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藝威,董碩,白玫,吳天棋,王曉龍,嚴漢民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醫學工程處,北京 100053
危機是指危及組織利益、形象、生存的突發性或災難性事故或事件[1-2]。所謂危機管理,也就是為應付各種危機事件所進行的監測、分析、規劃、決策以及予以化解的活動過程,其目標是消除或降低危機事件所造成的威脅[3]。如果處理得當,危機完全可以演變為“契機”[4]。醫院危機管理是危機管理理論的重要實踐領域[5]。
我院依據臨床使用情況,將監護儀、除顫儀、呼吸機、麻醉機、輸液泵、注射泵和心電圖機等醫療設備列為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重點監管。此類設備,由于其應用對象的特殊性,一旦在使用中突發故障,將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導致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的管理是醫院危機管理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危機管理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分階段進行的。很多危機管理專家都推崇最基本的3階段模型,它是結合時間序列進行的,即危機前(Precrisis)、危機中(Crisis)和危機后(Postcrisis)3大階段,每一階段又可分為不同的子階段[3]。危機前階段的主要管理目標是防范危機的發生;危機中階段是化解危機,降低損失;危機后階段則是總結經驗教訓,轉化危機帶來的影響。本文即以該模型作為理論工具,對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的管理模式進行探討。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6-7],對我院在預防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發生故障方面的原管理方式進行剖析,發現主要存在2個方面的缺陷:① 缺少設備狀態標識,令使用者無法隨時了解待用設備狀況;② 預防性維護不足。于是針對這些問題,制定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1)定制設備狀態標識牌。定制了綠色、黃色、紅色3種設備狀態標識牌,粘貼在每臺急救、生命支持類設備上的明顯位置,并可隨時進行更換。其中,綠色“正常運行”標識牌,表明設備全部功能正常,處于待用狀態;黃色“限制使用”標識牌,表明設備部分非主要功能故障,可在限定條件下使用,但需盡快報修;紅色“停止使用”標識牌,表明設備有故障,禁止使用,需進行維修。
(2)要求臨床使用科室每日填寫設備使用情況記錄。臨床科室作為醫療設備的使用者,對設備管理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設計了《醫學裝備使用情況記錄本》,要求臨床使用科室每日檢查各臺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的運行狀態,并填寫記錄本,以確保設備狀態標識能夠根據情況及時更新。
(3)完善預防性維護制度與流程。預防性維護(Preventive Maintenance,PM),是減少設備損壞、降低維修費用的最佳途徑,是提高醫療器械可靠性的重要環節[8-9]。從維護方法、維護內容和人員配置3個方面入手,完善了預防性維護制度與流程,切實保障預防性維護工作及時有效。
在維護方法上,除了依托使用科室做每日自檢,還整合了計量強檢、定期質控和常規保養3種方式。計量強檢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的要求,由具有資質的計量檢定機構對我院列入強檢目錄的計量器具實行周期檢定,監護儀、心電圖機等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的檢定周期為1年;定期質控是由醫學工程處對設備的各項參數指標實施檢測,按照不同設備類型的風險評分,測試周期分為半年或1年;常規保養是由工程師對設備進行清潔、基本性能檢查等工作,通常執行頻率為每半年1次。計量強檢、定期質控和常規保養,依據具體設備的不同情況在時間上交叉進行,這種三位一體的管理方式,能確保每臺設備每季度至少維護1次。
在維護內容方面,為了做到標準統一,編寫了《急救及生命支持設備質量控制技術規范》、《除顫儀日常保養規范》、《監護儀日常保養規范》等技術規范。為了方便管理和記錄,還制作了設備維護記錄牌懸掛于設備上,在每次維護之后由工程師填寫,填滿后收回存入該設備維修檔案,實現設備全生命周期均有據可查。
在維護人員配置方面,鑒于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數量大、分布廣的特點,采取了全員參加、分區管理、責任包干、技術分級的策略,即全部臨床工程師都參與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的常規保養工作;每個工程師分管幾個臨床使用科室,負責科室設備的常規保養,督查科室自檢、賬物核對等工作;定期質控則由專業主管工程師施行[10]。
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發生故障時,處理的一般流程,見圖1。
由圖1可知,流程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就是“找其他科室或醫學工程處借用”,因為它發生的條件是“急用”,而原有應急環節存在流程不清、操作性差的缺點,所以我們對其進行了優化和細化。

圖1 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故障處理流程圖
(1)健全《醫療設備緊急調配制度》。《醫療設備緊急調配制度》從準備工作、預案適用范圍、調配方案、對影響調配的處置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在調配方案中明確提出了三級調配原則,即首先在科室間調配,不能滿足需要時,從醫學工程處借用,最后可依情況進行院外調配。
(2)規范應急醫學裝備庫房的管理。醫學工程處建立了標準化庫房,改善了存儲條件,集中管理各類應急醫療設備;制定了《應急醫學裝備庫房管理制度》,明示管理內容,如溫濕度記錄、定期質控與保養、使用記錄、庫房鑰匙存放等;修訂了《應急醫學裝備儲備計劃》,明確儲備應急醫學裝備的名稱、規格、數量。
(3)進行實戰演練。為了檢驗調配制度和流程的易用性和實操性,在急診病房以急救時除顫儀發生故障為危機,進行了應急模擬演練。應急演練不但能找出薄弱環節,促使持續改進,而且起到了擴大宣傳、強化培訓的作用,確保了醫務人員知曉醫療裝備應急管理和替代程序。
目前“危機后”階段的工作只是將修繕的設備交還使用科室,并未對危機前的影響因素做任何反饋,也就無法對同類危機事件提供預控的經驗。要填補這個空白,就必須從做好故障原因分析入手。
