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建新
“編輯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是為了傳播文字信息的需要而產生的”。[1]現在,編輯工作的內涵和外延都較之以前有了大的擴展,編輯學的理論也日臻完善,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編輯需要從其他學科的學習借鑒中尋找一些好的法則以提升其職業能力。
馬克思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生活,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2]“現實生活”“語言”“思想、觀念、意識”等則構成了編輯工作主要是與人打交道的向度。
編輯職業能力的提升依靠的是編輯自我的努力。人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所產生的力量是無法用數字衡量的,所以日本的松下公司永遠把人才的培養放在首位。“松下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電器器具”。[3]
就成功的途徑而言,雖然編輯需要從諸多的雜學入手,但許多專家還是認為,編輯成功同樣需要天才的領悟,需要有對于編輯工作的天然喜好和心有靈犀,即這方面的天才。但是,天才畢竟是少數,對于絕大多數編輯而言,放棄天才的幻想,從本質工作、從很細微很具體的工作入手然后矢志不渝地堅持,同樣可以獲得成功。
如麥當勞公司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做法就昭示了這一點。麥當勞不用所謂的天才,認為天才是留不住的。在麥當勞取得成功的人,都得從零開始,腳踏實地地從最基層做起,炸薯條、做漢堡是在麥當勞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每一個加盟麥當勞的人都懂得,麥當勞請的是最適合的人,是愿意努力工作的人。
一般企業要有3~6個月的試用期甚至更長,但麥當勞只要3天。他們除在招工時會按照企業的經營理念、工作要求來遴選之外,會在3天的時間里和希望進入麥當勞的人談長久堅持的問題:360度的評估制度、周圍的人對你的評估、同事對你的感受、上司對你的感受、顧客對你的評價等會成為你能否入職的衡量指標。如果入職,那就要以此標準長期堅持,好的話,可以不斷晉升,差的話,按照合同可以走人。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用人標準,才使得這個全球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快餐集團,自1955年成立以來,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才使得現在的麥當勞在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3萬家餐廳,每天為4300萬以上的顧客提供服務。
天才的編輯也是通過具體、細小的工作練成的。如編輯要精通編輯出版的每一個環節,搞清楚出版的性質和任務、出版體系的構成要素,要能夠駕輕就熟地應對編輯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同時在出版規劃、選題、組稿、審稿、修訂再版、版式處理、圖書評論、銷售、國際出版合作等工作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編輯工作始于校對”!這是我剛參加工作時我的一個領導,也是一位編輯前輩告訴我的。仔細琢磨,編輯工作是始于校對,也始于從最細微、最基本的點滴做起。
編輯工作也是為顧客提供服務的,從事編輯的人如果沒有對編輯工作每一個具體環節的熟悉,在每一個工作環節中的表現取得360度的全方位的滿意度,沒有長期堅持的打算和信念以及為此而確定的奮斗目標,那么成功的路就會遙遙無期。
編輯工作被認為是“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一旦選擇,就應該保持良好的心態,堅持、堅守,假以時日,必會成功。
1957年2月,文學家錢谷融寫了《論“文學是人學”》的文章,[4]既引起了學界和社會的論爭,也為文學界注入了清風,這個觀點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了今天,而且影響領域還有了一定范圍的擴大。本文提出“編輯是人學”的觀點,就是受到了“文學是人學”觀點的啟發,強調了編輯工作主要是“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關鍵是要把自己的真心與真誠奉獻給對方,以全心全意的服務來贏得對方。迪士尼的成功就是緣于他們對客戶全心全意的服務。
