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鳴奮
從聯機目錄到大數據∶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數字化傳播*
■黃鳴奮
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數字化傳播體現了信息科技和文學遺產彼此結合的趨勢。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它經歷了分別以聯機目錄與索引、數據庫與萬維網、三網融合與全媒體為標志的三個發展階段,其顯著特征是數據化、網絡化與交互化。它的貢獻表現在為英語世界新媒體藝術創作提供新契機、為相關國家文化產業提供新的增長點、為我國文學遺產跨文化傳播提供新視野等方面。
中國古典文學;英語世界;數字化;傳播
至遲從16世紀開始,我國古典文學就通過口語、手稿以至于印刷品等形式在英語世界傳播。所謂“英語世界”,最初主要是指以英國本土為中心、以英語為母語的文化圈,其后隨著英國對外殖民、英語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的第二語言等原因而不斷擴大。19世紀問世的電子媒體為我國古典文學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增添了新的手段,20世紀中葉爆發的計算機革命推動了我國古典文學英語譯介和研究的數據化、網絡化和交互化。日新月異的信息科技和源遠流長的文學遺產彼此結合,是當前我國跨文化傳播領域值得重視的現象之一。
由于漢字輸入計算機曾是一個難題的緣故,中國古典文學若就數字化而言從整體上晚于相關的英語譯介和研究信息。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的數字化進程始于相對簡單的元數據查詢服務,這是依托早期的聯機目錄實現的。隨著數碼媒體應用的推廣,中國古典文學相關信息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以英語為主要工作語言的網絡平臺上。以互聯網為龍頭的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力促進了中國文學與英語世界的交流媒介的電子化,與中國古典文學相關的英語網站絡繹亮相,相關電子出版物也異彩紛呈。我們可以將上述進程大致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一)20世紀六七十年代:聯機目錄與索引
20世紀6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圖書館率先推廣聯機目錄,匯總館藏文獻的元數據。通過這項服務,英語世界的讀者可以方便地檢索中國古典文學在各圖書館的收藏情況。當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艾弗拉姆(Henriette Avram)制定了機讀編目(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MARC)方案,以促進計算機化的信息共享。它在1971、1973年相繼成為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總部設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早在1967年就充當了該領域的先行者,如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文獻信息服務提供商之一。聯機目錄所能提供的僅僅是相關圖書館所收藏的我國古典文學作品及相關文獻的元數據,還不是相關作品的全文。真正能讓英語世界新媒體受眾了解我國古典文學原貌的技術,首推電子書。盡管西班牙教師魯伊斯(Angela Ruiz)早在1949年就為第一種電子書申請了專利,但她的發明實際上是由壓縮空氣驅動、由通電線圈定位的自動閱讀器(亦可視為機器化百科全書),和計算機沒有什么關系。20世紀60年代,恩格爾巴特(Douglas Engelbart)在斯坦福研究院開發出非線性系統(NLS),范達姆(Andries van Dam)在布朗大學開發出超文本編輯系統(Hypertext Editing System,HES)和文件調用編輯系統(File Retrieval and Editing System,FRESS),施樂公司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艾倫·凱(Alan Kay)構想出筆記本電腦原型Dynabook,才算逐漸為世人揭開計算機化電子書的面紗。值得一提的是,伊利諾斯大學學生哈特(MichaelS.Hart)利用學校主機管理員所給予的機時,啟動谷騰堡項目(Project Gutenberg,1971-),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電子書網站。它由志愿者維護,提供公共領域的文史作品免費下載服務。到筆者2013年7月31日檢索時,其藏書已達43,267種,其中包括近代英國著名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所譯《詩經》《論語》等經典,還有出自不同譯家的中國小說名著。①此外,德國漢堡大學吳用彤(Wu,Paulus J.T.)率先用計算機編制了英譯本《詩經》索引(1975)。②此舉不僅對古籍索引有創新意義,而且對文學研究也有重要價值(至少是為意象統計之類方法在中國古典文學跨文化傳播研究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技術前提)。
