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 朱俏俏 魏偉忠
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氣候變化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挑戰。隨著氣候變化與國際談判進程的推進,林業碳匯作為增加溫室氣體吸收碳匯的主要手段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京都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可利用本國實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所獲得的碳匯抵減溫室氣體排放量,或通過清潔發展機制在發展中國家實施符合特定條件的造林再造林項目產生碳匯來幫助其完成減排任務。因此,通過森林生態服務效益的價值化拓展途徑,對于提高林區農民收入、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內容。
當前很多人將林業碳匯與森林碳匯兩者的概念混淆,根據《中國林業碳匯》的相關說明,兩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從定義上看,林業碳匯是指通過實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常常與碳匯交易相結合;而森林碳匯是指森林生態系統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二是從范圍上看,林業碳匯的來源僅限于人類主動的造林與再造林、減少砍伐等保護活動;森林碳匯的來源則是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地球化學碳循環過程,覆蓋范圍更大。
三是從屬性上看,林業碳匯盡管具有自然屬性,但更側重于其社會經濟屬性;森林碳匯則更偏重于自然屬性。
由于可以進行交易的商品必須具有清晰的產權,作為公共物品的碳匯需要借助嚴格的計量與監測方法才能夠實現交易。因此,現有的森林碳匯不能隨意交易?!毒┒甲h定書》對可用于抵減的碳匯作出嚴格規定,即需要由造林再造林等活動所產生并且抵減量不能超過國家基準年(1990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林業碳匯應運而生。
國際層面:目前,國際上林業碳匯交易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京都機制國際市場下的林業碳匯交易;二是國家(或區域)碳市場框架下的林業碳匯交易;三是自愿性碳匯交易。美國加州碳市場、新西蘭國家碳市場和澳大利亞碳市場都已將林業碳匯納入碳市場并制定了相應的規則或者協議指導林業碳匯項目的開發與交易??偨Y這些國家或者地區的林業碳交易的運行情況,可以證實兩點有益做法:一是林業碳匯基于基線和信用提供的碳補償項目可以納入國家碳交易市場實施,該模式可有效降低履約主體碳市場合規成本;二是在排放量測量、報告和核查方面,可采取靈活的碳匯計量辦法,既體現數據的真實準確又方便各方操作,有利于促進林業碳交易。
國內層面:目前,我國主要開展了三種類型的林業碳匯項目,一是清潔發展機制下的林業碳匯項目;二是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支持開展的林業碳匯項目;三是國家碳排放權交易主管部門開展的林業碳匯項目。對于清潔發展機制碳匯交易,受項目范圍特定性和規則嚴格性等限制,發展較為緩慢。到目前為止,全國僅有“中國廣西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和“中國廣西西北部地區退化土地再造林”兩個項目獲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的批準。中國綠色碳匯基金主要資助植樹造林和森林管理及其它以增加森林碳匯為目的的相關活動。2013年11月,《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和《竹子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正式發布,為國內自愿減排交易體系下林業碳匯項目的開發提供方法學支撐。目前,全國七個碳交易試點省市中,廣東省已將林業碳匯納入其碳交易體系,提出制定林業碳匯等項目的“廣東省核證(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量”備案規則和操作辦法,其他試點仍處在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如湖北、北京)或林業碳匯交易試點方案編制(如上海)的探索階段。在非試點省份中,內蒙古、廣西、湖南、云南、浙江、遼寧、河北及山西均正在開展和擬開展林業碳匯試點項目。其中,云南已于2013年以自愿減排交易的形式完成第一筆林業碳匯交易。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浙江省已將增加林業碳匯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和促進低碳發展的重要舉措,整合政府、企業、專業機構等各方面資源力量,形成了集信息、交易和融資等服務為一體的全國性林業碳匯交易平臺。
林業資源豐富。浙江省森林資源連年呈現出增長的態勢,2013年森林覆蓋率達60.97%,森林面積增加到605.28萬公頃。林業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速,2012年全省林業行業總產值3576億元,位居全國前列。近5年時間,林業總產值翻了一番多,以占全國2%的林地面積創造了占全國11%的林業總產值,進一步夯實了林業產業大省的堅實地位。此外,浙江省是全國最大竹產區,毛竹總株數達22.35億株,單位面積竹林的固碳能力超過亞熱帶的其他林木,固碳潛力優勢明顯。