首先,通過維修查找出故障的原因,分析產生危機的可能根源;其次,利用檢測設備對維修后的設備進行質量檢測,評價維修效果,既起到質量監督的作用,又有益于總結維修經驗。
只有完成了上述2項基礎數據的累積工作,才能縱向比較該設備全生命周期的維修數據,提出有針對性的維護或報廢等處置建議;再橫向比較同類設備的故障原因與概率,提前構筑預防機制,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為此我院對醫學裝備實行了條碼化管理,配合醫療設備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系統,可以更加高效地實現數據存儲與統計。
應用危機管理理論對我院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的管理方式進行流程再造,經過醫院評審的實踐檢驗,證明了本次改進取得了以下4方面成效:
(1)通過使用設備狀態標識牌,令操作者可以第一時間掌握設備情況,提高工作效率;而每日自檢并填寫《醫學裝備使用情況記錄本》,進一步確保了該標識的及時準確,也使設備管理人員強化了責任心,能夠對醫療設備的總體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在醫院評審過程中,專家組隨機抽查了200余臺醫療設備,全部標識完備,且與實際狀態相符。
(2)預防性維護工作的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從以前的疲于應付各類維修,僅能保證計量強檢,到現在的通過梳理維護時間,規范質檢內容,明確人員職責等措施,確保了每臺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能定期維護,記錄詳實。同時合理分工,也充分調動了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熱情,更與臨床科室加強了聯系與互信,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維護質量,避免了相互推拖、責任不清的情況。醫院評審專家組在醫學工程處調閱了多臺設備的維護記錄,材料充實完整,查找快捷。
(3)通過強化應急管理,明確了調配流程、責任部門和相應職權范圍,降低了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故障帶來的風險。在醫院評審中,專家們在監護室分別模擬了呼吸機和除顫儀突發故障時的應急反應,替代呼吸機于7 min內就送到現場,替代除顫儀則在4 min內送達,獲得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4)通過信息化管理,記錄和分析每臺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每次維修情況,總結經驗,增加臨床操作警示,既提高了工程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又加強了醫學裝備管理的閉環反饋效應,促進持續改進。醫院評審專家組在醫學工程處設備維修間現場抽查了監護儀和輸液泵各1臺,均能取得全生命周期的維修記錄。
以危機管理理論指導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的管理,是將現代管理工具應用于醫學裝備管理實踐的一次有益探索。我們參照危機管理的3階段模型,對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的原有管理模式進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實施針對性解決措施,切實提高了管理水平。在醫院評審中,專家對我院的醫學裝備管理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危機管理的首要目標是預防,所以危機前管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突發故障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設備本身、配套耗材、操作人員和外界環境影響等,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危機前”的這些誘因,才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故而做好根因分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危機發生的具體時間、態勢和影響深度,是難以完全預測的,因此對于危機的應對機制也應分層、分級設置。對急救及生命支持類設備的管理來說,要在最短時間內化解危機,減少危害,就必須設定層級,明確責權利,從而確保各個環節的實際可操作性和執行效率。
“危機后”的學習與轉化是危機處置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對今后危機的預控,它的效果有賴于危機數據的不斷累積。要實現這一目標,醫院信息系統對醫學裝備管理的支撐是必不可少的。加強信息管理的流程化、常態化,與HIS系統更緊密的結合,開發臨床使用客戶端等工作將是今后改進的重點。
[1]黃子通.醫療危機管理[A].中國醫師協會急診醫師分會第一屆全國年會[C].2010,北京.
[2]楊銀學,王云.危機管理在防治SARS中的運用[J].中華現代醫院管理雜志,2004,2(6):49-51.
[3]王麗巖.危機管理理論在醫院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商貿工業,2008,20(4):106-107.
[4]諾曼·R.奧古斯丁,等.北京新華信商業風險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譯校.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王玲,喬靜.加強醫院危機管理的方法及措施[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2,19(4):347,364.
[6]秋莉.高效管理的N種工具[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179-183.
[7]王復蘇.太平洋醫信科技有限公司改編.醫院全面品質管理實施手冊[K].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2:91.
[8]鄢澤松.淺析醫院醫療設備維修控制與管理[J].醫學信息,2011,24(7):3126-3127.
[9]張宜江,焦明陽.淺談醫療設備管理中的預防性維護[J].中國醫學裝備,2012,9(11):79-80.
[10]呂輝,吳筠,陳建明.醫療設備維護與保養的精細化管理[J].中國醫療設備,2013,28(3):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