如果說麥當勞的人才法則是練內功,靠自己扎實的業務基本功而取勝的話,那么迪士尼的法則則是為客戶著想,靠貼心的服務贏得市場。
世界上有6個很大的迪士尼樂園,它的源流在美國,但真正創造迪士尼“神話”的卻是日本東京的迪士尼樂園。這個曾經創造了年吸引1700萬人參觀記錄的樂園的成功秘笈就是培養員工的細心體察與全心服務,并且做到了極致,它們就是靠“小動作”贏得了“大的市場”。
比如,東京迪士尼對員工“小動作”的培訓就要花整整3天的時間。①第一天上午培訓如何掃地。掃地有3種掃法:一種是用來清掃樹葉的;一種是用來清掃紙屑的;一種是用來去灰塵的。這3種掃把的形狀和清掃的方法都是不一樣的,看似簡單的動作都要進行嚴格的培訓,執行嚴格的標準,而且掃地時還另有規定:開門時、關門時、中午吃飯時、距離客人15米以內等情況下都不能掃。②學照相。第一天下午學照相,十幾臺世界最先進的數碼相機擺在一起,各種不同的品牌都要學,因為客人會叫員工幫忙照相,可能會帶最新款的相機來這里度蜜月、旅行,如果員工不會照相,就不能很好地照顧顧客。③學包尿布。孩子的媽媽可能會叫員工幫忙抱一下小孩,如果員工不會抱,動作不規范,不但不能給顧客幫忙,反而增加顧客的麻煩。④學辨識方向。要求每一名員工要把迪士尼的地圖放在腦子里,能迅速回答顧客“洗手間在哪里”“可樂在哪里”“郵票在哪里”“快餐店在哪里”“服務中心在哪里”等問題。
此外,所有迪士尼的員工,每天早上上班時,要站在大門口,對所有進來的客人鞠躬、道謝、歡迎,因為他們知道他們的薪水是從哪里來的。
編輯工作是“來料加工”,能不能得到好的“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編輯有沒有為客戶貼心服務的心,以實實在在的行動來贏得作者對你的信任、贏得作者對你的選擇。
比如,一般來說,作者只是對他研究的領域有關注,對圖書市場的了解比較少,作者可以在保證書稿的質量方面下工夫,但對圖書出版的規范,甚至有關圖書編輯的標準、注錄格式、索引、附錄、參考文獻、版權、署名權、量和單位的使用標準等知道的不多,對書稿編輯質量的要求也知道不多。如果編輯能夠通過對書稿的編輯給作者提供這方面的服務,提供學科的信息,作者會感激在心,增加與編輯繼續合作的機會。再如,編輯可以引導作者把書稿撰寫成與市場需求相一致的類型,既增加出版的機會,也能夠增加作者的收益。
另外,編輯還應該像迪士尼的員工為顧客著想一樣,多站在作者的角度替作者想問題,以滿足作者的需求為導向而進行工作的安排,如幫助作者改進書稿中的錯誤、為作者潤色稿件、以最快的速度出版發行、利用編輯在工作中建立起來的廣泛聯系給作者提供更多的作品之外的服務,及時地告知作者研究領域的最新動態,好讓作者始終保持在研究的前沿。這樣,對編輯和作者而言,雙方都可以取得預期中的理想成果。而這些事情,看起來都是很小的,很微不足道的,但把它與人聯系起來,從“編輯就是人學”的角度審視之,就會有不同的認知和完全不同的行為要求。
出版市場跟風現象比較嚴重,出版物缺乏創意是我國出版業面臨的一個困境。從企業管理的角度看,企業的競爭殘酷而無情,沒有獨特秘笈的企業在市場上的立足都很困難,更遑論贏得市場了。
在咖啡飲品領域, 星巴克咖啡公司能夠成為后起之秀、能夠成為咖啡飲品中的佼佼者,靠的是它們費盡心思構建的獨具匠心的“難以模仿性”優勢。
在星巴克的美國總部,有一個專門的設計室,為全世界的星巴克分店進行獨特的內外觀設計。這與麥當勞等連鎖品牌強調所有門店的標識高度統一截然不同。就以上海而言,上海星巴克設定以年輕消費者為主,因此他們費盡心思去尋找與年輕人需求和當地地貌與建筑相匹配的地址,如位于城隍廟商場的星巴克,外觀就像一座現代化的廟宇;而瀕臨黃浦江的濱江分店,則表現出花園玻璃帷幕和宮殿般的華麗,顧客在夜晚時分可以悠閑地坐在江邊,邊欣賞外灘夜景,邊品嘗濃香的咖啡。
星巴克“難以模仿性”的培育的出發點和做法是:①充分運用“體驗”,星巴克認為他們的產品不單是咖啡,還有對環境和服務的體驗,星巴克一個特別的競爭策略就是在咖啡店與顧客進行交流,尊重每一個顧客的需求;②“一次只烹調那一位顧客的咖啡”,認真對待每一位顧客;③強調美國式的消費文化,顧客可以隨意笑談,甚至挪動桌椅,隨意組合;④店是最好的廣告,員工是最好的傳播使者。星巴克從未在大眾媒體上花過一分錢的廣告,他們把“有限”的資金用在了內部挖潛與服務水平的提升上。
編輯工作走出差異化的道路,靠獨特的產品、獨特的服務、獨特的關懷來加強編輯與社會、作者、受眾等的聯系,才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和競爭優勢,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得先機。
