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興東 盧 衛 胡懷亮 張 靜
(作者方興東系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國信息安全網總編;盧衛系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胡懷亮、張靜系北京互聯天下信息咨詢服務有限公司研究人員)
2014年2月27日,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正式亮相,可以說,這是中國互聯網有史以來最重要也將是影響最深遠的一件大事。如果說,2013年是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的覺醒與啟蒙之年,那么2014年堪稱中國網絡空間戰略的開局之年。領導小組在北京召開的第一次會議,習近平提出要從國際國內大勢出發,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網絡強國方略是本世紀中國提出的重要舉措,它關乎國計民生,影響和決定國家未來發展,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央最高規格領導小組的成立,表明我國用舉國之力,建設網絡空間之強大國家的決心和魄力。領導小組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完成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的制度設計。而完成制度設計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我們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尤其是如何構建和衡量網絡強國,如何制定富有前瞻性的戰略和切實可行的實現路徑,成為當下的重中之重。
要研究網絡強國的內涵與層次,理解網絡強國戰略頂層設計對我國國家發展的影響與意義,需要先對新形勢下網絡空間的概念與特性進行梳理。其中的新形勢即指:互聯網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領域發展已經開始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互聯網將不僅僅是人類利用的技術和工具,而應成為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和文化等領域各類活動展開的全新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一詞來自英語Cyber或者CyberSpace,在學術界有不同的翻譯如賽博空間、信息空間、網電空間、網絡空間等。賽博空間、信息空間更多用在哲學與計算機專業領域,網電空間多用于軍事安全研究領域①,學術界最為常用的還是網絡空間。而對網絡空間涵蓋的領域則有不同認識。比如有人認為網絡空間是無政府主義的“自由空間”,還有人認為網絡空間是主權國家可支配控制的除領海、領土、領空以及太空之外的“第五類空間”,還有人認為網絡空間是人類相對于現實空間的“第二類生存空間”。而我們認為網絡空間源于現實空間,影響和制約現實空間。互聯網的發展逐步形成一個超越現實空間,并且主導現實空間的全新的生存空間。在這個全球性博弈的新空間中,與其分析一個主權國家的網絡安全與發展,不如分析國家在網絡空間下的安全與發展。習近平在中央網信小組成立會議上的講話也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因此可以將國家安全至于網絡空間下考慮,更有利于從世情國情全局考慮國家整體安全。
網絡空間的新特性表現基于互聯網從工具屬性到空間屬性提升。真正的網絡空間正式形成以大規模用戶同時在線為重要標志。人類的各項社會活動都表現為現實空間與網絡空間的滲透與融合。網絡空間以社會化和即時化為基本特征,由迅速崛起的移動互聯網的帶動而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實時同步的各種互聯網應用逐漸超越異步應用成為主導。同時,網絡空間的信息與數據的全球化流動特征更為明顯。
網絡強國按照從狹義到廣義的視角理解可以分為四大層次。一是一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實力強弱;二是互聯網作為生產力與重要基礎設施,影響到的IT、互聯網、傳統行業等各領域,一國“大互聯網”發展與安全實力強弱;三是一個國家在網絡空間的實力強弱;四是一國在網絡時代的國際地位,需要綜合考量網絡空間和現實世界的能力與競爭力。由于我們對網絡空間這一超越于現實空間,還在快速演變發展中的新空間缺乏系統的把握,以及要建立科學、全面、系統的指標體系,涉及到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和軍事等錯綜復雜的各個層面,因此對于全面、系統地建立一個具有統一基礎的、可比的和可以測量的第四層次體系考量需要建立在前三個層面的成熟基礎上。