(二)20世紀八九十年代:數據庫與萬維網
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就致力于運用計算機工具進行文學研究。例如,1974年英國學者法靈頓(Michael G.Farringdon)出版了《計算機定量文學分析與文學數據處理研究:菲爾丁及其若干同時代作家散文風格定量分析》。③受這類研究的啟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陳炳藻(Bing C.Chan)開發出《紅樓夢》文本數據庫,用電腦對這部名作進行定量語匯分析,支持單一作者的假說,其論據見其1980年提交的英語博士論文《從〈紅樓夢〉語匯的電腦統計語匯分析看其作者歸屬》(1986年正式出版)。④雖然其結論并未獲得國內紅學界的公認,但就研究工具的革新而言,該文無疑是值得重視的。此后國內有若干學者做了類似的研究(但對《紅樓夢》的作者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如復旦大學數學系李賢平⑤等。也有人質疑他們以聚類分析為特征的研究方法的可信性。⑥
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光存儲技術取得突破,這為數碼設備之間的信息交換提供了空前便利。1992年,索尼公司推出光盤閱讀器Data Discman。由于上述技術的商業化,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者不僅能夠運用磁盤交換研究資料和成果,而且逐漸用上了光盤。適應教育市場的需求,國內外出版商開始推出中國古典文學雙語(或多語)單行電子出版物(如上海金仕達多媒體有限公司《中國八大古典文學名著精選》),但受困于盜版問題而未取得太大成功。本時期意義深遠的變化是互聯網功能發生了由共享計算能力為主向共享媒體信息為主的轉折,其標志是20世紀90年代初超文本系統萬維網(WWW)閃亮登場。它為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渠道。早在1995年,Ming L.Pei博士就著手建立錦繡中華網站。⑦它設有“古典文學”欄目(1997),兼收各種格式的中英文電子書。1998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圖書館推出中華文學集錦網站,漢英對照。⑧此外,電子商務在本時期的崛起顯然有利于中國古典文學各種英譯本和相關論著的在線銷售。美國的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1994-)便開展這類業務。
(三)21世紀:三網融合與全媒體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移動通信網和廣電網的融合為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平臺。(1)互聯網上和中國古典文學英語譯研有關的網站逐漸增多。例如,臺灣裔美籍華人陳士駿等人2005年創立YouTube,以“表現你自己”(Broadcast Yourself)為口號。YouTube已經發展成為規模首屈一指的視頻分享網站,目前可用中國古典文學英語關鍵詞檢索到有關短片數千部。又如,EN8848原版英語網站提供中國小說四大名著英語版下載,面向英語學習(2010)。⑨(2)手機電子書由互聯網信息資源轉化而來,近年來大行其道,其格式已經為谷騰堡項目等所采用,因而使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得以受益。(3)在“全媒體”的理念引領下,廣播電視媒體和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的關系日益密切。例如,BBC第三套在2008年6月27日21:45-22:30播出了詩人麥克米倫(Ian McMillan)等人關于中國文學的節目。嘉賓們討論了現代中國寫作與中國文學傳統的關系、為何現代詩歌被許多人所摒棄(它看來離開了其古典的根)等問題。⑩這類節目存放于BBC網站,任何時候都可以由訪客所點播。(4)全球最大網上商城Amazon在2007年11月19日發布第一代電子書閱讀器Kindle,讓世界各地的用戶可借此通過無線網絡購買、下載和閱讀電子書、報紙、雜志、博客及其他電子媒體。該公司自身在中國古典文學英語電子資源方面尚待開拓,不過,Kindle閱讀器已經獲得了古騰堡項目等網站的支持,從而成為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的新媒體。蘋果公司所推出的iBooks可用iPad、iPhone和iPod touch等終端閱讀,目前也有了少量和中國古典文學有關的英語電子書(《論語》、理雅各所譯《詩經》等)。(5)和Web 2.0相關的維基百科全書、博客/微博、社交網站、即時信息等服務有助于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愛好者、研究者進行交流。
