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 新
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是學術內容的提供者。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肩負著傳播優秀學術成果和先進文化的歷史重任,擔當著引領學術潮流、回應重大現實問題、時代問題的社會責任。在這個海量信息的時代,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依據自己對學術研究性質、方法、內容的整體把握,依據自己從事學術出版的專業經驗和辦刊理念,秉持自己作為學術期刊的歷史重任和社會責任,對海量學術信息和學術論文進行篩選、甄別、整理、加工,供給讀者經選擇后的學術內容,并通過嚴格的審稿制度和編輯制度充分保證其所承載學術內容的科學性、準確性、思想性和可讀性。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所具有的這種學術權威性、嚴謹性和內容可讀性是其他新媒體無法替代的。“傳統的紙質期刊并不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消亡。與數字期刊相比,紙質期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紙質期刊更具有公信力,更符合人們長期以來的閱讀習慣,并且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1]
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價值在于其內容價值而不是媒體價值,學術內容的優劣是決定刊物命運的關鍵。數字技術永遠只是手段,是為內容服務的工具。可以說,在數字化時代,改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容。未來傳媒業的競爭也不會只是技術的競爭,而是內容和品牌的競爭。內容永遠居于傳播的核心地位。面對眾多學術期刊的競爭和數字化時代發出的挑戰,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要生存和發展就要做好內容、辦出高辨識度的學術品牌。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高質量、高水平、有特色的學術內容。
雖然數字技術只是手段和工具,新媒體主要發揮著終端接收的作用,數字技術應用對人們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的革命性改變不容忽視。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要順應時代發展,在堅持做好內容的同時努力向新技術領域滲透和延伸,盡快實現刊物從線下向線上的轉型。數字技術的合理應用對于擴大紙質學術期刊的傳播力,以及實現內容增值方面將發揮積極作用。
身處新時期,學術期刊要能抵制各種利益和華麗技術手段的誘惑。學術期刊的根本任務是傳承、展示優秀學術成果和推動學術發展,學術性是學術期刊不同與其他期刊的根本特征。學術期刊在學術界有多大的影響,學術期刊在多大程度上推動了學術進步,是決定學術期刊發展空間有多大的決定性因素。面對各種誘惑和挑戰,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的發展策略要始終圍繞學術性展開,只有這樣,學術期刊才不會被各種“時髦”“獵奇”以及功利思想牽著鼻子走。做到以學術為本位,要求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嚴格審稿制度,把好稿件的學術質量關,始終把稿件的學術質量和學術水平放在第一位,做到以學術質量取文,不刊發低水平的學術稿件。嚴把學術質量關是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做到以學術為本位,要求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不斷提高整個刊物的學術水平,不斷組織和編發更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學術水平的提升是高校綜合性學術刊物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做到以學術為本位,要求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在倡導學術正氣、端正學風中作出表率,堅決抵制各種學術不端行為。做到以學術為本位,要求學術期刊關注重大基礎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站在時代制高點上,追蹤國內外學術發展前沿,充分展示中國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承擔起引領學術潮流的責任,推動中國學術繁榮發展。
面對國內6000多種學術期刊的學術市場,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要做精內容,將其綜合性特征與專業性有機結合起來,變綜合性的劣勢為優勢,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并在辦刊過程中結合社會和時代發展不斷創新。
與專業性學術期刊學科集中的優勢相比,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覆蓋多門學科,欄目多以一級學科來命名,往往給讀者一種大、全、散、弱的感覺,從事專門學科研究的學者更多選擇專業性學術期刊來閱讀。