鑒于本文研究網絡空間下的網絡強國的內涵與能力評價,將重點于第二與第三層次來尋找網絡強國能力的考量。本文的網絡強國主要指一個國家具備基本的網絡 (空間)主導權。通過提高信息網絡發展程度與水平,發展信息網絡經濟,促進形成強大國家綜合國力,同時具備有效的網絡防御與威懾能力。
本次領導小組首次會議也提到了網絡強國的相關內容,那就是“網絡基礎設施基本普及、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信息經濟全面發展、網絡安全保障有力”。建設網絡強國和以網絡強國是兩個階段,同時又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兩翼,統一于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之中,直接體現在網絡強國將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相結合,構成最為廣泛的人民共識。
國家戰略能力包括在非戰爭狀態下,營造和形成有力的安全戰略姿態的能力,也包括國家在戰爭狀態下,進行戰爭、贏得戰爭的能力②。網絡空間源于現實空間,但又高于現實的物理空間。因此網絡空間下國家的戰略能力與現實空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整體。網絡強國能力要素四層結構模型可以用圖1表示,包括基礎層、空間層、融合承載層和軍事層。

圖1 網絡強國能力要素模型的四個層面
基礎層與國家在IT信息、網絡技術與產業方面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隨著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程度加深,社會經濟對信息化應用水平要求不斷提高,信息網絡技術與產業奠定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基礎。例如近些年,互聯網對商業貿易、傳統制造業的改造,以及互聯網金融對金融利率改革發揮的積極影響,“互聯網金融”一詞還出現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等都是互聯網基礎支撐作用的表現。
空間層主要指互聯網領域的硬實力與軟實力。互聯網以創新為生命,因此空間層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新。互聯網給全社會帶來了足夠的創新空間,讓企業、組織、網民、技術團體等各方行為體可以更好地發揮創新主體的優勢,從而為國家打造網絡空間軟實力、硬實力提供基礎支撐。尤其是在大數據與云計算環境下,空間層的延伸范圍更加寬廣,這更加凸顯了互聯網科技創新在打造安全可靠信息基礎設施方面所起的關鍵作用。
從承載融合層來看,現實世界是網絡空間的基礎,但同時受制于網絡空間,二者相互依賴又相互融合。這是因為關鍵基礎設施一方面承載著社會的諸多功能,如政治、文化與外交,社會各領域對網絡空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另一方面,網絡空間對現實空間的影響力出現質的提升,如網絡輿論的強大動員力足以顛覆一國之政權。因此網絡空間對現實空間的制約以及二者相互融合程度加深,但網絡空間的發展最終離不開現實空間,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組成一體之兩面。
軍事層主要指國家防衛力量必須注重攻防兼備和軍民融合。從軍事層來看網絡空間下的國家和平與發展問題,具有一定的政治學意義。在人類社會現實空間的意識形態問題存在的前提條件下,網絡空間里的意識形態不可能消失。因此站在軍事斗爭的角度,國家在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須具備足夠的網絡防御能力與進攻威懾能力,網絡空間的軍事實力必須具有威懾的戰略屬性和軍民融合屬性。軍事層面的屬性是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相互依賴、相互融合決定的,又是當前信息時代的國際政治決定的。
指標體系指的是若干個相互聯系的統計指標所組成的有機體。網絡強國是一國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基于現階段發展的考量對未來戰略發展加以預期和籌備。網絡強國的核心標志是,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具備完善的防御能力,互聯網產業具備強大的全球競爭力,網絡安全領域和軍事領域具備足夠的威懾力。本文以此三大能力,遵循從綜合性和系統性、靜態與動態指標結合等原則,結合網絡強國四大能力要素,構建網絡強國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1)關鍵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指標。保障特定信息基礎設施是國家網絡安全最為基本,也是最優先考慮的目標,處于國家網絡安全核心地位③。關鍵基礎設施的防御能力主要考量其自主可控性,通過技術實力與技術標準的國際話語權進行評價。關鍵基礎設施建設必須重視和追求自主可控,包括網絡硬件、服務、軟件與協議規則等互聯網產業構成環節必須掌握自主的控制權,即利用可靠可信可控的設備產品、基礎網絡,消除信息安全盲區。其中技術實力與體現,主要指當前比較前沿和新興的技術與應用,中國必須具備較強的自主可控能力。其中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智慧家庭等,以及與安全相關的技術如可信計算技術、量子通信等。此外,就技術標準的國際話語權而言,需要在國際相關的技術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制定國際標準,國際規則時擁有發言權。
