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光中
證據裁判原則是指訴訟中司法人員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依據,它是現代刑事訴訟中認定案件事實應當遵循的核心原則。本文對該原則之歷史源流及其在我國的適用問題略作探討。
證據裁判原則不是自古有之,而是司法制度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了解決糾紛的訴訟活動以后,裁判者就力求發現案件真實,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發現真實的模式、原則和制度也呈現階段性的演進。國內外訴訟法學者通常以歐洲大陸為視角將其概括為三個階段,即神明裁判、法定證據和自由心證。也有學者把歷史上的證明方式劃分為兩次重大轉化,即第一次從神證到人證為主的轉化;第二次從人證到物證為主的轉化,進而把發現真實的方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神誓和神判階段;第二是以當事人和證人的陳述為證明主要方式的階段;第三是以物證或科學證據為證明的主要手段。*參見何家弘:《神證·人證·物證——試論司法證明方法的進化》,《中國刑事法雜志》,1999年第4期。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所述的從神證到人證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神判階段和以當事人和證人的陳述為證明的主要方式的階段劃分當無疑義,但是第二次轉化認為人證向物證為主的轉化以及認為第三階段的“物證或科學證據為證明主要手段”的表述值得斟酌。隨著司法文明的發展和人類發現真實能力的提高,物證或科學證據在訴訟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這并不意味著當事人和證人陳述的作用就逐漸消失,實際上人證(包括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等)對案件事實具體生動的描述是物證或科學證據所無法取代的。只是以人證為主的證明方式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實物證據的作用也逐漸加強,最終與人證一起成為認定案件事實的重要方式。因此,從人證到物證的劃分值得思量,至少現在尚未達到此階段。筆者認為,從世界范圍看,證明方式進程劃分為神明裁判、口供裁判和證據裁判三個階段更為準確。這三個階段也是人類對訴訟的認識由非理性走向理性的過程。
在古代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前期,由于生產力落后、人類處于愚昧狀態,在司法證明上盛行“神明裁判”制度。在當時的訴訟中,如果雙方當事人對案件事實的主張有爭議,就根據神的示意來判斷,將神的示意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唯一依據。因為當時人們相信只有神能明辨是非、知道案件事實真相。神判方式多式多樣,通行的有水審、火審等。水審包括冷水審判法、沸水審判法等等;火審則通常以烈火或烙鐵是否導致灼傷以及傷口愈合方式判斷是非。法蘭克王國的《薩利克法典》第53條明確規定了沸水審:“如果有人被判處(把手放入)沸水鍋的考驗,那么,雙方可以達成協議,使被判決者可贖回自己的手,并須提出共同宣誓的證人?!?《世界著名法典漢譯叢書》編委會:《薩利克法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頁。公元9世紀法蘭克人的《麥瑪威法》則規定了火審制度:“凡犯盜竊罪必須交付審判。如在審判中為火所灼傷,即認為不能經受火的考驗,處以死刑。反之,不為火所灼傷,則可允許其主人代付罰金,免處死刑?!惫虐捅葌惖摹稘h穆拉比法典》包含大量神明裁判的內容,如第132條明確規定了冷水審:“因他男性而以手指人妻[后面六行],如無事實證明女與人同寢時,女應為夫故而跳入圣河?!?[英]愛德華滋:《漢穆拉比法典》,沈大銈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頁。又如,第227條規定了火審制度:“以詐術使烙印者烙不可讓與之奴之印者,處死刑,埋于己屋中。烙印者應宣誓‘余非有意烙之’無罪?!?[英]愛德華滋:《漢穆拉比法典》,沈大銈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頁。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證據制度從神判走向人判,證據在訴訟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當時實行口供主義,以采用合法的刑訊手段取得的被告人口供作為定罪的主要根據??诠┍环Q為“證據之王”,被視為最有價值的證據。如歐洲中世紀后期實行法定證據制度的代表性法典《加洛林納刑法典》規定:被告人在法庭上的供認被認為是完全證據中的最好證據,足以認定犯罪。*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修訂版),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頁。在口供裁判階段,刑訊是刑事訴訟“整個大廈的中心”,是獲取被告人口供的合法手段。如《加洛林納法典》和法國1670年頒布的刑事訴訟敕令都規定,調查官為查明“事實真相”可以采取一切手段,包括對嫌疑人和證人實施秘密的或公開的刑訊逼供。
盡管這一時期司法裁判者也采用證人證言、物證和書證等其他證據,但是由于主要依靠刑訊獲得的口供定罪,因而不能認為已經產生了證據裁判原則。