處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國內有關機構日益意識到新媒體對于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性,由此采取相應措施。值得注意的大事至少有:(1)2004年以來,孔子學院的建設有力促進了中國古典文學在英語世界的流傳。孔子學院是以推廣漢語并傳播中國文化為己任的,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面向以英語為母語的初級漢語學員時)也使用英語,教材中某些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內容采用英漢對照的電子書、網絡課件、計算機游戲等數碼手段。這在客觀上有利于擴大中國古典文學在英語世界的數字化傳播。(2)2007年,由教育部發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英文季刊《中國文學研究前沿》(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由荷蘭Brill出版公司負責海外發行。該刊的主要使命是將中國文學研究推向世界,并及時向國內引介海外相關研究領域的問題意識、理論思考和前沿成果。該刊發表了不少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文章,同時通過網絡版和印刷版流傳。(3)2010年1月14日,國家漢辦資助的“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在北師大啟動。它利用《當代世界文學》雜志成熟的聯系網絡和運營模式,在美國編輯出版英文學術期刊《今日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 Today,CLT);由俄克拉荷馬大學出版社協同加拿大和歐洲的合作出版社,出版發行“今日中國文學”英譯系列叢書;舉辦“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該項目雖然以中國當代文學為主,但仍對中國古典文學在英語世界的傳播有促進作用。從CLT網站(http:// www.ou.edu/clt/,2010年開通)看,許多文章提到與中國古代文學相關的內容。(4)國家社會科學規劃辦委托北京外國語大學制作中國文化海外傳播動態數據庫(http://159.226.51.238/),2012年已開通“國外中國主題出版機構數據庫”“中國主題外文出版物數據庫”“建國以來國內出版外文圖書目錄庫”等子庫。據2013年2月18日對中國主題外文出版物數據庫的訪問,該庫共收錄用76種語言出版的圖書,英語位居榜首(22813種,占總數的58.89%)。其中,以中國古典文學為主題的英語圖書共2686種。
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曾有過以傳教士譯經為代表的時代,其后才是以學者、媒體人、出版商為主導的時代。近代外文報刊的發行為中國古典文學英語譯介和研究增添了新載體,繼之而興的電子媒體促進了中國古典文學相關產品的音像化。20世紀中葉以來,數碼媒體嶄露頭角,進而推動了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的數據化、網絡化與交互化。
(一)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的數據化
數據化的要旨是將相關信息轉變為適合計算機及相關設備處理的形態。以世界馳名的谷騰堡項目為例。它將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和論著在內的各種文史信息送上網,最初采用的是txt格式(包含極少格式信息的文字文件),以便于系統終端或者簡單的文本編輯器接受,實現跨平臺傳播。在英語文本文件(單一語言)中,最常見的格式是ASCII字符集;若論表達多樣化的語言,首推Unicode(即萬國碼、國際碼、統一碼,又稱單一碼),特別是其中可以兼容ASCII的UTF-8。因此,谷騰堡項目將文本格式擴大到Plain Text-US ASCII和Plain Text UTF-8。為了適應數碼媒體多樣化趨勢,該項目又采用了適合于大容量文檔存貯與傳送的ZIP,適合于萬維網的HTML,適合于個人數字助理和掌上電腦Plucker,適合于Amazon閱讀器的Kindle,適合于手機的QiOO,可根據用戶機器特色調整內容呈現方式的EPUB等格式。《孫子兵法》英譯本是該項目的熱門書之一,目前已經擁有8種格式的文本;《紅樓夢》英譯本也是如此。在谷騰堡項目中,目前所收藏的電子書除一般書籍之外還包括如下專項:合成語音讀物、人工語音讀物,匯編(包括CD和DVD等)、數據(基因圖譜等),錄制音樂、樂譜,活動圖像、靜止圖像,等等。顯然,只要條件許可又有需要,中國古典文學信息完全可以轉化成為多種形態的電子書,如合成語音讀物等。
在數據化過程中,谷騰堡項目尊重原著,盡可能讓讀者得其詳。相比之下,某些項目帶有改編性質。例如,2007年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及其在澳大利亞、中國的朋友創辦了DW Three Kingdom公司,作為出版商、發行商和書商,生產新三國系列英語版,并向全球公眾推銷。最初的動機是將來自原作的價值、啟發和快感帶給西方讀者,并通過重新定義故事線、加入新價值來加深和改進這一文化資產。在更為個人化的水平上講故事,更為沉浸性。目前已出版其中一部分,并計劃譯成漢語,出版兒童版、音頻版、圖解版等。(11)
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信息一旦成為開放、通用、非線性、標準化的數據對象,便可能導致人們傳播觀念的深刻變化:英語世界不僅對應于說英語的人所組成的社群、社區、社會實體,而且對應于將英語信息作為處理對象的“計算機世界”或“數據天地”;中國古典文學英語譯介和研究信息不只是相應作品和論著盡可能真實的原貌呈現,而且是計算機用戶都可能訪問的信息資源。
(二)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的網絡化
