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馮潔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低碳發展已成為當前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征途上,綠色低碳是唯一出路,沒有人能夠置身之外,一場全民參與的低碳發展革命正在上演。在浙江,以生態促轉型、以低碳轉方式的集結號正在奏響。如何集聚多方合力、加速推進低碳發展?4月11日,國家發改委組織的“低碳中國·院士專家行”啟動儀式在杭州舉行,緊接著,一場名為“問診低碳發展,問計低碳中國”的高峰對話在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舉行。國家發改委氣候司蘇偉司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杜祥琬院士、浙江省發改委周華富副主任、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何建坤院長、中國科學院袁道先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林而達研究員、國家信息中心綜合管理部蒲宇飛主任、杭州市政府李強煜副秘書長、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張貴書副主席、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吉京杭館長、盾安集團吳子富總裁以及浙江網新創建科技張旭光總裁應邀出席并參加高端對話,針對浙江低碳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和問題,提出了多項建設性意見、建議。
作為人類現時面臨的重大挑戰,如何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氣候專家們共同思考的課題,也是政府層面高度重視的執政命題。
“低碳發展最主要還是通過頂層設計,將低碳發展理念落到實處,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司長蘇偉表示,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當前國家層面已將其作為調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目前,國家已先后啟動低碳城市、低碳省區建設,同時低碳園區、低碳社區建設也已取得初步成效。蘇偉認為,綠色低碳發展是唯一出路。要通過頂層設計,構建有利于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最終落實到地區的發展、市場主體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
據了解,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從我國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組織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試點示范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好《“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年)》、《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等的貫徹落實。同時,將研究制定并完善支持試點示范的產業、財稅、投資、金融、技術、消費等方面配套政策,加大對試點示范工作的支持力度,并研究提出低碳城市、園區、社區和商業等試點示范建設的規范和評價標準。
“浙江人已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去年夏天,杭州連續十天最高氣溫超過40攝氏度,秋天的一場臺風使余姚等城市出現了嚴重內澇,冬天杭州則出現了PM2.5爆表的情況。”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周華富認為,當前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帶來了諸多氣候問題,對此應加大力度管理和控制當前氣候變化現象。
周華富指出,應從三方面應對和管控氣候變化:第一,建立完善的基礎數據體系。做好省、市、縣三級的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同時著手編制浙江重點企業的碳排放報告。第二,以試點推進低碳發展。依托國家發改委批復的杭州、寧波、溫州三大試點城市,研究切實可行的碳排放政策規定。第三,加強區域合作。從省、市、縣多個層面建立合作體系,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區域合力。
隨著《浙江省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3-2020)》和《浙江省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實施方案》陸續出臺,浙江省將在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多領域探索低碳發展新路,合理控制浙江碳排放總量。
作為國家低碳試點,杭州市近年在探索低碳城市發展領域已初現成效。據杭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李強煜介紹,杭州已經探索出一條以低碳經濟為發展方向、以低碳生活為市民行為特色、以政府公共管理為保障的低碳發展道路。一是發展低碳產業。通過高技術產業基地、國際重要的旅游休閑中心、全國文化創意中心、電子商務中心、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一基地四中心”的發展,2013年杭州市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2.9%。二是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在淘汰落后產能三年計劃的推動下,關停、淘汰能耗高、污染嚴重的印染、紡織、化工、造紙等行業的落后產能。至2013年底,已淘汰落后產能800多項。三是優化能源結構。推進以控制低碳消費總量為核心,杭州市加速推進“煤改氣”,加大對天然氣的應用。四是打造低碳交通。建成了以公共自行車、電動出租車、新能源公交、水上巴士、地鐵為核心的“五位一體”的綠色低碳交通出行系統。五是推進建筑低碳化。啟動了杭州綠色科技館等37個獲得綠色建筑星級評價和標志的項目。六是加速構建低碳環境。以三江兩岸和四邊三化為抓手,加大森林覆蓋率。七是創建低碳社區。積極爭創低碳社區,形成人人參與、家庭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八是加強低碳理念宣傳。
如果說頂層設計是推動低碳發展必不可少的前奏,那么建立碳排放市場機制,以企業和社會為主體加速低碳發展進程則顯得尤為關鍵。
“當前,東部沿海地區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以碳排放的市場機制來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建立低碳為特征的現代產業體系,以低碳城市的發展模式推動城市化建設,仍有很大的空間。”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院何建坤教授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低碳發展,必須建立一個開放公正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未來,碳市場將是推進低碳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做好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企業碳報告編制工作的基礎上,可以考慮引入碳排放核查的第三方機構,以確保碳交易市場的開放性和真實性,促使企業在市場機制的驅動下自覺減排。同時,以此來鼓勵企業和金融機構對低碳領域的投資,加大地區的減排力度。
作為低碳發展的先行軍,2012年風云浙商、盾安集團總裁吳子富對此頗有感觸。“作為一家以傳統制造業為主、多元化發展的企業集團,近年來,我們一直致力于向低碳發展轉型,先后在北方七個城市開展了以城市污水、工業廢水提取熱能的探索,延伸了企業的價值鏈。但是這些低碳發展的探索至今還未能成功進行碳排放交易,這是我們在向低碳發展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最大的困惑。”吳子富建議,主管部門可考慮將碳排放和碳交易變成一種衍生金融產品,使碳交易市場變得更為活躍,以促進企業和全社會樹立更強的低碳意識。
從頂層設計走向基層推進,低碳發展、低碳生活理應成為一項全民行動。
“在低碳發展的道路上,沒有一個人能夠獨善其身,它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認為,應從三方面推進低碳發展的進程,一是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三是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先進技術。
“中國每千人的汽車擁有量不到美國的1/5,但是東部地區單位汽車的擁有量已超過美國。在杭州,造成霧霾的因素中汽車尾氣占34%。”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呼吁,必須樹立公民的低碳意識,以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推進低碳發展,“這方面可以學習我們的鄰國日本。日本作為一個汽車生產大國,當地百姓卻以擁有小排量汽車為榮。中國的老百姓必須要改變觀念,以不開車、開小排量車為榮,以公交出行、自行車出行為榮,在日常生活中貫徹低碳理念。”
在浙江,杭州市成為低碳理念全民化的先行軍。2012年7月,中國杭州低碳科技館開館,成為全球第一家以低碳為主題,集低碳科技普及、綠色建筑展示、低碳學術交流和低碳信息傳播等職能為一體的大型科技館。據館長吉京杭介紹,自開館以來,低碳館共接待了65萬多名觀眾、近800個團隊,未來低碳館在堅持辦好常設低碳展覽的同時,將開展更多的低碳專題活動,并將深入企業、學校、社區,把低碳的理念傳播得更廣、更遠,影響更多人。
中國市民卡之父、浙大網新創建總裁張旭光認為,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推進低碳城市建設,將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十年之間,杭州市已發放800多萬市民卡。下一步,我們考慮把市民個人的碳排放指標也納入市民卡的信息體系,比如建立一個碳幣積分的概念,利用后臺數據庫,將市民的低碳行為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評價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