證據裁判原則發軔于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在18世紀的歐洲大陸,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奪取政權以后,在民主、自由、人權的思想指導下,廢除了刑訊逼供和法定證據制度,確立了自由心證原則。1808年《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342條規定:法律僅要求陪審員深思細察,并本諸良心誠實推求已經提出的對于被告不利和有利的證據在他們的理智上產生了何種印象。只向他們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已經形成內心的確信否?”現行《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353條保留了上述條文原意,只是在文字上略有簡化。*現行《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353條規定:“在重罪法庭休庭前,審判長應責令宣讀下列訓示,并將內容大字書寫成布告,張貼在評議室最顯眼處:法律并不考慮法官通過何種途徑達成內心確信;法律并不要求他們必須追求充分和足夠的證據;法律只要求他們心平氣和、精神集中,憑自己的誠實和良心,依靠自己的理智,根據有罪證據和辯護理由,形成印象,作出判斷。法律只向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你是否已形成內心確信?這是他們的全部職責所在。”參見余叔通、謝朝華譯:《法國刑事訴訟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132頁。這一條著名的規定自由心證原則條文,強調的是事實裁決者對證據審查判斷的自由裁量,但它又體現出內心確信的根據是提交給法庭的對被告人有利和不利的證據,也就是說它包含著證據裁判原則的內涵。后來德國在1877年制定的《刑事訴訟法典》參考法國上述條文確立了內心確信原則,即現行法典第261條規定:“對證據調查的結果,由法庭根據它在審理的全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內心確信而決定”。法、德兩國的刑事訴訟法典至今只規定自由心證原則而未另專門規定證據裁判原則。意大利、俄羅斯的刑事訴訟法典也是如此。日本則不同。日本在法國影響下于1876年制定的《斷罪依證律》將《改定律例》原規定的“凡斷罪,依口供結案”的典型的口供主義表述,修改為“凡斷罪,依證據”;并規定“依證據斷罪,完全由法官確定”。這樣就把法國的自由心證原則在日本分別規定為證據裁判原則和自由心證原則。*[日]松尾浩也著:《日本刑事訴訟法》(下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版,第4頁?!胺矓嘧镆雷C據”這應該說是世界最早正式規定證據裁判原則的條文。這一條文被日本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典所繼承,該法第317條規定:“認定事實,應當依據證據。”如今許多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規定了這一原則。如韓國《刑事訴訟法典》第307條規定:“認定事實,應當根據證據”。我國臺灣地區“刑事訴訟法”第154條也規定:“犯罪事實應依證據認定之,無證據不得認定犯罪事實?!?/p>
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律上并沒有證據裁判原則的條文規定,但這并不表示英美法系國家否認該原則,相反,英美法系國家認為在刑事訴訟中堅持證據裁判原則是不言而喻的。英美法系國家的證據制度中有大量關于證據可采性和關聯性的規則,這些規則與證據裁判原則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事實表明,這些國家非常強調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依靠證據。
在我國古代社會,刑事訴訟中雖然曾出現過以神示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主要依據的做法,但這種做法消失得較早,并未在我國古代社會占據統治地位。從總體上來說,我國古代定罪的根據以口供為主并采納其他證據。在古代統治者看來,被告人認罪的口供是最重要的證據,沒有被告人的供認,一般是不能定罪的。明律“吏典代寫招草”條王肯堂箋釋說:“鞫問刑名等項,必據犯人之招草,以定其情?!?《唐明律合編》(五),第699頁。清律同條夾注也指出:“必據犯者招草以定其罪?!泵髀伞⑶迓芍须m規定對不應拷訊的被告人“皆據眾證定罪”,但實際上被告人無口供是很難定罪的,正如《清史稿·刑法志》所指出的:“斷罪必取輸服供詞。律雖有眾證明白即同獄成之文,然非共犯有逃亡,并罪在軍流以下,不輕用也?!?參見陳光中:《陳光中法學文選(第一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頁。為了獲得被告人口供,刑訊是被普遍采用的合法手段。盡管這時期司法裁判者也采用證人證言和物證等證據,但并不重視口供以外的其他證據,查明案件事實真相基本依靠合法刑訊獲得的口供,因而并沒有產生證據裁判原則。
在清朝末年,《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于1906年正式編成。該草案承襲日本、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制度,有關規定體現了證據裁判的精神。草案第74條規定:“承審官確查所得證據已足證明被告所犯之罪,然后將被告按律定擬。”第75條也規定:“被告如無自認供證而眾證明白、確鑿無疑即將被告按律定擬。”*《大清法規大全·法律部》卷十一“法典草案一”,《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等奏進呈訴訟法擬請先行試辦章程折并清單》,總第1860頁。這是中國第一部體現證據裁判精神的訴訟法典草案。可惜由于遭受各省保守力量的反對而使該草案被擱置而未予以頒行。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包括中央蘇區、抗日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國共產黨領導在革命政權探索中形成了實事求是的作風和路線,表現在司法裁判上則強調應當依據充分證據查明案件事實真相。1931年12月13日中央執行委員會非常會議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訓令》(第六號)就規定:“在審訊方法上……,必須堅決廢除肉刑,而采用搜集確實證據及各種有效方法?!?武延平、劉根菊等編:《刑事訴訟法學參考資料匯編》(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頁。1940年8月13日公布的《晉察冀邊區目前施政綱領》第17條也規定:“對漢奸審判須依確實證據”。毛澤東在《論政策》中也強調應以口供以外的證據作為定案根據,他指出:“對任何犯人,應堅決廢止肉刑,重證據而不輕信口供?!?942年公布的《陜甘寧邊區保障人權財權條例》更明確規定了證據裁判原則,即第10條規定:“逮捕人犯不準施以侮辱毆打及刑訊逼供,強迫自首,審判采取證據主義,不重口供。”