(2)互聯網全球競爭能力指標。互聯網產業具備強大的全球競爭力需要通過產業實力與文化軟實力輸出能力進行評價。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程度決定著信息化發展水平,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為國家軟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互聯網的戰略性基礎地位和國際競爭將更趨突出④。產業實力主要是指擁有一定數量、具有較強競爭力并能夠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企業。包括產業上下游各環節各類型的信息網絡相關企業,它們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是產業創新、產業繁榮的主體,是國家經濟實力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中國網絡文化是中國互聯網產品的核心價值,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網絡內容資源是提升國家網絡優勢,提升軟實力的重要一環。軟實力必要時期可轉化為硬實力。是否具有全球化的互聯網平臺能夠進行文化輸出與交流,以及網絡信息與數據資源的豐富性等問題都影響著全球文化軟實力建設能力
(3)網絡空間威懾能力指標。隨著美國空軍第24航空隊及美國網絡戰司令部的成立,網絡空間與傳統的陸地、海洋、天空及太空一樣,成為了軍事領域的一種。軍隊的進攻、防御與威懾等傳統戰爭要素都完全適用于網絡空間⑤。考慮到我國國情與國際網絡空間形勢,我國在現階段主要以構建防御性網絡空間威懾能力為主要任務。主要是指在全球網絡空間信息戰形勢日趨嚴峻的環境下,通過自身力量的積累,發揮技術實力與產業實力的基礎性作用,一方面能夠保衛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另一方面能夠建立防御型的網絡空間安全防衛體系,有效抵御網絡空間信息戰、網絡戰的攻擊或入侵。
(4)網絡空間治理能力指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而網絡空間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一個國家在網絡空間治理方面的表現關系到整個國家的文化安全、經濟安全、信息安全甚至政治安全。

圖2 網絡空間治理指標的三種能力
根據對美國等網絡發達國家的網絡空間治理的經驗,利用技術凝聚力量,通過合作,找出應對挑戰的創造性的新方法,共同承擔監管和責任工作,創造更有影響力、更高效能的政府制度⑥。從國際經驗來看,網絡空間治理包含三項基本能力,即頂層設計能力、社會化管理能力、協同能力。可以概括為,美國依靠先發優勢建立和完善了網絡空間的國家整體戰略部署,形成較成熟的網絡空間社會化管理體系。表現在:第一,國家戰略層面高度重視,確立和完善符合國家利益的頂層設計能力;第二,由政府、協會組織、企業、學術智庫、國際組織等網絡空間行為主體多方參與的社會化管理能力;第三,政府與其他公私部門組織及這些公私部門組織相互之間信息交流共享,以及跨部門間密切配合、高效協同的能力。參考美國模式,可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空間治理模式,那就是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具體可以落實在法制制度、文化軟實力、公民社會、民主建設、民主監督等方面。
在設計網絡強國戰略實現路徑之前,有必要從全局對2014年以來互聯網產業發展與網絡安全態勢進行評估,對下一個十年我國網絡實力進行基本的預判。
網絡強國最核心基礎是互聯網的發展狀況,審視2014年國內和國際的基本格局對于戰略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2014年,我國在網民規模與互聯網企業競爭能力的上升力量是建設網絡強國最重要的驅動力。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互聯網新商業模式發展與創新已經超越美國。2014年開年,余額寶取締大論戰,打車軟件與微信紅包引爆的騰訊和阿里的移動支付大戰,將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推向新的高潮。
互聯網產業的全球競爭力開始凸現。2014年1月30日騰訊市場價值突破10000億港幣,阿里巴巴市值預期也在千億美元以上。這兩大巨頭進入全球互聯網巨頭第一陣營,開始與Google、Amazon、Facebook并肩。百度市值超越600億美元,360、網易、京東和小米等百億美元級別穩穩占據全球互聯網第二陣營的份額。