中國實際應用新聞學的開山鼻祖邵飄萍在將近100年前,曾經就“新聞價值測定之標準”有過論述,他認為新聞價值的大小與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有關:①愛讀者之人數;②時機之適當與否;③距離遠近之關系;④興味之集中與變遷。新聞價值的減少與以下3個因素有關:①含有廣告意味者;②揭發人之隱私者;③有害社會風俗者。[5]而以上總計7個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通過具體的數字來量化、權衡,而且,數字越多,反映的內容會越具體。邵飄萍的觀點既是針對新聞工作,也適用于編輯,核心內容是從為讀者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來評判新聞與出版的優劣的。編輯出版的標準如果能夠體現出受眾的需求,那么它的發展前景一定會越來越廣闊。
比如說,當代出版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個趨勢。早在2010年,德國記者米爾科·洛倫茲就提出了數據新聞報道的4個步驟,即挖掘數據、過濾數據、數據可視化和完成新聞報道。2014年當地時間3月17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生4.4級地震,第一個報道這一消息的是位機器人。它接收到美國地質勘探局電腦系統發出的地震數據后,利用《洛杉磯時報》的新聞自動生成系統,迅速將數據輸入事先準備好的新聞模板,僅用3分鐘就報道了這一消息。[6]這樣的報道除建立在數字基礎之上的精準之外,時效也體現得十分明顯。現在,任何一個出版企業的發展除質量之外,時效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采取數字化的管理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時效和質量的優勢。
當代編輯要面對媒介融合時代的挑戰。根據筆者對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媒介融合方面的專家比爾(Bill)等的訪談,他們認為新興媒體的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視角、理解、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在主題、分析、展現。[7]
以上關于融合媒體的特質,其實也是當代受眾給新聞出版業提出的要求。認真研究這幾個訴求之后會發現,所有這些訴求都與創意有緊密的關聯,也就是說,當代編輯要有創意產業的遠視眼光,要適應數字化生存。
數字出版是數字化時代、數字化生存的伴隨產品。面對迅猛發展的數字化,傳統出版向數字出版的轉型已經成為了一種不可改變的發展趨勢。在數字化時代,出版概念已經“泛化”,數字出版改變了出版理念,拓寬了出版領域,豐富了出版物態,打通了出版環節。“從廣義上說,只要使用二進制技術手段對出版的任一環節進行操作,都屬于數字出版的范疇。數字出版的特征包括內容的數字化、傳播網絡化、經營集約化、交易電子化,數字出版在豐富了出版物內容和形式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8]
科技、市場、受眾、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各方面的需求和彼此的競合,使得當今的編輯出版工作無時不有被淘汰的危險。被市場無情淘汰的肯定是沒有特色且不與時俱進的。因此,編輯要看到這一發展趨勢,及早地步入求變的行列中來,靠自己的創意和獨特優勢的打造在出版市場大顯身手。成功永遠垂青那些敢于求新求變的開拓者。
“難以模仿”需要編輯的創意思維和綜合素養的全面提高,需要編輯要有前瞻的眼光和超人的魄力等,一個現代編輯必須強化這方面的能力,以搏擊者的姿態去面對現代編輯應該面對的問題,才能夠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注釋:
[1]闕道隆,徐柏容,林穗芳.書籍編輯學概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6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
[3]上海市干部培訓中心.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案例精選[M].2012:81
[4]錢谷融.閑齋憶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1
[5]邵飄萍.實際應用新聞學[M]//新聞文存,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7
[6]楊敏編譯.數據創新傳統新聞報道模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4-04
[7]根據筆者2011年5月21日在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訪談的記錄
[8]張建明.論數字出版泛化的出版概念對出版產業的影響[J].出版發行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