從局域網到廣域網以至于作為國際廣域網的互聯網,計算機網絡的建設已經擁有數十年的歷史,以之為依托的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的范圍、規模、途徑和形式也發生了諸多變化。由于網頁時常變動等緣故,要想追蹤上述歷史相當困難。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相關網站主要是21世紀以來建設的。試舉數例:(1)網站“中國文本采樣——古今中國文學文本加注收藏”(2002)面向漢語學習者,采用英語注解,展示文學文本。所收集的古典文學文本包括《木蘭詩》《肉蒲團》等。(12)(2)美國克瑞頓大學英語系世界文學項目2003年推出的中國文學網頁包含了豐富的資料,以專題論就有《詩經》、孔子(《論語》)、孔尚任(《桃花扇》)、李清照、唐詩(李白、杜甫、王維)、陶潛、曹雪芹(《紅樓夢》)、吳承恩(《西游記》)等(以上按音序排列)。(13)(3)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東亞收藏品中國研究萬維網虛擬圖書館(2005)文學部分包括三類:一是中國文學總論,二是古典文學,三是現當代文學。在該館中,可以找到不少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漢英對照版。(14)(4)2003年,美國女作家迪斯(Dorothy Disse)“他者婦女之聲:1700年前婦女作品譯文”收錄超過125名女作家之作,其中包括班昭、薛濤、魚玄機、李清照等的作品。(15)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英語網站是關于中國哲學、宗教、文化、藝術等主題的,和中國古典文學在英語世界的傳播相關,如夏威夷大學哲學系主辦的“書海文苑”等。(16)
網絡化訴諸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實現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及各類電子終端設備的相互連接,讓它們按照一定的網絡協議相互通信,用戶因此可非常方便地共享軟件、硬件和數據資源。在觀念上,它不期然而然地誘導我們從新的角度看待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英語世界所對應的已經不只是現實生活中使用英語的國家、民族或文化圈,而且包括以英語進行交際的“賽伯空間”。活躍在賽伯空間的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呆子”或“沙發土豆”,而是充滿主動精神、共享需求和探索熱情的新媒體用戶。因此,中國古典文學傳播不能再簡單地理解為信息的發送與接受,而且要充分估計到反饋、交互、再生產等范疇的重要意義。
(三)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的交互化
數字化語境中的“交互”首先是指人機交互,其次是指通過人機交互實現的人際交互。數碼媒體經常將“交互”當成自己的特色,以此和模擬媒體相區別。至于“交互”的具體內涵,往往是隨著界面的不同設計、用戶的不同要求而變化的。在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領域,最常見的交互有以下類型:(1)按需點播。例如,用戶可登錄BBC網站,點播節目《我們時代的道家》;(17)可登錄美國國會圖書館網站,點播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劉邦瑞(Marjory Bong-Ray Liu)的講座“昆曲:中國首個偉大的多藝術戲劇傳統”(原為網絡直播,2008年9月4日,48分鐘)。(18)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網站上有中國詩歌有聲讀物專欄,采用PDF、MP3文件,英語標題,漢語朗讀,可點播。(19)(2)信息查詢。例如,前述OCLC到2013年已經擁有170個國家的23,000個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作為團體會員。通過其編目數據庫WorldCat和1991年10月開始應用的FirstSearch檢索服務,我們可以查找到有關中國古典文學在英語世界傳播的基本信息。以相關音像出版物為例。從OCLC搜索發現:至遲從20世紀中葉開始,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信息就逐漸以音像形態傳播。1960年,法國電影制片人莫雷特(Marc Maurette)將中國戲劇影像化。(20)20世紀七八十年代,奧爾姆特(Theodora Olembert)等人制作了電影《中國戲劇》,它是巴黎和倫敦上演的《美猴王》等四出京劇的紀錄。(21)此后,米切爾(John Dietrich Mitchell)制作了錄像帶《中國古代戲劇舞打雜技系列》(1980-1986)。(22)在錄音制品方面,有曾戴蕊(音。Tseng,Tai-yui)長達29分鐘的吟誦《中國古今詩歌》(1961)(23)及其增補版(2010)(24),斯科特(A.C.Scott)《中國戲劇》(1961),等等。(25)進入21世紀之后,美國蒙特利半島學院福特(Grant L.Voth)教授制作了錄音帶、錄像帶《世界文學史》(2007,含中國文學部分),(26)哈佛大學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為盲人誦讀困難者制作了錄音帶《中國文學選集:從發端到1911年》(2008)。(27)對于中國古典文學海外傳播史研究而言,上述信息都是很珍貴的。(3)藝術探索。中國古典文學在英語世界的譯介與研究激發了新媒體藝術家的靈感。例如,由國際藝術聯合體馬西卡(Mashica,1998-)創作的《馬西卡的〈易經〉》(2001)采用美國華人理論物理學家黃克孫等人的《易經》譯本,將它加工成為網絡藝術形式。