設立特色欄目。為了既保持刊物的綜合性特點又吸引更多的學者來閱讀,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可充分挖掘期刊身邊的特色化、個性化學術資源來設立特色欄目,這樣做不僅可以保障刊物在與其他學術期刊競爭中保持相對優勢,還可以為刊物的欄目發展提供長期而穩定的優質稿源,從而有效地保證欄目的學術質量,并促使欄目發展呈現精細化、特色化特點。一是依托高校優勢學術資源設立特色欄目。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學術資源,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在設立特色欄目時要和這些資源緊密聯系起來。例如,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在20世紀90年代設立了“中國農村問題研究”特色欄目,之所以設立這個特色欄目是因為華中師范大學擁有一支優秀的從事中國農村研究的團隊,這支團隊在全國農村研究領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一支領軍式的研究團隊。依托這樣的學術資源,該欄目從20世紀90年代設立至今,刊發了許多優秀的學術論文,為我國農村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政策建議。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配合農村村民自治試點建設,以“農村村民自治研究”專欄為平臺,連續推出《論鄉鎮管理與村民自治的有機銜接》《民主選舉規則在村落場域的演繹》等高質量研究成果,受到學界和政界的廣泛關注。再如,2000年以來,《構建新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2006年)、《農村林權制度改革與土地制度改革比較》(2009年)、《城鎮化的“中國問題”及其解決之道》(2011年)等多篇論文一經刊出,就被權威文摘期刊《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同時轉載,有力地推動了欄目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不僅如此,該欄目所刊發的學術論文多次被相關政策部門所采納,做到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有效結合,如《農村義務教育均等化:現狀與改革》(2008年)一文刊出就被國家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采納。2004年以來更在欄目設計上進行了大膽改革,欄目每期都以專題形式策劃并組織刊發中國農村問題研究的學術論文,在大幅提高欄目社會影響力的同時也為刊物整體學術水平提升作出了重要貢獻。
設立與高校發展目標相適應的特色欄目。高校近期和遠期發展目標是高校依據自身定位、性質和特色擬定的。在實現這些發展目標的過程中,高校通常會調動全校各方面的力量促成這些目標的實現。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應積極參與到促進高校發展的過程中,利用自己的媒體平臺,積極設立與高校發展相關的特色欄目,通過展示高校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支持高校新興學科建設。這樣不僅能推動高校發展目標更快實現,也能為刊物贏得更多學校學術資源的支持,促進刊物學術質量和水平的提升,并最終實現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和高校發展的雙贏。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山東大學文科在全國高校中享有較好的聲譽,與山東大學舉辦的綜合性學術刊物《文史哲》創辦是分不開的。[2]在辦刊過程中,《文史哲》不斷反映山東大學人文科學教學和科研的最新成果,推動了山東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
挖掘地域特色,設立與促進地域發展相呼應的特色欄目。我國民族眾多、歷史悠久、各地地域特色鮮明。身處不同地域的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應充分挖掘本地地理、文化、社會風俗、經濟乃至政治等方面的特色,設立有當地地域特色的欄目。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在展示地域特色研究上具有優勢。因為地域特色研究不局限于一門學科,歷史學、文化學、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都是地域特色研究的支撐學科。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匯集多門學科的學術研究資源,能為地域特色研究提供多學科和跨學科的研究視角,也能充分展示地域特色研究在各學科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如通過挖掘地域特色,策劃學術論文選題,設立反映當地地域特色的特色欄目,這樣做既有利于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建立學術特色,也可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若能在實踐中將理論研究與地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還能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綜合性學術期刊《社會科學戰線》根據其所在地吉林的地域特點,挖掘其地方傳統文化和經濟特色,陸續開設了“東北歷史與文化”“東北經濟”“東北現代化進程研究”等欄目,這些特色欄目所刊發的多篇文章被轉載并引起學術界關注,同時對宣傳東北地方文化,對促進其地域性經濟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時代和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學術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要有敏銳的學術眼光,根據學術發展的新動態和新趨勢,在學術研究熱點焦點形成之前,積極組織稿件,提前策劃專題欄目。這樣做不僅能促進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在欄目設置和學術內容上的不斷創新,也能發揮其推動學術發展的積極作用。例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發100周年,作為辛亥革命起源地,辛亥革命學術研究的重鎮,《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在2010年就著手策劃推出紀念辛亥革命的特色欄目,積極組織國內知名辛亥革命研究學者撰寫文章,并于2011年成功推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專題欄目。欄目推出之際正值各大新聞報刊和社會活動聚焦辛亥革命之時,該專題欄目恰逢其時地推出,從學術上補充和完善了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和對當下的重要啟迪,欄目推出后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