*武延平、劉根菊等編:《刑事訴訟法學參考資料匯編》(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頁。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繼承司法工作的革命傳統,在相關的法律文件中繼承了證據裁判精神,繼續強調應當以口供以外的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主要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在1956年10月寫出的《各級人民法院刑、民事案件審判程序總結》中指出:“在法庭調查階段,必須把案情徹底查清,取得確鑿的證據;……被告人的供詞,必須經過調查研究,查明確實與客觀事實相符的,方可采用。”*韓延龍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制通史》(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60-61頁。
自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們的國家經歷了一連串的政治運動,法制受到極大破壞。由于剛剛從整風反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中走出來,大量的冤假錯案引發我們進行沉痛的反思。*1978年下半年到1981年底,全國各級人民法院集中力量對文革期間判處的120余萬件刑事案件進行復查,按照“全錯全平,部分錯部分平,不錯不平”的原則,糾正冤假錯案30. 1萬件,改判率為25%,涉及當事人32. 6萬余人,使一大批人昭雪了沉冤. 1983年到1987年底,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對文革前判處的涉及起義投誠人員、臺胞臺屬、僑胞僑屬、少數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案件和提出申訴的其他政治性案件進行復查,共復查案件78. 9萬余件,其中改判了28. 6萬多件,占36. 31%。參見趙震江主編:《中國法制四十年》(1949-1989)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69頁。為了保證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制定的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5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要求定罪要達到“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準。雖然立法上沒有證據裁判原則的條文規定,但是上述規定本身就是證據裁判精神的具體體現。隨后在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又增加規定了疑罪從無的規定,但仍未確立證據裁判原則。
建國后的刑事訴訟直至2007年才在司法解釋中首次正式明確規定證據裁判原則。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嚴格依法辦案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量的意見》提出:“堅持證據裁判原則,重證據、不輕信口供。”2010年《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重申了這一重要原則,明確規定“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根據”。
需要指出的是,證據裁判原則只在刑事司法解釋中得到確立,但是卻沒有得到刑事訴訟法的正式確認。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證據裁判原則并沒有寫入現行刑事訴訟法,但是證據裁判精神在刑事訴訟法中得到了進一步體現,更加注重證據的證據資格和證明力問題;而且隨后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61條再次規定:“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根據。”
由上可知,我國刑事訴訟中證據裁判原則的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口供裁判——證據裁判精神體現——證據裁判原則確立的漫長發展之路。這種發展路徑根植于我國的特定環境,符合我國的訴訟文化和訴訟制度發展。
在刑事訴訟中,需要運用證據加以證明的對象是案件事實。如何正確理解案件事實是貫徹執行好證據裁判原則的關鍵所在。為了進一步明確對案件事實的證明,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增加了對量刑事實進行證明的條款,即第193條第1款規定:“法庭審理過程中,對與定罪、量刑有關的事實、證據都應當進行調查、辯論。”強調對量刑事實的證明,是對司法實踐中“同案不同判”、“量刑不公導致涉訴上訪”、“量刑辯護難”等問題的回應,也是證據裁判原則的要求,無疑是可喜的進步。但是,這只是解決了需要運用證據加以證明的案件事實的范圍,并沒有真正厘清何為“案件事實”本身,因此需要進一步明確。
筆者認為,刑事訴訟中的案件事實至少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案件客觀事實即案件本源事實,它是不依司法人員和任何其他訴訟主體的意志而獨立存在的事實。這種案件事實具有客觀性、確定性、過去性的特點。二是當事人主張的事實,這種事實在訴訟的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變化,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所提供的案件事實,因為種種因素的影響在偵查中與在庭審中可能大不相同。三是公安司法機關及其司法人員根據證據所認定的案件事實,這種事實學界稱之為法律事實。包括偵查機關的移送起訴意見書、檢察機關的起訴書和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書所認定的案件事實。*關于刑事訴訟中案件事實的理解,可參見陳光中:《刑事證據制度改革若干理論與實踐問題之探討——以兩院三部〈兩個證據規定〉之公布為視角》,《中國法學》,2010年第6期。證據裁判原則要求必須以證據對案件事實進行認定,就是要求司法人員在刑事訴訟中通過收集、審查和判斷證據將案件客觀事實正確轉化為法律事實,最大限度地實現案件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的統一。這是貫徹執行證據裁判原則的關鍵所在,也是司法人員在訴訟中實現實體公正的前提。
