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泓洋
合理使用是現代著作權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作為平衡版權人權益和公眾權益之間的一種工具,合理使用制度在保障著作權人權利的同時對促進科學文化和藝術的繁榮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由于電視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電影作品片段被使用的現象越來越多,其中,有些作品的使用是得到了權利人授權的,但有大量的網絡、電視節目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使用電影作品和電影片段,引起了很多電影權利人的不滿,也影響了電影版權保護和電影產業的發展。本文擬對這種未經授權的電影作品使用問題進行探討。
據有關資料介紹[1],當前我國有些電視與網絡節目以介紹評論為名,未經著作權人授權許可,大段使用電影作品或片段。這些節目有的是以介紹影片的形式出現,使用整部影片的精彩片段長達半小時以上。還有種節目是介紹演員或導演的評論類型題材,也經常未經許可大段使用電影作品片段。這種節目自制自播時帶廣告,還有相當一部分廣告分銷給其他傳播機構。以上兩種未經許可、大段使用他人電影作品和片段的節目,都帶有明顯的商業目的。
以上這些大量使用電影片段的行為屬于什么性質?算是合理使用嗎?這在實踐中是個讓使用者與著作權人之間爭論不休的話題,并且正反兩方都引用《著作權法》相關條款作依據。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同時,《著作權法》還規定,“電視臺播放他人的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錄像制品,應當取得制片者或者錄像制作者許可,并支付報酬;播放他人的錄像制品,還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
未經授權而使用電影作品的使用者們根據《著作權法》第22條認為,為介紹演員、導演或評論而適當使用影片片段是合理使用,不必經權利人許可,也不必支付報酬;但權利人則認為,大多數使用者往往超過“適當引用”的范圍,且沒有“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涉嫌侵權,依據《著作權法》第46條的規定,使用者應征得著作權人同意并支付報酬。
具體案例的判定則要根據《著作權法》第22條和合理使用制度的精神內涵作具體的分析。
在對上述電影作品是否屬于合理使用進行探討之前,我們先簡單地回顧一下合理使用制度的發展和主要原則。
合理使用制度,又稱“自由使用”,通俗地講,就是指可以不經權利人的同意,也不必支付報酬而使用他人作品的一種制度。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在其著作權法律或審判實踐中都確立了這一制度,目的是防止權利人對作品的壟斷,促進文化、科學和藝術的發展。
我國《著作權法》頒布二十多年來,第22條關于合理使用的規定在限制著作權人權利壟斷、促進作品傳播、促進社會發展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踐中人們也發現,我國《著作權法》的該條規定基本是以總括條款加列舉情形的形式出現,對合理使用的判斷標準缺乏明確的規定。雖然,2013年修訂后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1條規定了著作權合理使用的限制條件,但在實踐中,怎樣的使用為適當、為合理,仍然是一個難以判斷、討論不止的問題。
而且,對于怎樣使用為適當、為合理,由此引起的糾結和爭論是一個世界性話題,不為中國所獨有。所以,著名學者吳漢東曾說,“合理使用是現代著作權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在著作權研究中被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學者稱為世界性難題”。[2]
合理使用制度起始于英國,成就于美國,現已成為現代各國著作權立法的通例,其精神和原則也為國際版權公約所認定。
1841年,美國著名法官斯托雷(Joseph Story)針對合理使用標準提出了著名的3要素,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著名的判斷合理使用的4條標準,并被寫進了1976年的《美國版權法》。《美國版權法》第107條是這樣規定的:“確定對一部作品的使用是否是合理使用,應該考慮下列因素:①使用的目的和性質,包括這種使用是否具有商業性質;②作品的性質,是否有版權;③所使用部分的量和使用內容的實質性;④對原作品的潛在市場或價值是否產生了重要影響或替代性的市場效應?!蹦壳?,這4條標準被許多國家在司法實踐中所運用。
我國《著作權法》及《實施條例》中對電影作品片段引用的“度”,尚無明確的衡量標準和規定,但根據《世界版權公約》、我國《著作權法》的立法精神和規定,在研判電影作品的使用是否屬于合理使用時,可借鑒國際上的成熟經驗,如美國的“合理使用”界定4要件。筆者認為,判斷作品是否為“合理使用”,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把握。
第一,使用目的,是否是商業目的。這是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第2款明確規定的。也就是說,引用的目的是為了評論、介紹和說明。這個條款可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使用某一版權作品的商業性因素越強,越不可能被認為是合理使用”[3]。另一方面,適當引用一般是要求加入自己的新表達,如果在用他人作品的同時,沒有增加自己的表達,根據著作權法是不能免責的。若引用的目的是傳播盈利,就是使用目的不正當。[4]
第二,要看引用的量或者程度,即使用部分占整個版權作品的比重和重要性,也就是說引用作品的量要與介紹或者說明的目的相適應,不能構成對主要部分、實質部分的使用。