學術期刊關注什么樣的問題,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術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在內容建構上要突出問題意識,追蹤社會和學術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回應重大時代問題。當今的現實問題有其時代特殊性。當今時代,現實問題很少能被單純歸屬于某個學科方向或是某個學科領域,問題顯現出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常常要求在學術研究中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多維度解讀,才能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跨學科研究是回答問題、解決問題、討論問題的過程。這個問題過于寬泛和復雜,以至于不可能在單一學科框架下討論,因此要吸收不同學科的視角,綜合不同學科的觀點,建立更為全面的理解和認知。”[3]現實問題的復雜性特點反映在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內容策劃上,就是要強調跨學科的視野和方法來討論現實問題、時代問題。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之前一直被批評內容過于龐雜,現在來看,其內容覆蓋多學科學術研究的特點恰恰能適應當今社會和學術發展的復雜性特點。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要充分利用自身涉及多學科學術研究的特點,通過多學科視角來討論現實問題,打通學科壁壘,變綜合性的劣勢為優勢,“以問題為中心來整合學科,而不應以學科為平臺切割問題”,[4]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要密切關注學術動向,適時提煉或選擇一些學術界和社會共同關心的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問題,策劃和組織不同學術觀點間的切磋和討論,推動學術“百家爭鳴”,促進學術發展的繁榮。學術界和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持不同觀點的更多,影響也會更大。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要善于抓住這樣的機會和問題,聚合持不同視角和不同觀點的學術文章,積極展開學術爭鳴。只有這樣學術刊物才算是辦得有生氣,才算真正推動學術發展的繁榮。例如,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文史哲》一直堅持學術上互相商榷、自由探討的學風,積極開展各種學術問題的討論,并鼓勵被批評者進行答辯,各種意見都可以發表,從不壓制任何一家一派。“《文史哲》60年來所享有的聲譽和聲名,可以說主要得自于它所發起和推動的一場又一場學術論戰和重大討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文史哲》就以‘預’學術潮流為己任,不斷發掘新選題,展開大規模爭鳴,從50年代史學領域的‘五朵金花’大討論和著名的‘《紅樓夢》研究’大討論……再到近幾年所發起的‘疑古與釋古’‘中國古代社會形態問題’等大討論,無不在學術界激起巨大的反響。”[5]
通過對重大問題的學術爭鳴,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也在表達著自己的學術立場和觀點,引導更多的學者對這些重大問題進行思考和關注,擴大了刊物的學術影響力。
針對重大社會問題、學術問題,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以辦會人身份召集相關領域學者、專家舉辦各種規模和形式的學術會議,如座談會、研討會、大型學術會議等。這是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積極介入學術發展的重要體現。利用這樣的機會,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不僅可以以會議主辦者的身份直接推動重大問題的學術討論,而且還可以在學術話題的選擇上占有主動權,并在學術成果的展示上占有主動權,從而實現學術期刊引領學術潮流的社會責任。2006年,《社會科學戰線》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召開了“多媒體傳播下的史學大眾化問題研討會”,邀請了多位知名專家與會,并組織了學術討論。會后,編輯部約請部分參會學者和史學理論專家、新聞傳播學專家撰寫了7篇文章,相繼在2006年和2007年以“史學大眾化問題研究”欄目刊發了7篇文章。“這7篇文章,不但對以中央電視臺開辦《百家講壇》引起整個社會通俗史學熱的現象作出了解讀,而且對史學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寫作范式也作了深入討論,是近年來對社會文化現象系統作出學術視角回應的一個典范,在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6]
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通過主辦、合辦學術會議,擔當起了學術研究的組織者和引領者的角色,不僅能擴大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還能積極推動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