(28)作者認為《易經》是神喻,并非基于宗教信條、神的啟示或古代中國法律,而是以歷史人物、民歌與倫理哲學為基礎,用陰陽說明自然秩序的占卜文本集。它顯示沒有什么靜態局面,成敗皆有過程。各種卦象都對統一的變易哲學做出貢獻。作者聲稱自己的目標是讓這部名著多一種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的版本,而不是挑戰社會科學的合法性,或者祈求潛意識未經探索的領域的存在。作者希望識別互聯網作為現代神喻的神力,并將具備三千年歷史的《易經》加乎其上。甲骨文中的神諭是對于被駕馭的機緣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說明。如今,互聯網告訴我們將在哪兒工作、會與誰陷入愛河、誰可能是我們最忠實的朋友。《易經》只是擴展上述活動、創造未來的工具。互聯網用戶可應用這個版本的《易經》去規劃自己的道路。只要選框中填寫問題,點擊“問”鍵,屏幕上的卦象就會發生變化。神喻就在其中!又如,(29)德國藝術家卡倫(Wolf Kahlen)創作了《抱歉,密勒日巴/對不起,李白/請你原諒,空海》(2001)。這是運用藏語、漢語和日語的“三重”網絡藝術。訪客必須耐心地用鼠標在空白網頁上探索,因為誦讀的聲音就隱藏在其中。這種探索行為被視為某種游戲,因為鼠標的每次移動都觸及另一個詞。這樣,在作品的基本結構被發現之前,已經發生了諸多音響事件。訪客好比是調音師,用鼠標生成音樂會。作者之所以向三位大師致歉,或許是因為對其作品別出心裁的應用吧。(30)
上述數據化、網絡化和交互化實際上是綜合起作用的,它們共同構建了數字化傳播的特色。在歷史上,人類先后經歷了以語言、文字、印刷術、電磁波和計算機為里程碑的五次信息革命。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興起于印刷媒體主導期,發展于電子媒體主導期,演化于數碼媒體主導期。印刷媒體從總體上說有利于經典地位的鞏固(印刷術早先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復制經籍),電子媒體從總體上支持權威性中心的存在(模擬性廣播電視所訴諸的單向傳播是其機制),數字媒體從總體上支持分布性的眾聲喧嘩。與此相適應,當前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經常將經典文本碎片化、經典詮釋個人化、經典應用游戲化,這類現象是以前述數據化、網絡化和交互化為媒體條件的。換言之,在數碼媒體藝術中,經典不再享有昔日的神圣、神秘和/或莊重。不管藝術家本身的意圖是什么,從傳統媒體向數碼媒體的遷移不能不抹去這些經典原有的光暈。像《易經在線》(31)這樣的作品讓訪客通過虛擬丟硬幣的方法來尋找問題的答案,給人的是尋開心的感覺。加上其主頁同時呈現商品廣告,世俗的氛圍就更濃郁了。
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數字化傳播已經有半個世紀左右的歷史。在計算機革命的浪潮滾滾而來的時代,它或許不像其他領域所發生的巨變那么醒目,但卻同樣反映了信息科技與文化傳統之間的強烈的相互作用。我們至少可以從創作、研究和產業三個方面分析其貢獻。
(一)為英語世界新媒體藝術創作提供新契機
中國古典文學在英語世界中的傳播,早就成為西方作家的靈感來源之一。比如,1736年小說《今古奇觀》傳入英語世界,就為18世紀英國作家哥爾德斯密斯(Goldsmith Oliver)的書簡體作品《世界公民》(1760)提供了素材。至于中國古典詩歌對于20世紀初美國意象詩的影響,那是眾所周知的。上述例子里,起中介作用的主要是書籍,它們適應了印刷媒體主導期成長起來的讀者的需要。如今,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要深入到新一代的“數碼土著”,不能不訴諸數碼媒體、數碼信息、數碼社區。某些新媒體藝術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像北京旅美藝術家楊熙瑛(Lily Jun)與李宏磊(以Lily&Honglei的組合活動)就是如此。(32)他們2007年依托基于互聯網的虛擬世界“第二人生”建造了網絡藝術平臺“大觀園”,試圖在賽伯空間中重建中國歷史與文化,融過去、現在與未來于一爐,以莊周夢蝶、佳人傳說等視覺隱喻寓指當代社會問題。(33)他們化名1056073為“第二人生”項目“太虛幻境”(Land of Illusion)創作了多種作品(2008),包括混合傳統繪畫和數碼動畫的技巧以闡釋當代社會文化反響的視頻《猿之第四啼》,并非拘泥于原作而是以廣闊文化背景反映悲劇結果的動畫《孔雀東南飛》,以及引擎電影《墻與城》。后者包括三個場景:東面大觀園,楊貴妃在那兒表演著名的“醉酒之舞”;西面大火城,褒姒在那兒戲諸侯;水下城,吞噬了西施的青春與美麗,讓她孤獨的靈魂圍繞三峽庫區被淹沒的城市。上述影片反映了定向象征的觀念,相關的建筑結構基于古代中國對應的宇宙觀(陰陽五行),生命始于東,終于西。對源于中國歷史和民間傳說的重新闡釋正在為理解當今社會修建道路。2009年,他們又同DSL Collection合作,以“第二人生”為平臺,創立并發展虛擬當代藝術館(DSL Cyber MOCA),(34)旨在促進藝術家社區建設。
(二)為相關國家文化產業提供新的增長點
