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斌 鄭海蓉
未來一段時期,是浙江省山區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攻堅時期,是山區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山區陸海聯動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黃巖區須抓住全省大力發展山區經濟的有利契機,加快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這也是黃巖區推進山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戰略性選擇之一。
加快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是時代課題和戰略任務。黃巖區加快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不僅符合國情、農情和現代化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也契合了省市發展山區經濟的目標。一是實現“四化同步”的必然要求。在農業勞動力素質結構性下降、生產要素加速向城市流動、農產品需求持續剛性增長的情況下,必須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切實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方式,大力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二是實現山區經濟轉型發展的要求。大力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不僅加快構筑山區經濟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民增收,而且還有助于實現“一三五”和“四個翻番”目標,建設“兩富”現代化浙江。三是建設山海秀麗新臺州的要求。黃巖區要積極發揮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加快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使“青山綠山”變為“金山銀山”,形成生態經濟比較優勢。
新型農業現代化內涵豐富及與傳統農業現代化的區別。新型農業現代化是以糧食和農業優質高產為前提,以綠色生態安全、信息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組織化特色化產業化程度高為主要標志,以基礎設施、機械裝備、服務體系、科學技術和農民素質為有力支撐的農業現代化。新型農業現代化是相對于傳統的農業現代化而言的,更加注重從市場化農業向知識型農業轉變,更加注重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保證食品安全等,更加注重知識、信息、創新、生態意識、市場競爭等因素推動。新型農業現代化為新型工業化提供原料和勞動力,為新型城鎮化拓展發展空間,是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支撐。
縱觀黃巖區農業發展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做大做強農業特色產業規模。目前,全區已基本形成柑橘、東魁楊梅、雙季茭白、高山蔬菜(紫蒔藥等)和番茄果蔗等五條特色鮮明、專業化程度較高的農業產業帶,院橋鎮、新前街道被認定為浙江省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蔬菜強鎮。注重品牌培育,努力使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成品牌優勢。全區有浙江名牌產品13個、臺州名牌產品7個,省著名商標7個,黃巖蜜橘、黃巖東魁楊梅、黃巖枇杷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還榮獲“中國蜜桔之鄉”、“中國東魁楊梅之鄉”、“中國茭白之鄉”和“中國紫蒔藥之鄉”等稱號。
二是擴大農產品營銷覆蓋面。黃巖區已在全國23個省市、31個市場建立了56個黃巖蜜橘、東魁楊梅、雙季茭白、紫蒔藥和紅耘西瓜的專賣營銷窗口和直銷點。舉辦了黃巖西部現代特色農業推介會、東魁楊梅問世50年始祖地黃巖產銷對接楊梅新聞會、黃巖東魁楊梅北京和杭州推介會、黃巖蜜橘北京推介會等,開拓特色農產品銷售市場,打響黃巖品牌,提升美譽度。
三是積極培育農業經營主體。全區圍繞“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扶持農業”的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培訓指導和規范監管,加強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開展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著力做大做強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四是加大農業政策扶持力度。針對黃巖現代農業的發展現狀,連續出臺了“十抓十促十培育”、“加大對農業特色產業扶持力度”、“推進土地流轉實施規模經營”、“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政策意見,著力推進特色產業的發展。從2008年開始每年安排500萬元,建立“黃巖蜜橘”(名果)產業發展扶持專項資金,大力實施“名果振興”工程。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農業生產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黃巖區農業農村的新矛盾、新問題不斷凸顯。一是農業生產效率和效益提高不快。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動,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缺乏高素質的職業農民。二是土地大規模長期流轉困難制約農業規模化經營。這不僅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中遇到的突出問題,而且對農業園區建設也產生較為不利的影響。三是農業生產成本逐年增加影響農業收益。農資價格、勞動力、土地租金等持續上漲,一定程度上減弱了補貼政策的帶動效應。四是現代農業多功能性拓展受制于生態環境保護。
加快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四化同步協調發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新型農業現代化以及信息化的協調發展,將有利于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以工惠農、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二是生態安全與經濟效益并重。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走生態效益型經濟發展之路,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確保農產品安全和食品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資本贏利與農民增收相結合。應找準資本贏利與保護農民利益的結合點,要建立健全良好的運行機制,充分保障農民利益,有效避免資本侵占農民利益。四是山海協作聯動發展。積極推進山區和沿海地區之間經濟協作,實現優勢資源和優質資本的高效對接,克服農業投入渠道不寬和投資不足的現狀。五是政府引導與農業經營主體共同推進。政府要強化引導和扶持作用,積極培育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并與之協同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
當前,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以農業“兩區”建設為重點,著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突出農業主導產業區域特色,全面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升農業發展層次,加快實現從大宗農業向精品農業、粗放農業向精致農業、自然農業向精準農業轉變,著力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
立足傳統特色優勢,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一是發揮傳統種養業比較優勢。繼續實施特色產業“三化”示范工程和“名果振興”工程,鞏固優化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十大農業主導產業,加大新品種和先進實用新技術的推廣。二是拓展農業多功能性。挖掘現代農業生態調節、文化傳承和休閑觀光等產業功能,培育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創意農業、立體農業,推動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三是加快農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步伐。擺脫行政區劃鎖定,以更加開放合作的姿態全方位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引導走出去的農民抱團生產經營。
加快各類平臺建設,夯實新型現代農業發展基礎。一是強化產業平臺建設。繼續深入調整區農業產業布局,引導主導產業連片開發和布局相對集中;實行錯位發展,積極開發多元服務城市的農業;加快整合提升現有的食品園區,鼓勵發展蜜橘、楊梅、枇杷等水果深加工業和蔬菜深加工業。二是強化營銷平臺建設。加快農貿市場改造提升步伐,大力發展產供直銷、專業配送和電子商務平臺,利用農超對接、農商對接、農博會、展銷會、進社區活動等形式,搞活農產品營銷。三是強化基礎平臺建設。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向上申報農水項目,保障農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要確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及時撥付。四是強化服務平臺建設。加強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著力培育一批機耕、育秧、機插、統防統治、機收專業合作組織,加快農業電子政務內網建設和現代農業地理信息系統項目建設。
科學利用低丘緩坡,拓寬新型現代農業發展空間。要在低丘緩坡綜合開發利用探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發展多層次、多品種的立體農業。低丘緩坡連片開發,不僅有助于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而且還助于打造現代農業綜合體和產業集聚區,有效推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使黃巖區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綠色生態農產品供應基地。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新型現代農業競爭力。要重點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大力培育新型農民,積極發展多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市場主體,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方式。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和科技培訓,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成為新型農業生產帶頭人。要注重發揮種養業科技示范大戶的“溢出效應”,通過對種養業科技示范大戶致富典型的宣傳,引導更多的專業大戶自覺增強科技文化素養,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提升種養業科學生產水平。積極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兼并、重組、收購、控股,切實發揮龍頭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要繼續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提升建設,提高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和經營管理能力。
推動農業創新體系建設,激發現代農業發展活力。首先要提升農業發展理念。樹立戰略產業、效益農業、品質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理念。其次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等流轉的有效形式,促進農地有序流轉。創新完善經營體制機制,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民發展生產和參與市場組織化程度。三要完善技術創新推廣體系。通過增強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能力、吸收轉化能力和推廣應用能力,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