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韻
在現代文學研究向媒介研究轉向的大背景下,王鵬飛博士的《“孤島”文學期刊研究》一書出版了。這本書以“孤島”文學期刊為研究對象,具體入微地探討了“孤島”文學期刊的歷史狀況、類型、價值取向和重要名刊,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期刊與文學活動的雙重互動關系,探索文學研究的媒介分析路徑。此書的成功之處在于:
一是填補了現代期刊特色專題史研究的空白。期刊通史研究發端于宋應離先生的《中國期刊發展史》一書。繼此之后,近年來學術界出現了一大批期刊史研究的杰作,比如李頻的《共和國期刊六十年》《山西期刊史》等,或為斷代期刊史研究,或為區域期刊史研究,都從一定程度上深化和拓展著中國期刊史研究的學術園地,拓展著中國期刊史研究的空間。然而,在整個期刊史研究中,還沒有出現特色專題期刊史研究,即圍繞一定時期特定類型的期刊的專題研究。眾所周知,中國期刊發展的歷程有上百年之多,期刊類型豐富多樣。每一種特定類型的期刊,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總是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個性特征和類型風格,需要期刊學界去深入探討、挖掘和總結。王鵬飛的《“孤島”文學期刊研究》一書,圍繞20世紀中國期刊發展歷程中不占重要地位卻有著獨特價值的“孤島”文學期刊展開研究,深入細致地總結了這一時期文學期刊的概念、出版環境、形態分布、類型表現和價值取向,并在此基礎上以個案專題的形式探討了這一時期《文藝陣地》《宇宙風乙刊》《小說月報》諸多名刊的編輯理念、運作經營和出版價值,從而將“孤島”文學期刊這一長期不被人關注的期刊展現在學人面前。填補了我國現代期刊特色專題研究的空白。
二是創新了期刊研究的理論視角。這本書的出版,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貢獻,就是創新了現代期刊史研究的理論視角。傳統的期刊史研究更多地將研究視角聚焦于期刊發展的歷程和期刊與社會歷史的雙向互動關系,以及期刊編輯主體的編輯思想、理念、風格和風范。而該書則一改傳統期刊史認識的范式。他借鑒當下文學理論中盛行的“文學場域”理論,將理論認識的視角拓展到媒介生成的內部機制,關注于媒介場域的媒介內容、媒介生態和媒介內容思潮演變,以及媒介與文學思潮的交互作用機制,從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新的研究期刊發展演變的認識邏輯。這個邏輯就是期刊研究既要關注期刊發展的外部作用機制,更要探討期刊發展變遷的內部演變機理,尤其是期刊場域與期刊內容生成的多重交互作用關系。比如,在探討這一時期的諸多名刊時,他更多探討的是這些名刊的編輯實踐與孤島文學整個文學思潮和文學新質的作用關系。這樣的認識視角,無疑深刻地拓展了期刊史研究的空間,使得期刊研究真正地深入到期刊場域內部圍繞內容生成所構建的關系作用“場”。透過這個“場”,既能更清晰地看到期刊發展演變的內部動力機制,又能更為具體地把握作為媒介的期刊與作為媒介內容的特定文體的交互作用關系,從而在更高更深的層次來認識和研究期刊。需要指出的是,這樣一個研究理論價值取向,已經受到文學研究界的廣泛關注,甚至形成了一個文學研究與媒介研究結合、文學研究向媒介研究轉向的熱潮。
三是豐富了文學期刊研究的資料。在這部書中,作者談到了“文學原生態”觀念的重要性。其實,這個“文學原生態”就是“期刊原生態”。他在研究期刊運作和期刊內容文體變化的過程中,特別重視對期刊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細致整理。這種對資料的特別“厚愛”,不僅體現在他正文內容的具體研究中,即他任何結論的形成都是以史料具體文本的實證為前提的。而且,這一觀念還表現在這部書的附錄中。在附錄中,他以時間為順序將這一時期“孤島”文學的報刊全部詳細列出,形成了一個厚重豐富、條理清晰的圖書“索引”,將這一時期更替不斷、變化萬千的期刊種類和重要期刊事件悉數列出,他的資料整理之功令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