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的價值是其內容價值,做好內容是根本,即便是在數字化時代,學術期刊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內容創新,但我們不能因此低估新技術給紙質學術期刊帶來的沖擊力,也不能低估運用新技術能給紙質學術期刊帶來的傳播力和活力。“人類以自己的天賦和才能創造和發明了網絡技術,而網絡技術則以自己的無處不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強悍威力,正在和已經極為深刻地改變著、影響著甚至顛覆者人類社會既往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當代人類社會已經越來越融入網絡技術之中,而網絡技術也越來越滲入人類社會的一切和全部。”[7]有專家認為,我國6000多種學術期刊影響因子普遍偏低,引用率非常低,均值都在1以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適應和利用數字技術的傳播手段。特別是我國傳統社科學術期刊多年來傳播渠道狹窄,覆蓋面不夠廣泛,被引用機會少。[8]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要順應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發展,不斷調整自己,擁抱新技術,盡快進行數字化改革。
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必須數字化,但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數字化不能草率,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要符合學術發展的特點。數字化手段或新媒體應用再廣泛,都只是工具和手段,優質學術內容才是讀者最根本的需求,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不能因新技術的使用而降低了學術內容的品質,或因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的形式化、內容空洞化、內容更新慢等問題影響紙質學術期刊的品牌聲譽。
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不是另起爐灶完全脫離紙質刊物的獨立發展,也不是簡單將紙質學術期刊的內容照搬到數字化平臺上,而是將紙質媒體和新媒體有機結合起來,依托紙質學術期刊的品牌優勢和學術資源,為讀者提供各種學術服務,其目的是將紙質學術期刊的學術品牌做大做強,同時嘗試為紙質學術期刊內容創造新價值,帶動紙質學術期刊繼續發展,提升其學術傳播力。
在紙質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的內容設計上,要突出讀者意識。要從讀者的需求出發,利用自己的學術資源,不僅為讀者提供數字化的學術內容,也為讀者提供一些個性化、有特色的學術“產品”,如特色數據庫,特別制作的圍繞某個選題的學術資料匯編等。這些“產品”是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利用自身的內容資源、數字技術和網絡特點等為讀者提供的特色學術信息,其目的一是滿足讀者個性化學術需求,二是為刊物的學術資源創造出新的價值。
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平臺內容建設可以借鑒現有數字期刊的發展形式[9]:利用互聯網的海量信息、超鏈接功能和即時性,建立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自己的特色數據庫,并力求向讀者提供更寬泛的相關學術信息。利用音視頻數字化技術發展,讓讀者獲得豐富的多媒體閱讀體驗。利用社交化閱讀平臺的開發,以人而不是學術內容為連接紐帶,通過人際傳播帶動學術期刊內容社交和內容傳播。如讀者、作者、編輯的異地即時互動,就學術內容、編輯手段和方式以及選題等進行交流和評估等,都是促進紙質學術期刊的質量提升和傳播力提升的方式。
在紙質學術期刊數字化平臺的技術設計上,要注重讀者的閱讀體驗。技術設計上要使讀者在獲取信息時既簡單又快捷,讓讀者通過最簡單的操作就能讀到學術內容,而決不能讓繁雜的閱讀程序降低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也不能讓緩慢的下載速度令讀者放棄閱讀。
在數字化時代,即便紙質學術期刊會消亡,其所擁有的學術特色和學術品牌也不會馬上消亡,當務之急是盡快實現數字化轉型,使得線下的學術品牌能在線上繼續并且更好地發揮它的學術傳播力和影響力。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應根據自己內容特點和技術特點構建有特色、有品質的數字化平臺。
面對新時期的各種挑戰,高校綜合性學術期刊要尋求生存和發展,要繼續自己傳播學術和引領學術發展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就要認清自己的內容價值,找準自己的特色定位,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努力追求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注釋:
[1]高翔.齊心協力,推動學術期刊數字化建設[J].江淮論壇,2011(6)
[2]周廣璜,李揚眉編.繼絕開新[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2
[3]劉小寶,劉仲林.跨學科研究前沿理論動態:學術背景和理論焦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6)
[4]高校學報存數量多經營虧等弊病亟待突圍[EB/OL].http://news.163.com/11/0519/04/74D2685T00014AED.html
[5]走一條不為時風所動的厚重辦刊之路[J].文史哲,2011(6)
[6]馬克,劉信君.《社會科學戰線》發展歷程[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79
[7]實施精品學術期刊數字平臺工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03-12
[8]尹韻公.當前網絡發展的新特點[J].新聞與寫作,2013(1)
[9]湯雪梅.數字期刊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特點[J].出版廣角,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