中文網民規模繼續領跑全球。2014年全球網民數量將突破30億大關,普及率達到40%左右。第一語言為漢語的網民將第一次超越英語語言用戶。中國網民數量達到美國的2.5倍,超過前五個發達國家總和。
斯諾登事件無論在全球互聯網發展史上,還是在全球網絡安全歷史上,都是最重大的事件,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事件。它標志著全球網絡空間的博弈真正成為各國國家戰略核心的問題。對于中國來說,斯諾登事件對我們最大影響就是戰略覺醒,包括政府的覺醒、企業的覺醒和民眾的覺醒。中國網絡空間安全不設防的時代將從此終結。網絡安全領導小組和國安委的成立,都呼應了這場大轉變的到來。短期之內,我們現實的目標還是加強內功,加緊補課,盡快結束我們不設防的現狀,形成一定的防御能力。尤其是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能有效保住要害部門,能及時偵測被攻擊,同時初步建立關鍵基礎設施網絡安全體系,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能力。
后斯諾登效應還將持續發酵。2014年4月8日,微軟將停止Windows XP的支持。這一事件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只是微軟的一個產品問題。事實上卻可能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網絡安全事故。首先,Windows XP的用戶群體主要在中國,涉及2億多用戶。其次,外界很少知情的是,因為微軟在XP之后實施了高度掌控用戶電腦和數據的新架構,便于實施類似棱鏡門這樣的監控行為,所以從XP之后的Vista到Windows 7和8,都被禁止進入我國政府采購目錄。所以,目前我們的黨政軍以及核心行業和企業,都還是以XP為主。微軟逼迫用戶放棄XP,很大程度上也在“逼宮”中國政府。要么使用微軟可以全面掌控電腦和數據的新版本,要么就將面臨嚴重的安全隱患。微軟XP事件使中國在核心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方面受制于人的尷尬局面畢露無疑。不解決自主可控和有效防御的問題,網絡強國只是空中樓閣。這個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再繼續延誤。所以,在3年之內必須有所作為。在核心技術方面,下決心著力解決可替代的問題,初步解決自主可控。在關鍵基礎設施方面,建立產品安全審查、源代碼托管、首席安全官、安全性攻防監測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基本的保障能力。
2014年是中國互聯網發展第20年,下一個10年對于中國發展至關重要,互聯網也是如此。只要戰略得當,十年之內完成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前全球網民已經逼近30億。全球第一個10億網民是2005年實現的,第二個10億網民是在2010年實現的,第三個將在2014年實現。從數量變化的趨勢,以及全球移動用戶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趨勢,我們完全可以期望未來十年內,人類將完成下一個30億網民的目標。這個新的30億網民非常重要,將在顛覆現有格局,助力中國崛起方面,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第一個30億網民的競爭中,美國無疑是絕對的領導者和引領者。但是,即將開啟的全球下一個30億網民浪潮中,由于這些未來的新網民,80%以上來自發達國家之外的發展中國家,由于他們的文化教育水平、經濟水平、消費習慣和文化多元性,更接近于中國而不是美國,在這場新的博弈和競爭中,優勢的天平已經開始向中國的企業傾斜。而根據發展的經驗和規律,未來10年新增的下一個30億主要來自中國、印度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網民,他們將重新改變互聯網,重新定義商業模式和市場格局。美國企業將在這個新戰場中逐漸邊緣化,競爭力也將相對下降。這正是中國企業全球崛起的最佳窗口期,中國互聯網力量的全球崛起不再是夢想。
下一個10年中,中國經濟總量毫無疑問將超越美國,軍事也將躋身強國行業。文化和政治力量很多程度上將借助中國互聯網的力量在全球崛起。所以,駕馭好互聯網的趨勢,把握好這個10年的大好機遇,中華民族復興之夢是可以期望的。互聯網將成為中國崛起之催化劑、加速器和驅動力,網絡強國的戰略及時性和重要性顯而易見。
網絡強國戰略制定與實現的過程中,需要對以下十大關系進行平衡,這十大關系很多程度上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是矛盾的統一體,是體現戰略制定和實施的智慧水平的關鍵所在。
第一,現實世界與網絡空間的關系。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呈現出不同的規律與特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思維模式的不同,即互聯網思維模式。在網絡強國建設之路上需要相關的戰略部署、制度與管理設計轉變現有思維模式,適應網絡空間的發展規律。
