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馮潔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及其制度體系建設,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笆濉币巹潯毒V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重要的政策導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必然要求。近年來,突如其來的極端氣候事件頻現,幾乎令每一位浙江人都深切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顯而易見,應對氣候變化、謀求低碳發展,已不僅僅關乎經濟發展,也關乎民生幸福。如何集結政府、企業、社會三方之力,抓住低碳發展的新契機,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道路上披荊斬棘?近日,本刊記者就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發展問題專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氣候司司長蘇偉。
記者: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重要一員和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中堅力量,起到了怎樣的積極作用?
蘇偉:氣候變化問題之所以備受矚目,關鍵在于它不僅僅是科學問題、環境問題、國際政治問題,更是發展問題,關系到各國的發展權益和核心利益。氣候變化作為一個全球問題,解決它必須認清問題的根源。當今的氣候變化問題,主要是人類社會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消費化石能源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發達國家在過去20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中無約束地排放溫室氣體,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主要原因。
當然,發展中國家并不能因為氣候變化問題的主要責任方是發達國家就能置身事外。實際上,發展中國家遭受的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更為嚴重。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發展中國家也必須采取積極行動,這也就是為什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一直發揮著積極建設性作用,通過加強以中印為核心的“基礎四國”和“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的協調配合,推動“77國集團”求同存異、鞏固團結,在談判中維護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堅持了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多邊機制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為基礎的現有法律框架,推動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形成了更多共識,并將這些共識落實到具體際行動中,有效維護了我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核心利益。
記者:應對氣候變化既是一個全球性課題,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您認為,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來看,政府應如何發揮好推動作用,帶動全社會共同來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低碳發展?
蘇偉: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本著對中華民族和全人類長遠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機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與行動。當前,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看,一是中央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而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二是“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經過近兩年的探索,這一理念已經逐步落實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實踐中,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三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正在加快研究制定應對氣候變化規劃等重大政策文件,積極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立法進程。
在發揮好政府引導作用的同時,更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目前,我們在全國7個省市開展了碳排放交易試點,已取得初步成果。下一步,我們將會加大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機制的研究,致力于相關方案設計。只有使市場機制在管理和使用有限的碳排放空間資源活動中發揮主導性和決定性作用,中國未來才能在推動節能減排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對此,我們充滿信心和希望。
記者: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浙江已深切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您認為像浙江這樣的經濟先發地區,應如何從地方角度謀求體制機制創新,將經濟轉型與低碳發展結合起來,尋求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蘇偉: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是各級政府共同的責任。對地方政府而言,首先應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重要的政策導向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其次要通過政策層面的規范和引導,力爭對浙江省碳排放總量進行嚴格控制;最后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相應的市場機制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浙江省委、省政府近年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建立了相應的組織管理體制,也組建了相應的隊伍,并且將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來加以推進,取得了顯著成績。下一步,浙江省應進一步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將其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向低碳轉型的內在要求,并采取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當前,全國綠色低碳發展都處于起步階段。對浙江省而言,應主要做好以下三項基礎工作。一是要加強統計核算體系建設,把基礎數據和排放情況研究清楚,對今后采取有效的綠色低碳發展措施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二是要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加強對氣候變化知識和綠色低碳理念的傳播,提高干部和公眾的認識水平,動員全社會樹立低碳意識、主動采取低碳行為,共同參與綠色低碳發展;三是要建設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隊伍,為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此外,以試點形式推動低碳發展也是省級層面可以嘗試的重要措施。低碳發展是一項國家戰略,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基層,在市、縣層面做一些相關的試點工作,形成一些經驗,探索出一些有價值的做法,對于浙江的綠色低碳發展也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記者:浙江作為一個民營經濟大省,您認為應如何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力量,推動浙江經濟社會向綠色低碳的方向轉型?
蘇偉:民營企業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推動浙江經濟社會向綠色低碳轉型過程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企業發展既面臨挑戰,也存在機遇。節能低碳、新能源等低碳產業的市場廣闊、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既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也是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同時,面對日益增強的資源能源約束,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升級改變傳統高耗能、高排放的發展模式,實現節約能源和提高能效,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競爭力,也是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環境,要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順應國際經濟和技術發展潮流。所以企業要有世界眼光、國際視野,要跟蹤國際經濟技術發展的腳步,特別是在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潮流中要有所作為、爭取趁勢而上。如果企業無視這種發展潮流,固守傳統的發展模式和思路,才是企業經營最大的風險。同時,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也是企業應該承擔的重要社會責任。這一點,對實現企業效益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具有重要意義。我也希望浙江的民營企業積極投入低碳發展的國際潮流,加大低碳技術的開發投入力度,建立低碳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探索企業低碳發展新模式,培養低碳企業文化,為促進浙江省經濟社會低碳轉型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作出積極貢獻。
記者:如您所言,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全社會共同面對的一大重要問題。您認為,應如何加強低碳理念的社會傳播,將綠色低碳發展落實為一場全民行動?
蘇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推進低碳發展,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我們在這方面已經開展了一些工作。自2013年起,國務院決定設立“全國低碳日”,時間為全國節能宣傳周的第三天?!叭珖吞既铡痹O立的意義,正是普及氣候變化知識、宣傳低碳發展理念和政策,鼓勵公眾參與、推動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任務。通過低碳日等類似的活動,提高公眾對氣侯變化、綠色低碳發展的認識,并將這種認識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實際上,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全民化,還有很多方面可以有所作為,如可以發揮一些民間組織的力量,動員企業、學校、機關人員都能積極地投身到綠色低碳發展的身體力行中來。同時,我們每年都組織編寫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年度報告,向國際國內介紹和宣傳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成效。
在傳播低碳理念方面,推動低碳社區試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前不久,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開展低碳社區試點工作的通知》,到“十二五”末全國開展的低碳社區試點爭取達到1000個左右。所謂低碳社區,就是要在踐行低碳發展、引領低碳生活方面領先于全國,在社區層面實現減碳的目標。這項工作主要靠地方政府來組織推進,也離不開社區層面和廣大居民的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