貫徹執行證據裁判原則既要保證裁判所依據的證據具有證據資格,又要確保證據經過法庭的審查判斷,接受控辯雙方的充分質證。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正是保證證人證言接受控辯雙方充分質證的重要制度。原《刑事訴訟法》對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規定過于原則,且存在矛盾,*原《刑事訴訟法》第47條規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方證人的證言并且經過查實以后,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备鶕艘幎ǎC人必須在法庭上經過雙方詢問、質證,其證言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但是,該法第157條又規定:“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結論、勘驗檢查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審判人員應當聽取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币簿褪钦f,在證人未出庭作證的情況下,法庭允許宣讀庭前證言,并且一旦查證屬實,同樣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顯然,在證人是否必須出庭作證的問題上,原《刑事訴訟法》第47條和第157條之間存在著矛盾。這為司法實踐中證人不出庭作證打開了方便之門,導致我國刑事審判中證人不出庭作證的情況非常普遍。據統計,全國范圍內看,刑事案件中證人出庭率僅為1%左右。*參見左衛民、馬靜華:《刑事證人出庭率:一種基于實證研究的理論闡述》,《中國法學》,2005年第6期。這既侵犯了被告人的質證權,又不利于證據裁判原則的貫徹執行,而且還不利于查明案件事實真相。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進一步完善了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不僅明確了證人出庭范圍,增加規定了證人強制出庭制度,而且還對證人出庭作證費用的負擔方式以及對證人的保護等等作了詳細規定。*參見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59、62、63、187、188條。這無疑對保障證人出庭作證提供了良好條件。然而,現行規定仍有不足與隱憂。例如,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187條規定:“公訴人、當事人或者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證人證言有異議,且該證人證言對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边@一規定把證人是否出庭的最終決定權賦予法院,在控辯雙方對其有異議且證人證言對定罪量刑有重大影響的情況下,證人是否出庭還必須由法院決定。這可能導致證人必須出庭的情形被化解,無法有效提高證人出庭率。又如,雖然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規定了證人保護制度,并對特定案件的保護措施作了詳細規定,但是并沒有進一步規定證人保護的程序,對于應向哪個機關申請保護,公檢法三機關具體職責如何等尚未規定,這有可能導致三機關互相推諉。因此,在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應當進一步完善證人出庭作證的條件,并對證人保護制度的適用程序作進一步細化。
口供補強規則,是指只有被告人的口供不足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必須有補強口供的證據。*陳光中主編:《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75頁。僅憑被告人口供不能定案,而要求對口供以其他證據加以支持或印證正是證據裁判原則的要義所在。我國原《刑事訴訟法》第46條是關于口供補強規則的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充分確實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毙薷暮蟮摹缎淌略V訟法》第53條第1款保留了這些規定,且隨后出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83條對此作了進一步細化規定:“審查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應當結合控辯雙方提供的所有證據以及被告人的全部供述和辯解進行。被告人庭審中翻供,但不能合理說明翻供原因或者其辯解與全案證據矛盾,而其庭前供述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的,可采信其庭前供述。被告人庭前供述和辯解存在反復,但庭審中供認,且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的,可采信其庭審供述;被告人庭前供述和辯解存在反復,庭審中不供認,且無其他證據與庭前供述印證的,不得采信其庭前供述。”這無疑為貫徹執行證據裁判原則提供了較好的保障。