第二,安全與發展的關系。“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安全已經超越了技術的范疇,更具決定性意義。誰掌握了安全這條“生命線”,誰就掌握了先機,誰就能在下一代互聯網發展中脫穎而出。但是,任何安全都是有成本,有代價的,也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犧牲發展。而沒有發展就沒有安全,必須在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下,去求安全。
第三,短期路徑與長期規劃的關系。作為一個后發國家,尤其是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大國,網絡強國的戰略面臨的問題是眾多繁雜的。我國在網絡強國的戰略部署規劃上必須把問題合理放置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軸上,要長期遵循全局性的趨勢和規律,短期路徑針對主要矛盾追求高效的解決方案。
第四,對內與對外的關系。網絡空間是全球統一的空間,需要學會站在世界看中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對外關系將逐漸成為中國互聯網的主要矛盾,這也是一個網絡強國的重要體現。
第五,中美博弈與全球格局。與現實世界類似,網絡強國是我們中國在全球格局的基本定位。但是在未來10年,產業競爭力、創新能力、互聯網治理能力包括全球互聯網管理權等工作部署需要著眼于中美博弈是所有關系的核心。
第六,進攻與防御、軍與民的關系。我國需要根據具體國情,以形成網絡威懾力為目的進行進攻與防御兼顧的戰略規劃。有效的防御是網絡強國的根本保障。但是,具有一定威懾力的進攻能力也是網絡強國的必要條件。現階段以打造局部領先的進攻能力,全面部署網絡防御能力為主。同時,在網絡空間下,傳統高度封閉的軍事模式,也需要將軍民的融合納入常態考量之中。
第七,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關系。中國互聯網發展20年的歷程中自下而上的自組織文化特性對于推動中國互聯網的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今,網絡強國成為國家戰略,成立了最高級別的專門機構,自上而下的力量將強勢介入未來發展之中。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兩股力量如何相互促進網絡強國建設需要納入平衡思考。
第八,自主可控與開放的關系。如何保障關鍵基礎設施的自主可控與鼓勵產業的全球化發展需要多方協同解決。自主可控不代表閉關自守,以簡單的國產替代,而是需要設立戰略規劃,通過政府部門的統籌、各方的協同、相關制度的落地、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實現既具有防御能力又有效推動產業發展。
第九,頂層設計與基層設計的關系。在頂層設計發揮指導統籌作用的同時,審慎落地解決日常發展與安全的問題基層設計,例如對信息產品安全審查、源代碼托管制度、首席安全官制度、關鍵基礎設施保障等進行一系列配套的基層設計,落實到日常的工作之中。
第十,單點突破與整體布局的關系。具體到網絡強國的建設,需要掌控全局,更需要刪繁就簡;需要整體布局,更需要單點突破。
中國完成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的時間取決于我們的戰略和執行力,也取決于互聯網發展趨勢與全球變革節奏。根據當下格局與未來10年的趨勢預測,中國網絡強國戰略設計為三個發展階段進行實施。第一階段是在2014年網絡強國頂層設計開局階段完成制度初步設計。第二階段規劃建立有效防御能力。第三階段具備積極防御能力,真正躋身網絡強國。
第一階段 (約1年時間):2014年,作為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亮相之年,也就是中國網絡強國戰略的開局之年。大國間的博弈即國家戰略能力的博弈⑦。以2014年為起點,繼續完善戰略與決策的頂層設計。初步在戰略、決策、產業、網絡防御、網絡治理等層面形成行動方向。
在戰略層面,初步制定網絡安全國家戰略。截至2014年3月,已經有40個國家推出國家級網絡戰略,除了美國⑨、英國⑩、日本、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大國之外,更有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捷克、愛沙尼亞、荷蘭、盧森堡、芬蘭、匈牙利、立陶宛、波蘭、挪威、新西蘭、南非、新加坡等國。歐盟和北約也同樣出臺戰略文件,建立國際多邊的網絡安全構想。
在決策層面,初步建立社會化專家咨詢體系:有別于傳統的封閉的、相對特點專業以名氣權威論級別的專家咨詢委員會。需要一個跨學科、多層次、創新思維活躍、開放式的全新體系,甚至應該建立一個網絡平臺。
在產業層面,初步完成自主可控的信息產品準入制度和審查體系。一視同仁的審查機制、自主產業發展規劃、創新制度、競爭制度等是關鍵所在。
