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東
(秦皇島日報社,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經濟新聞是報紙的主打產品之一,尤其在地市級黨報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及時、準確、客觀地報道地方經濟的發展變化,指導社會生產生活,引導各種經濟活動向正確和良性方向發展,成為地市級黨報經濟新聞的重要職能。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事實上,經濟新聞已拓展為經濟現象、人物、問題等多個層面、多個領域的報道,它正不斷擺脫固有的數字、理論等束縛,在觀念、內容以及形式上實現著不同程度的突破,如今,無論是涉及一項新的經濟政策的宣傳,還是一條市場信息的提供,經濟新聞已將國家大事與百姓柴米油鹽有機融合在一起。尤其在信息化時代,它不僅要有用、好看,還要耐看、值得看,能給予讀者長時間思考的空間。對此,筆者淺談幾點體會。
近親遠疏,新聞亦如此。
地方特色經濟,無論是具有全國特色,還是具有區域特色,都必定有其形成特色的原因、經驗和做法,這些都為記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從這些方面入手,定能吸引讀者的閱讀欲望,因為這關系到地方經濟的發展、知名度的提高,以及居民收入、消費水平,直接接觸到關系公眾切身利益的敏感神經。
“還有哪個地方,能像北戴河這樣,四季都散發著如此迷人的芬芳?還有哪個地方,能像北戴河這樣,既有濃濃的‘洋味兒’,也有著歷史的厚重?‘百年勝地,美麗之冠’,如果你是每年都來這里休閑度假的游客,你必定會有這樣的慨嘆:北戴河的旅游發展正在邁向高端。”在2013年7月16日《秦皇島日報》頭版頭條《北戴河高端旅游邁向新時代》這篇文章里,筆者將屬于這座城市獨有的特色和發展優勢點明亮相,全景描述北戴河區高端酒店、智慧旅游、品質服務的建設和運行情況,并通過具體的數據及百姓的感受,把北戴河的無窮魅力展現出來,受到市領導高度評價,取得很好的效果。
信息化時代,讀者不僅想要了解重大新聞事件,更渴望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而對于地市級城市來說,搶眼的經濟新聞資源十分有限,因此,必須利用這些有限的資源做出新聞的特色,正所謂一樣的新聞,不一樣的深度。
2013年12月14日21時11分,當“嫦娥三號”登月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表面的那一刻,秦皇島星箭特種玻璃有限公司,從“神舟五號”到“嫦娥三號”,他們為航天器太陽能電池帆板披上的“護身鎧甲”,繼續上演著傳奇故事。筆者以“團隊作戰”為切入口,采寫《“嫦娥三號有我們的玻璃上萬片”》(2013年12月17日),通過創業者帶領的60名員工砥礪奮斗的經歷,突出表現集體的力量,避開以往對創業者個人的濃墨重彩,而重新賦予新聞故事更深厚的內涵。
將國內重大新聞本土化,也是經濟新聞報道中不可或缺的。
2013年7月,全國出現“最難就業季”,如何將這個新聞與本地聯系,為讀者服務,筆者走進企業、政府相關部門,與多位大學生暢談,采寫了《如何破解“最難就業季”》(2013年12月12日),不僅增強閱讀性,還幫助讀者尋找“路子”,增強了報紙的影響力。
以說故事的方式向人們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因為讀者希望看到真實的生活。而一篇好的經濟新聞,必然會將點、人、事融合于一體,多使用富有人情味的小故事開頭,以人們的真實體驗為切入口,引出事件或現象,讀者定能與文章產生共鳴。如:
“8個月,他火速開了三家烘培店,才28歲,大學畢業沒幾年功夫,就是憑著機靈肯干、勤奮務實的勁頭‘闖蕩江湖’。”《助力年輕人“闖蕩江湖”》(2013年8月12日《秦皇島日報》)
“工人最難忍受的是,當鋪路機把冒著熱氣的瀝青平攤在路面上時,他們得踩在溫度高達160℃的瀝青上,熱氣像蒸籠一樣從腳底直往上躥,落下的汗水滴在上面都能發出‘咝咝’的聲音。”《踐諾,不畏酷暑雨淋》(2013年7月12日《秦皇島日報》)
如今,這樣有理想、有抱負、敢干肯干的代表人物不斷涌現,經濟宣傳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將這些賦予時代精神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作具體、形象、有說服力的宣傳,這些“活生生”的故事本身就充滿了經濟細胞,無疑為推動城市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地市級黨報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就是要突出這種親和力。試想一下,如果離開了寫人,只有平鋪直敘地記事,怎會有人想讀愛讀。
當然,記者要講故事,也要會講故事,這就要求寫作的時候要做到生動、清晰,節奏感強,恰當的地方將新聞背景融入其中,同時在語法、文字、引語和數字的使用上把握一定的技巧。
2014年,秦皇島日報社策劃了《小微企業成長錄》、《項目建設進行時》、《心系發展一招鮮》等一系列關注身邊經濟活動的報道,筆者多用生動形象的比喻:關于“玄武巖纖維建筑保溫板項目”,筆者這樣寫到:“高密度的玄武巖保溫板硬如鐵板,一張10厘米厚的板,放在兩把椅子之間可承重150斤;而低密度板則如同棉被般柔軟,可彎曲成各種形狀,應用范圍廣泛。”有效化解了經濟項目報道的生硬,讓讀者樂讀、易讀。
對于地市級黨報來說,有不少需要配合黨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報道,也就是主題報道,需要記者將觀察、分析、思辨和判斷貫穿于整個采寫過程中。因此,寓理性力量于鮮活的經濟新聞事實之中,是記者面臨的一個挑戰。
當好政府的參謀、當好群眾的參謀,當好行業領域的參謀,是經濟新聞報道重要的社會功能。這不僅需要記者對經濟新聞事件具備思考能力,而且敢于提出真知灼見。
在閱讀1992年《秦皇島日報》刊登的《白溝市場探秘》(榮獲河北省新聞獎一等獎)這組系列報道時,文章事與理巧妙融合,深深撥動筆者心弦。作品反映的是抽象的市場建設問題,記者卻采用現場見聞的報道方式,讓白溝的每一條經驗都凝聚在耳聞目睹的一個個典型事例之中。不僅如此,每篇報道中還有與秦皇島的比照,完全拋開一般經濟新聞報道中介紹外地經驗的框子,抓住本地區市場發展緩慢的實質,針對性地提出建設,讓人一目了然又深刻反思。
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思考。筆者在采寫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報道拓展就業市場,破解大學生、下崗失業人員以及農民工就業難題、在關注學生小飯桌、社會鮮奶吧、露天燒烤攤等百姓食品安全的時候,不禁反躬自問,如何寫好經濟報道?經濟報道寫給誰看?如何從生產的角度轉向生活的角度?如何使經濟報道的內容更加貼近現實生活、貼近百姓群眾?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將繼續行走在新聞采訪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