然而,我國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關于口供補強規則的相關規定尚不完善,尤其是對于共犯口供能否作為其他共犯口供的補強證據的問題仍沒有明確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筆者認為,應當進一步明確規定僅有共犯的口供作為其他共犯口供的補強證據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這是證據裁判原則的應然要求,也是由共犯口供的性質所決定的。從本質上來說,共犯的口供仍然屬于“被告人供述”,如果允許僅憑共犯之間的口供來印證案件事實就定案,那么就是允許僅憑被告人供述進行定案,這顯然不符合證據裁判原則關于應當以口供以外的其他證據作為定案主要依據的應然要求,不利于證據裁判原則的貫徹執行。鑒于此,應當明確規定不能僅僅以共犯的口供作為補強證據,即使共犯的口供相互印證,也應當需要其他證據補強,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
證據裁判原則要求事實裁定者根據全部具有證據資格的證據綜合審查判斷所認定的案件事實必須達到法定的證明標準。這個標準在我國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為了進一步細化該證明標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更好地貫徹證據裁判原則,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對何為“證據確實充分”作了進一步解釋,即第53條第2款規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二)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三)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北M管這只是對“證據確實充分”的進一步解釋,我國刑事訴訟中有罪證明標準并沒有改變,但是因為首次引進源于英美法系的排除合理懷疑標準,引起了法律界的高度關注。同時,對排除合理懷疑在理論上如何解讀、實踐中如何準確運用也存在歧義。按照英美法系主流觀點,對排除合理懷疑的理解只承認高度蓋然性,即最大限度地接近確定性,尚未達到“確定性”的程度,用概率來表示就是95%以上確定即可。但是筆者認為我國不能照搬英美法系的理解來適用。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和我國實踐經驗來看,對排除合理懷疑的解釋可以采取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的說法,即“‘排除合理懷疑’是指對認定的事實,已沒有符合常理的、有根據的懷疑,實際上達到確信的程度。”*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編:《〈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頁。在筆者看來,我國刑事訴訟有罪證明標準應當把高度蓋然性與“確定性”、“唯一性”結合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實際上也認同唯一性標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05條第四項明確規定:“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足以排除合理懷疑,結論具有唯一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105條規定:“沒有直接證據,但間接證據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一)證據已經查證屬實;(二)證據之間相互印證,不存在無法排除的矛盾和無法解釋的疑問;(三)全案證據已經形成完整的證明體系;(四)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足以排除合理懷疑,結論具有唯一性;(五)運用證據進行的推理符合邏輯和經驗。”具體而言,應當對有關定罪和量刑的主要事實的證明達到“唯一性”。其中,主要事實包括以下三項內容:(1)犯罪事實是否已經發生;(2)犯罪的主體是誰;(3)加重量刑的情節,特別是足以判處死刑的從重情節。至于其他情節,如犯罪的主觀方面等,因為涉及被告人的內心世界而難以查證,因此可以適度降低證明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適用排除合理懷疑標準典型國的美國,因為司法實踐中出現高達約5%的死刑錯判率也開始反思排除合理懷疑標準作為死刑案件證明標準的正當性。有學者指出“排除合理懷疑”作為死刑案件的證明標準不足以防止錯判,應當適用比排除合理懷疑更高的證明標準。其中的代表人物仙德(Sand)教授建議:“陪審團在決定是否對被告人適用死刑前應當重新衡量有罪判決的正確性。如果陪審團排除所有可能懷疑地,認定被告人有罪,那么判處被告人死刑。否則,應當由法官對被告人判處死刑以外的其他刑罰?!庇袑W者指出,“排除所有可能懷疑要求陪審團在死刑案件進入量刑程序前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必須達到絕對確定的程度?!?Leonard B. sand, Danielle L. Rose, Proof Beyond All Possible Doubt: Is There a Need For a Higher Burden of Proof When the Sentence May be Death? 78 Chi-Kent L. Rev. 1367, 1368(2003).轉引自肖沛權:《排除合理懷疑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13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50頁。也有論者指出:“死刑案件的證明標準應當高于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具體而言,該標準應當是排除一切懷疑。”*[美]布萊恩·福斯特:《司法錯誤論——性質、來源和救濟》,劉靜坤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頁。顯然,這些學者均未把“排除合理懷疑”作為最高、最嚴格的證明標準。因此,筆者認為,我們應當堅持“排除合理懷疑”標準包括結論之唯一性和確定性之解釋,特別是在死刑案件中對主要事實堅定適用結論唯一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嚴防冤假錯案的發生,嚴防錯殺錯判,保證實現司法公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