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經歷著一場“低碳發展”的熱潮。浙江必須以低碳為標尺,瞄準產業轉型與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尋求低碳發展的新平臺,將低碳發展化為全社會的共同事業,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動力
工業化時代的“透支式”發展,帶來的是氣候與環境問題的井噴。無論是作為始作俑者的發達國家,還是深受其害的發展中國家,都難逃其害。氣候變化之殤,已危及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是全球之課題,亦是一國或地區之大事。毋庸諱言,今后的競爭將不再是傳統勞動力的競爭,也不再是化石能源效率的競爭,而是低碳生產率的競爭。
近期修訂通過的《環境保護法》給出了諸多創新性規定,為中國經濟社會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提供了重要依據。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的浙江,目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較重、生態系統弱化的形勢依然嚴峻,已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矛盾、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一大障礙、實現永續發展的一大隱患。在這場應對氣候變化的低碳革命中,浙江更應主動出擊,以低碳發展為突破口,適時調結構、轉方式,探索出一條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主旋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浙江在以低碳提升發展質量、轉變發展方式的道路上,必須集結政府、企業、社會三方之合力,方能成就低碳發展之大勢。
完善低碳體制機制。推進低碳發展,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低碳發展制度體系。而緊緊圍繞核心制度構建,浙江近年來可謂頻頻發力,在編制溫室氣體排放實施方案和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加強低碳試點建設、編制市縣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等多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下一階段將是浙江運籌帷幄,將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落到實處并轉化成生產力的新時期。一方面,浙江須充分發揮低碳試點城市的作用,以低碳城市建設帶動全省低碳化發展,形成低碳發展的一股合力;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推進,浙江作為市場化改革先行之地,更應從省級層面做好引導與配合,在碳交易的市場化方面率先突破,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統籌謀劃低碳強省之路。
低碳發展倒逼民企轉型。隨著能源與環境瓶頸問題的日益凸顯,以低碳發展倒逼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尋求發展新路,已成為眾多民營企業的共識。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進程中,低碳發展已被賦予更新更廣的意涵,從綠色制造、數字技術應用到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產業,都可以納入低碳發展的范疇。浙江低碳發展的新一輪機遇已經形成,對企業而言,首先要轉變發展觀念,盡快從傳統的生產方式中脫離出來,步入科技進步、自主創新、綠色制造、清潔生產的低碳經濟軌道。其次,加速推進低碳技術市場化對接。在從傳統制造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型的過程中,企業應加大研發力度,做好技術與市場的對接,致力于開發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與服務。時間就是效益,惟有第一時間搶抓低碳發展機遇,從中覓得新的商機與轉型契機,才能為下一輪再創先發優勢奠定堅實基礎。
動員全民踐行低碳。當氣候變化的影響以猝不及防之勢襲來,低碳必然成為一場全民運動,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應對氣候變化,當務之急在于減緩其惡化進程。落實到社會個人,就是以個體減碳為抓手,推動全社會向低碳轉型。這需要大力倡導各類低碳社會組織的加入,通過多樣化、多層面的低碳宣傳,使低碳生產、低碳生活成為全民普遍認可的自覺行動。同時,加快各類低碳社區、低碳城市建設步伐,形成區域性低碳試點的先進經驗,以點帶面,將低碳發展的理念推向更廣泛的地區和人群。
毫無疑問,我們正經歷著一場“低碳發展”的熱潮,“綠色低碳”已成為必不可少的發展目標之一。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浙江必須以低碳為標尺,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瞄準產業轉型與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尋求低碳發展的新平臺,將低碳發展化為全社會的共同事業,為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