從經濟的角度看,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數字化傳播主要存在公益和贏利兩種取向。傳統讀者已經接受圖書市場準則,養成付費的習慣。相比之下,新媒體用戶從總體上傾向于信息共享和“免費午餐”。除了IT界自由軟件運動等所代表的特殊文化氛圍之外,還有技術上的原因,使數碼復制成本較機械復制低。當然,仍然存在尊重著作權的要求。正因為如此,谷騰堡項目之所以能夠順利開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著眼已經進入公共領域的書籍。在妥善解決相關矛盾的條件下,我們可以將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數字化傳播視為信息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薈萃之處,蘊藏著新的增長點。某些網絡商已經將它作為自己營銷對象的一部分。例如,亞馬遜商城(英國)的網站提供數十種中國古典文學英語電子書,閱讀收費高低不等。威爾遜(E.Wilson)編選的《中國文學》(1900)是免費的,翟理思(Herbert Giles)《中國文學史》(1901)收費1.98英鎊。新書定價自然高得多,如嚴志雄(Lawrence C.H.Yim)所著《詩人兼歷史家錢謙益》(2009年印刷版,2010年電子版)收費則達56.52英鎊。這家商城不僅根據圖書來源和版權情況定價,而且還精明地考慮到讀者的用途。例如,其網站提供赫爾(Kari Hohne)《道德經:自然之詩》Kindle版,對電子閱讀收費1.91英鎊,對打印閱讀收費6.22英鎊。(35)還有人將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數字化傳播當成是主營業務的“誘餌”。例如,承攬網站設計、推廣和維護業務的中國在場網站(2002-)設有“中國文本項目——帶英語和現代漢語翻譯的早期經典文本”,收入多部中國古代小說的配圖英語譯文(可免費觀賞),目的是吸引客戶。(36)桂林國旅的品牌網站中國華鼎旅游網(Top China Trave,TCT)同樣有意識地運用中國古典文學的英語資源來開展業務。(37)類似的實踐證明:經過數字化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成了數碼資產(更準確地說是數碼遺產)的一部分,其經營是文化產業的題中應有之義。目前,在這方面最有潛力的品種或許要推數碼游戲。例如,騰訊公司新近推出的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游戲《斗戰神》(Asura)注重全球運營,其效果除經濟收益之外,還體現在擴大我國《西游記》及相關作品和傳說的影響等方面。至于電影《刮痧》(2001)所描繪的有關孫悟空的電腦游戲遭到別有用心的美國律師的曲解和攻擊,則體現了“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的風險。
(三)為我國文學遺產跨文化傳播提供新視野
從中國古典文學在英語世界傳播的角度看,數字化帶來的重要機遇之一是基于語料庫的典籍英譯研究。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馮慶華所著《母語文化下的譯者風格》(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運用語料庫的方法系統地研究了《紅樓夢》兩個英譯本的文體特點和譯者風格。燕山大學劉澤權、(38)朱虹(39)和石河子大學外國語學院自正權(40)等人也在上述領域進行了重要探索。正如華中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覃江華所指出的,翻譯語料庫本身除了可以為翻譯研究所用之外,還可以用于數據驅動學習(Data-driven Learning,DDL)。這樣典籍英譯學員就可以通過學習前人的經驗,了解語篇操作上的特點,樹立正確的語篇翻譯觀,然后有針對性地改進自己的翻譯方法,進而提高翻譯技能。(41)
就已知而言,中國文學遺產數字化相關研究還有其他不少用英語發表的成果。例如,范德比爾特大學梅俏竹、北京大學胡俊峰等人以北大中國古典詩歌數碼博物館的設計和應用為基礎,從文本挖掘的角度探討語言文學電子學習問題(2004);(42)臺灣大學吳明德等人對人文科學研究生使用中國古籍全文數據庫行為進行了調查分析(2007);(43)日本德島大學中國留學生楊葉等人采用數據挖掘聚類算法K-MEDOIDS建構了中國經典自動答詢系統,以幫助人們正確理解《論語》(2008);(44)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曹怡蔚等人運用手機技術和教育游戲開發了中國古典詩歌學習環境(2009);(45)香港大學方稱宇等人與臺灣元智大學合作,將自然語言處理和語料庫分析技術應用于中國古代詩歌結構化想象分析,建立旨在研究中國古代詩歌所應用的創造性語言的計算機框架。它由文本收集與管理、語詞單位分割、語詞歸類與標識、句法分析與描述、想象析取與分類五個層次組成,所輸出的統計報告供詩間分析、詩內分析和文本分析之用(2009);(46)元智大學黃志方等人運用算法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聲加以探討(2012),等等。(47)這些成果雖然選取了不同角度,但都將計算機作為研究手段,都致力于將我國文學遺產和當代信息科技結合起來,都促進了英語世界和中文世界的學術交流。
目前,世界已經進入大數據時代。像谷歌這樣的頂級互聯網公司占有龐大的數據資源。它從2004年著手進行圖書大規模數字化,旨在建立全球最大的電子圖書館。以此為基礎開發的Google Ngram Viewer(2010)已經可以充當中國文學傳播研究新工具。它提供給我們如下基于電子書籍統計信息的圖像:

圖1 英語世界中國文學的傳播(1500-2008)

圖2 英語世界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傳播比較(1900-2008)
