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霞
(伊犁日報社,新疆 伊寧 835000)
突發事件往往是短時間甚至瞬間以內,在不可預知的情況下,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例如,影響較為重大的非典、“9·11”事件、汶川地震、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事件等。突發事件,不僅考驗了黨和政府處理危機的能力,考驗著新聞媒體的應變能力,也考驗著身處新聞報道第一線記者的社會責任。
世界上幾乎每天都有重大的突發事件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報道不能無動于衷,從一定意義上講,對突發事件能否予以及時、準確、全面的報道,是對新聞媒體能力和水平的檢驗,也是媒體第一搶點。
突發事件在很大程度上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災害性突發事件發生后,因好奇而更容易成為人們的談資。在正常信息量不足,或信息模糊不清時,流言就會增多。消除流言的關鍵是消除“不了解”,要消除公眾的“不了解”,就必須讓公眾知情,知道突發事件的真相。
在目前新聞來源渠道增多、傳播手段越來越先進、傳播速度日益加速、新聞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媒體要想滿足讀者需求,掌握輿論的引導權,對突發事件的采寫、編發都必須強調“第一時間”。如果主流媒體對讀者十分關注的突發事件不及時反映,其它媒體就會搶先,占據輿論引導的主動地位,甚至會讓境外別有用心的媒體鉆空子,混淆視聽,也會損害主流媒體的聲譽和形象。這樣的事例很多,比如,前幾年伊犁州一礦山深處發生泥石流,由于來得太突然,十幾名工人瞬間被掩埋了。當時新疆一家生活類報紙率先到達現場,率先發出新聞報道,可是因為沒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事件真相,而發出了《泥石流災害誰之過?》,這篇報道立刻在社會上引起了反響,大家對泥石流災害發生原由妄加推測,甚至一些負面的“政府不作為”等輿論開始在網絡、民間迅速傳播開來。這樣不負責任的報道給社會造成十分不好的影響。
由此可見,報道要做到客觀、準確,需要記者有強烈的敬業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突出的采訪能力,盡可能對事件現場、當事人等進行周全的采訪,并且在寫作中多用引語,使報道更加客觀準確,富有感染力。
重大突發性事件的發生、發展到解決有一個過程,弄清事實真相也有一個過程,要通過追蹤報道、連續性報道、深度報道來不斷修正報道中的錯誤和不足之處。
某一突發事件的報道如果是引人關注的,那么這一事件如何發展,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展,直至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都必然是牽動人心的。事實上,許多有影響的系列報道、連續報道,都是在對突發事件的追蹤關注中產生的。譬如,近年來對一些橋毀人亡事件的連續報道,不僅揭露了“豆腐渣”工程的真相,而且追出了官僚主義和貪污受賄等不法行為。正是這些連續跟追蹤性報道,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價值。此外,對那些具有較強教育意義的突發事件,盡管過程已經完結,但其影響仍在,仍然值得追蹤。比如,伊犁大學生劉開謹勇救兩名落水兒童遇難的新聞,事件雖已過去了好幾年,在后續三年時間里,媒體依然關注他的行為對他弟弟、家人的影響,后來媒體又跟蹤報道了其弟弟繼承哥哥遺愿,考上同一所大學,走完哥哥未走完的路。劉開謹的事跡教育了很多同齡人,成為同齡人心中的楷模。
注重突發事件的追蹤報道,有利于搶好“第二落點”,后發制人,使得報道入深出新。突發事件稍縱即逝,加上一些人為因素的影響,常常會使記者失去現場采訪報道的時機,搶不到先發優勢。做好后發制人的文章,也是發揮報紙優勢的途徑。在冷靜、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形成報道,往往更能反映全貌、更有深度、更具獨家特色、更有影響。
重大突發事件,特別是災難性和暴力恐怖事件往往與死亡、血腥、慘烈、殘忍等聯系到一塊,媒體和記者面對這樣的內容和畫面如何處置,歷來是新聞倫理中最有爭議的部分。
西方新聞倫理強調,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要尊重人的生命價值,盡可能避免在文字和圖片中直接表現“身體恐怖”,認為“借口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對災難中恐怖信息大肆傳布,強調恐怖訴求,是違反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的”。我國也有一些新聞媒體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為了刺激讀者,吸引眼球,常常有意識地渲染恐怖、血腥的場面。比如,一家報紙在頭版頭條刊登了“一家醫院爆炸27人遇難的報道”,報道占據半個版面,并配有一張彩色特寫鏡頭,一具被掩埋的尸體向外露出兩只光腳。同時,照片還配文說:“一名遇難者被壓在廢墟下,只露著兩只腳。據他妻子說,爆炸前,他正和四五個人在家里玩牌。”這樣的報道顯然沒有人文關懷,給讀者留下的是對人性的冷淡,既缺乏對死者也缺乏對生者尊重。
從新聞審美和讀者心理看,一味渲染破壞性的一面,會引起人們的反感和厭惡。選擇性的報道,減少破壞性報道,突出建設性的報道,并非“報喜不報憂”,而是說要挖掘和反映事物所蘊含的警醒社會或啟迪人生等方面的價值,不使報道停留在就事報事的膚淺層面。例如,全國媒體對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報道,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固然有地震影響、破壞程度之大,但同時也向全國人民發起了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自然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從那時起,避險自救,生命至上成為我國每個單位和個人需要補上的重要一課。
突發事件的報道是一件政治性、政策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能否及時、準確、全面地報道好突發事件,不僅直接影響事件本身的解決,而且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和穩定大局。這就要求新聞從業人員要具有較高的素質。
河南電視臺都市頻道23歲的曹愛文,在一次采訪少女落水事件的過程中,義無反顧地把救人放到第一位,她認為她選擇救人只是一種本能,她說:“生命比一條報道重要”。絕大多數網民對曹愛文的選擇予以高度評價,贊美她是“中國最美的女記者”。
突發事件往往是矛盾激化的結果,呈現一果多因、相互關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狀態。因而突發事件既要秉筆直書,又要服從大局。對突發事件報還是不報,早報還是晚報,簡報還是詳報,都要放到大局中去衡量,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嚴格遵守有關新聞宣傳紀律和有關突發事件報道規定,做到幫忙而不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