如音著協訴西安長安影視制作有限公司、北京圖書大廈等單位一案中[5],雖然涉案作品是歌曲的使用,但與電影片段的使用性質有相同之處。在該案中,法院認為,有的歌曲在電視劇中被使用的篇幅非常少,而且從常理判斷也難以界定說被引用的詞曲就是作品的靈魂和精華,因此,類似這種使用可以歸入合理使用,若認定為侵權對使用人而言過于苛刻。而有的歌曲的使用是比較完整地使用了原作品的實質部分,就不宜認定為合理使用。
上面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何把握引用的“度”。當前,一些電視和網絡節目中對電影片段大段使用,明顯超出了評論、介紹和說明的目的。但是,這個“量”如何界定,在實踐中還是讓人頭痛的問題。據了解,按照國際慣例,除了使用電影預告片和片花不必權利人許可,無須支付報酬外,其他對電影片段的使用行為是否為侵權均有不同程度的界定。據悉,在美國,介紹和評論使用完整片段不得超過5分鐘,使用全片鏡頭總長不得超過15分鐘。[6]目前,我國尚無這方面的詳細規定。
第三,引用的影響。筆者認為,作品引用對于原作品潛在市場或者版權作品價值的影響,是合理使用權衡的3要素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指這種引用不能與原作品形成直接的市場競爭,從而形成市場替代效應。若引用、使用的內容很長,或者雖然使用的長度不長,但用的是原作最為實質、最為精華的內容,基本就可以判斷是侵權的。[7]
以上我們簡要回顧了合理使用制度的發展與判斷標準,特別是電影作品合理使用的判斷原則與標準,但這些是法律依據和指導性原則,具體到本文第一部分所提到的現象可否歸入合理使用,需要具體案例作具體分析,并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堅持個案原則。雖然有了法律依據,有了上述原則,但在判斷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現象——即這些網絡或電視節目是否構成對電影作品合理使用時,認定上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想法,還是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即個案原則。從判斷標準上來說有一些基本原則可以遵循,但在文化意識領域判定作品是否擁有獨創性,比例問題是一個危險的標準,不能以“量”或“比例”來簡單判定是非。一方面要參考量的引用,但又不能單純依靠量化的指標,使用的量更重要,還是作為觀眾的感知更重要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問題。[8]
“只要構成作品,就不是侵權”的認識是錯誤的。
在實踐中,很多使用了別人電影作品而制作出的節目或欄目方認為,他們的電影介紹節目是有獨創性的,是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因而不構成對原電影作品的侵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因為這些節目對電影畫面的選擇與編排、對旁白語的遣詞造句等方面具有獨創性,的確構成了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受著作權法的保護,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經許可、大段使用原電影作品的做法就是合法的,只要超出了合理使用的限度,就構成了對原電影作品的侵權。
對引用的“量”作出規定是否現實。怎樣的引用為適當、為合理,是按原作品的比例還是字數、時間,這是合理使用問題在實踐中最大的困惑所在。我國《著作權法》及相關條例中并沒有“量”的規定,實踐中權利人希望能有個量的規定。但筆者認為,對電影作品使用的具體長度不適宜作出固定的時間規定或比例規定,因為一方面,對電影作品而言,這個“量”或“比例”是非常難以規定的,一檔節目用了原作品的10分鐘畫面可能還不算侵權,但另一檔節目用了原作品的5分鐘畫面有可能已經構成侵權了,還是要看個案;另一方面,如果規定了量,侵權人又會打擦邊球,比如規定引用片段超過10分鐘為侵權,他就只會用9分鐘,來規避侵權制裁。因此在立法中不必要有量的規定,應給予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間。當然行業協會和行政政策上作一些指導是必要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司法實踐推動“合理使用”的規范,逐漸形成司法判決中的裁判規則,從而引導社會公眾自覺守法。
當然,通過《著作權法》的第三次修訂,對合理使用制度作進一步的完善,特別是對適當引用的“適當性”作出明確規定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不在這個層面上展開探討。
總之,合理使用制度是平衡權利人權益和公眾權益之間的一種工具,不能作為侵權人侵權的借口。適當的引用要從使用目的、引用程度、引用影響等方面綜合考量,特別是要作個案的認真考量。相關部門也應加強《著作權法》及相關條例的普及宣傳,以保護版權,促進包括電影產業在內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
[1]規范作品引用 保護電影版權[EB/OL].[2014-04-22].http://www.cncri.com/Show.aspx?id=48987&typeId=7&typeBigId=1
[2]吳漢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黃世席.美國電影版權的合理使用問題研究[J].電影藝術,2010(6)
[4]鄭曉紅.過量引用就是非法復制[J].中國版權,2014(1)
[5]如何認定在影視作品中使用歌曲片段的行為[EB/OL].[2014-04-19].http://www.sipo.gov.cn/albd/2005/200804/t20080402_367462.html
[6]杜思夢.影著協舉行影視片段使用界定研討會或將打擊電視節目侵權[N].中國電影報,2013-12-16
[7]王遷.電影介紹節目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J].中國版權,2014(1)
[8]規范作品引用 保護電影版權 [EB/OL].http://www.cncri.com/Show.aspx?id=48987&typeId=7&typeBig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