圖1表明:世界(由于輸入的是英語關鍵詞且根據英語文獻統計,因此是就英語世界而言)對中國文學的關注在1840年之前、1950年之后分別有一次明顯的陡升。前者的背景可能是鴉片戰爭前夕局勢緊張、西方讀者盯著中國,后者的背景應當是新中國成立、國際地位提高。Google Ngram Viewer還生成了另一幅令我們感興趣的圖像:
圖2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英語世界對中國不同時期文學關注點的變化。從總體上看,對中國古典文學(上圖中部曲線)的關注度不及中國現代文學(上圖高位曲線),但高于中國當代文學(上圖低位曲線)。我們甚至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去了解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傳播的反饋情況。例如,運用微軟學術搜索(http://libra.msra.cn/)去了解學術動態,運用微軟亞洲研究院開發的“人立方”(http:// renlifang.msra.cn/,2008)把握西方漢學家在漢語文化圈的社會聯系,等等。這類技術可提供以往任何手段都無法勾勒的圖像,雖然其詮釋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當大數據擁有者未提供必要的接口時尤其如此)。
迄今為止,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的數字化與其說是有組織的系統工程,還不如說是某種帶有隨機性的現象。在英語世界中,中國古典文學作為信息資源所占有的比重從總體上說仍然非常之少。為有效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先后啟動旨在資助國外出版機構翻譯出版中國圖書的“金水橋計劃”(2003)、“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2004),設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2010)等。倘若能夠將相關數碼信息資源(如中國古典文學名作、論著電子版)等的開發也考慮在內,必定有益于推動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傳播的數字化進程,進而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
注釋:
① 項目網址原先為http://promo.net/pg/,現為http://www.gutenberg.org/。
② Wu,Paulus J.T.A Concordance to the Book of Poetry:based upon a new Chinese-character-coding-system.Hamburg:Helmut Buske,1975.
③ Farringdon,Michael G.A Study of Quantitative Literary Analysis and Literary Data Processing by Computer:With som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Prose Style of Henry Fielding and Some Writers Contemporary with him.Bristol,Eng.:Bristol University,1974.
④ Bing C.Chan(Bing-Cho Chan).The Authorship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Based on a Computerized Statistical Study of its Vocabulary.Hong Kong:Joint Pub.Co.,1986.
⑤ 李賢平:《〈紅樓夢〉成書新說》,《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5期。
⑥ 施建軍:《關于以〈紅樓夢〉120回為樣本進行其作者聚類分析的可信度問題研究》,《紅樓夢學刊》,2010年第5期。
⑦ http://www.chinapage.com/china.html.
⑧ http://etext.virginia.edu/chinese/.
⑨ http://www.en8848.com.cn/soft/Fiction/Classic/4154.html#edown.
⑩ http://www.bbc.co.uk/radio3/theverb/pip/8oj8a/.
(11) http://www.new3k.com/newtk.html.
(12) Unknown.Chinese Text Sampler-Annotated collection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texts,http://www-personal.umich.edu/~dporter/sampler/sampler.html.
(13) http://mockingbird.creighton.edu/worldlit/works/china.htm.
(14) http://www.lib.unimelb.edu.au/collections/asian/chi-web/chihp-literature.html#classical.
(15) http://home.infionline.net/~ddisse/index.html.
(16) http://ctext.org/.
(17) http://www.bbc.co.uk/radio/player/b00wlgbg.