試點工作先行。浙江省已經擁有中國綠色碳匯基金碳匯造林項目點2個,即臨安市和蒼南縣,并在溫州設立全國第一個地級市的綠色碳匯專項基金,建成碳匯林3萬多畝。隨后,浙江省申請建立全國第一個省級基金—浙江碳匯基金,先后建立了溫州碳匯基金、浙江碳匯基金鄞州專項和北侖專項。經國家林業局同意,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與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于2011年正式啟動了全國林業碳匯交易試點。省內已確定多個碳匯林業實驗區,浙江農林大學還獲得“林業碳匯計量與監測資格”。此外,浙江已有參與國內外碳交易的實際案例,例如浙江能源等企業將碳減排量出售給國際上的自愿減排買家,阿里巴巴等企業認購省內產生的中國首批14.8萬噸林業碳匯指標。所有這些都為浙江省開展林業碳匯交易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機制平臺支撐。通過一系列的試點工作,浙江省初步形成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浙江省碳匯基金——市縣基金專項的三級管理模式,吸引一批有社會責任感的知名企業積極捐資碳匯基金。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于2010年成立,是全國唯一的林業碳匯交易試點平臺。同時,溫州市編制了全國首個“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技術規程”,并吸引全國首個碳匯研究專業機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碳匯研究院落戶溫州。
市場機制缺失。相比一般的造林項目,碳匯林的造林標準比較高,要達到可計量、可監測、可核查的嚴格要求。這使得碳匯造林成本遠高于林業碳匯市場價格,偏離市場價值規律,大部分企業難以接受。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前浙江省既沒有形成完善的自愿市場,也沒有建立強制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林業碳匯指標沒有跟企業碳減排掛鉤,企業缺乏購買碳匯指標的積極性。
政策規劃空白。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林業碳匯不為公眾所了解,加上又是一個系統工程,政府的主導作用顯得尤為關鍵。目前全省尚未形成碳交易試點工作方案和推進措施,林業碳匯交易還未能納入全省碳交易體系。同時,并未在政策上對林業碳匯作為生態補償途徑和政績考核手段予以大力支持。
科技支撐不足。國家對林業碳匯交易平臺的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持仍不足。碳匯造林及林業碳匯交易、碳匯抵減排放指標等專題研究尚未開展,無法給林業碳匯參與碳交易提供科學依據。此外,目前碳匯林周邊的基礎設施仍存在不少技術難題,如水源應急能力差、道路交通抗災害能力弱、個別地區山體滑坡嚴重等。
完善區域生態補償機制。目前我國主要通過財政直接支付的方式補償林業的生態服務價值,但與林業提供的生態效益相比補助金額過低,資金缺口較大。建議在對林業生態服務價值進行科學計量、監測和評估的基礎上,按照“受益付費、損害賠償”的原則,逐步完善生態環境產權交易的體制機制。制定林業碳匯市場化補償的相關法規政策,明晰生態補償各利益相關方的權利義務邊界。通過招投標、租憑、承包等形式,吸引國際國內具有強制減排義務的企業在浙江省建立碳儲基地,進一步提高林業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與經濟效益。
創新地方政績考核體系。按照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相關要求,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指標全面納入浙江省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并逐步加大權重。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重點地區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修訂完善已有的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等規章制度。加強監督、嚴格獎懲,使各項制度成為硬約束。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構建林業碳匯交易體系。根據國家建立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戰略部署,穩步推進浙江省的林業碳匯交易體系建設。依托浙江省過去開展林業碳匯交易工作的良好基礎和豐富經驗,充分利用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的標準化交易平臺,創建和完善浙江省碳交易體系的市場條件與環境。按照國家最新開發的《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竹子造林碳匯項目方法學》等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方法學,校核浙江省已開發的林業碳匯項目,將其提升為國家核證自愿減排(CCER)項目,同時在浙江省林地資源優厚和林業碳匯潛力巨大的區域著手開發CCER項目,通過開展自愿減排交易推動浙江省乃至全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
強化林業碳匯科技支撐。借鑒國內外林業碳匯交易的經驗教訓,探索林業碳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MRV)”路徑,推動計量監測體系的建立,開發包括各類信息資源的碳匯信息數據庫。建立連續監測林地資源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信息的生態定位監測站,形成長效動態監測機制。在提升林業碳匯技術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成果,進一步加大林業碳匯科技投入。培育優良樹種,改進經營措施,提高碳匯林的生產力和固碳能力,強化林業碳匯的科技研究。加大林業碳匯知識培訓力度,培育專業機構和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