身。《南陽晚報》雖處在興盛時期,但能居安思危,也正積極實施“復合媒體時代傳媒轉型”計劃。
當前,網絡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帶來了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把傳統媒體領域向網絡空間延伸,這是傳統媒體生存發展、謀求未來的必由之路。
通過對主要傳媒的優劣分析,看得出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雖然各自相對獨立,但可以相互補充,相互并存,相互融合,這樣才能夠豐富我們的文化生活與生產資料,發揮出最大優勢。
內容永遠是根本,是決定媒體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在品質上追求專業,最大限度地發揮傳統媒體在信息采集核實、分析解讀等方面的優勢;在傳播上注重快捷簡潔,在服務上多生產個性化新聞,在展示上實現多樣化,使新聞報道動起來、活起來。
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堅持發展與管理并重,使其成為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強大傳播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這是時代的呼喚和要求。現實中,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也不是絕對的“二分”。在我國,有很多傳統媒體積極向新媒體延伸,實現新聞為本,兼容并包。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是具備原創內容優勢和進行深度報道,以及消息來源的權威性;新媒體的優勢是發布便捷、即時,信息海量,表現形式多樣,互動性強。隨著數字化進程的發展,傳統媒體正在加速與新媒體的融合,因此,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不是“取代與被取代”的關系,而是“合作、共贏、發展”的關系。如果傳統媒體能與新媒體形成良好的融合發展態勢,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內容層面,都是“1+1>2”的效果。
我國新聞機構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上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新華社的集成報道、人民日報社的報網互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云終端、央視的視頻終端等都走出探索創新之路。
總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關鍵是要在思想觀念、管理機制、傳播方式、人才隊伍等方面實現重大轉變。需要大力構建先進強大的現代傳播體系,努力建成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整體實力,有效引導輿論,鞏固主流意識形態主導地位,在傳媒業激烈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