(18) Marjory Bong-Ray Liu.Kunqu:China’s First Great Multi-art Theatrical Tradition Webcast(Library of Congress).http://www.loc.gov/today/cyberlc/feature_wdesc.php?rec=4472.
(19) http://www.cup.columbia.edu/static/cai-sound-files.
(20) Maurette,Marc,Victoria Mercanton.Chinese Theatre.G.B./France:Triangle Films and Procinex,1960.
(21) Olembert,Theodora,Marc Maurette.Chinese Theatre.Great Britain:Procinex and Triangle Films,1957.
(22) Mitchell,John Dietrich.Classical Chinese Theater Martial Arts&Acrobatic Sequences.Bronx,N.Y.:Fordham University Press,1980-1986.
(23) Tseng,Tai-yui.Chinese Poetry Classical and Modern.Pacifica Programs,1961.
(24) Tseng,Tai-yiu,Glen Glasow,Judy Brundin,.etc..Chinese Poetry Classical and Modern.North Hollywood,CA:Pacifica Radio Archives,2010.
(25) Scott,A.C.Chinese Classical Theatre.Creative Arts Television(Firm).Kent,CT:Creative Arts Television,1961.
(26) Voth,Grant L.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Chantilly,VA:Teaching Co.,2007.
(27) Owen,Stephen.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Princeton,NJ:Recording for the Blind&Dyslexic,2008.
(28) http://www.theremediproject.com/projects/issue10/mashicaiching/index.html.
(29) Huang,Kerson and Rosemary.I Ching.New York:Workm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
(30) Wolf Kahlen.Sorry,Milarepa/Excuse me,Li Bo/I beg your pardon,Kukai.http://rhizome.org/artbase/artwork/2697/.
(31) Jing Zhou.The Interactive“Book of Changes”—“I Ching”.http://www.ichingonline.net/.
(32) http://lilyhonglei.com.
(33) http://world.secondlife.com/group/6a76f51e-8b64-f6cc-d1af-4d076dbc94c9.[2013-5-2].
(34) http://dslcybermoca.net.
(35) http://www.amazon.co.uk/gp/product/B005II6422/ref=as_li_tf_tl?ie=UTF8&tag=ecom0e-21&linkCode=as2&camp=1634&creative=6738&creativeASIN=B005II6422.
(36) http://www.china-on-site.com/comicindex.php.
(37) http://www.topchinatravel.com/china-guide/chinese-classical-literature/.
(38) 劉澤權、田璐:《〈紅樓夢〉敘事標記語及其英譯——基于語料庫的對比分析》,《外語學刊》,2009年第1期。
(39) 朱虹、劉澤權:《四大名著漢英平行語料庫的創建:問題與對策》,《當代外語研究》,2011年第1期。
(40) 自正權:《古代文學作品英譯的語料庫輔助研究——以《道德經》為例》,《海外英語》,2011年第2期。
(41) 覃江華:《典籍英譯者翻譯觀的多維思考》,《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42) Qiaozhu Mei,Junfeng Hu.From Text to Exhibitions:A New Approach for E-Learning o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ased on Text Mining.Proceeding of COLING 2004 Workshop“e-Learning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for e-Learning”,pp.90-96.
(43) Ming-Der Wu,Shih-Chuan Chen.Humanities Graduate Students’Use Behavior on Full-text Databases for Ancient Chinese Books.Dec.2007.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Digital Libraries.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4822,pp.141-149.
(44) Ye Yang,Peilin Jiang,Fuji Ren,Seiji Tsuchiya.Classic Chinese Automatic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Based on Pragmatics Information.Oct.2008.Proceedings of the 2008 Seventh Mexic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EEE Computer Society.1730 Massachusetts Ave.,NW Washington,DC USA,2008,pp.58-64.
(45) Yiwei Cao,Ralf Klamma,Yan Gao,Rynson W.H.Lau,Matthias Jarke.A Web 2.0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Advances in Web Based Learning-ICWL 2009.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Volume 5686,2009,pp.98-107.
(46) Alex Chengyu Fang,Fengju Lo,Cheuk Kit Chinn.Adapting NLP and Corpus Analysis Techniques to Structured Imagery Analysis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Adaptation of Language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to New Domains.Morristown,NJ USA,2009,pp.27-34.
(47) Chih-Fang Huang,Hsiang-Pin Lu,Jenny Ren.Algorithmic Approach to Sonifica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November 2012,Vol.61,Issue 2,pp.489-518.
(作者系廈門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國濤】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英語世界中國文學的譯介與研究”(項目編號:12JZD016)子課題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