在基礎設施方面,初步完成關鍵基礎設施的防御體系,尤其是建立首席安全官制度和源代碼托管制度,建立起基本的保障能力。
在網絡軍事方面,合適時機推出網軍。網軍已經成為網絡時代國防的基本配置,目前已經有美、俄、韓等國公開推出網軍或者類似網軍的建制。例如,美國先后制定和發布了《國家網絡戰軍事戰略》《網絡作戰司令部戰略構想》等,美軍各軍種也先后辦法了《網絡作戰戰略計劃》,為網絡攻擊提供了法律遵循和行動依據⑧。
網絡信息治理方面,應對社會轉型時期復雜背景下的互聯網輿情,必須依靠一整順應互聯網信息規律的社會化治理體系。
第二階段 (約3年時間):建立有效防御能力。一方面需要鞏固完善已經建成的網絡按防御體系,更大程序調動網絡社會化的各方力量共同提升整體網絡安全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著眼中美博弈的大格局下,多層次謀劃一些可以快速突破的戰略安排。例如,充分利用我國移動互聯網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優勢,扶持建立兩至三個世界級的平臺級網絡服務應用,從而更加充分積累與美國等互聯網強國長期博弈的資本。
第三階段 (10年時間):具備積極防御能力,真正躋身網絡強國。真正要建成局部領域具備領先優勢,核心問題具備主導權,整體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沒有明顯短板和弱點,那應該需要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去完成。首先,網絡強國建設要兼顧發展網絡空間軟實力與硬實力。打造網絡空間軟實力需要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同時也要牢牢把握中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的地位。而硬實力的積累需要充分發揮企業等市場主體的作用,將網絡科技優勢轉化成網絡安全保障硬實力。只有軟硬實力兼備才能擁有網絡空間積極防御能力,并與其他強國全面博弈。其次,實現第三階段的目標,要兼顧“兩個一百年”的第一個“一百年”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建成網絡空間的和諧社會、文化強國、經濟強國、政治強國、軍事強國等目標也是網絡強國的內在要求。
可以說,2014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成立是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中國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的邁進正式完成制度設計,標志著中國第一次超越單純的信息化基礎建設;而從網絡空間安全的全新視角來審視當今世界,也標志著中國互聯網發展和中國信息化建設不設防時代的終結。中國網絡強國之路就此起步。
注釋:
① 埃勒恩沃斯:《電子戰》,胡生亮、張友兵等譯,國防工業出版社2013年版,第10-14頁。
② 張顯龍:《全球視野下的中國信息安全戰略》,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2-85頁。
③ 沈逸:《美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時事出版社2013年版,第57-62頁。
④ 汪玉凱、高新民主編:《互聯網發展戰略》,學習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306頁。
⑤ [美]馬丁·C·利比基:《美國如何打贏網絡戰爭》,薄建祿譯,東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10-12頁。
⑥ [美]貝絲·西蒙·諾維克:《維基政府,運用互聯網技術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李忠軍等譯,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第37-45頁。
⑦ 張文木:《國家戰略能力與大國博弈》,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19頁。
⑧ 劉慧主編:《國家安全戰略思考》,時事出版社2012年版,第59-61頁。
⑨ 美國網絡空間國際戰略:致力于繁榮、安全、開放的網絡世界,2011.5,來源http://www.enisa.europa.eu/activities/Resilienceand-CIIP/national-cyber-security-strategies-ncsss/international_strategy_for_cyberspace_US.pdf。
⑩ 英國網絡安全戰略:致力于安全、穩定與可恢復的網絡空間,2009.6,來源http://www.enisa.europa.eu/activities/Resilience-and-CIIP/national-cyber-security-strategies-ncsss/UK_NCS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