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水 孫國琴
作者分別為余杭區發改局局長、副局長
余杭堅持生態文明引領中心鎮建設和轉型發展,把生態經濟作為中心城鎮發展的主導方向,堅持田園鄉村與美麗鄉村建設雙輪驅動、擴權強鎮與綜合改革協同推進、中心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同步建設,把生態環境優美作為核心競爭力,努力建設宜居、宜游、宜業生態田園城鎮。
以地域文化為靈魂,突出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心鎮”。余杭區三個中心鎮分別依托運河文化、良渚文化、禪茶文化,堅持生態文明這條底線,實施差異化的特色定位,提高規劃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前瞻性。塘棲圍繞“京杭運河旅游首位鎮,杭州休閑農業之都、杭州先進制造業基地”三大功能定位,打造“京杭運河水鄉文化”,打響“京杭運河文娛休閑之城”名片,構建“一體兩翼”(名山、名湖、名鎮為一體,產業西進、城鎮東擴為兩翼)發展格局:南以超山“十里梅花香雪海”為主旋律集聚旅游綜合體,北以“運河綜保”為根建設歷史與未來融合的旅游景區,東定位為低碳科技城,西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中以丁山湖濕地凸顯秀麗山水美景。瓶窯立足良渚文化和以稻竹為核心的“農耕文化”,構建“一心兩軸四區多帶”的發展格局,一心是生活服務中心,兩軸是瓶倉大道城市發展軸、觀山路城市生活發展軸,四區是鳳都工業區、創新創業功能區和東西兩個居住區,多帶是由連琪塘港、李家港等多條生態休閑帶。徑山傳承“禪茶文化”,借助佛教的修身養生理念,以全域景區化為目標,以一心(雙溪風情小鎮)、兩翼(徑山寺和小古城村休閑之窗)、三邊(路邊、水邊、山邊美化靚化)、多園(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將現代農業、文化產業與養老休閑旅游相結合,實現一產、三產融合發展。
以特色產業為本,優化資源配置,建設“富裕中心鎮”。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特色明顯并具有差異性的主導產業。塘棲打響以枇杷等金名片為載體的休閑農業品牌,成立小城市開發建設公司,引進全省首家本部在鎮級的浙江德商村鎮銀行,國家盲人門球基地開創民間資本參與殘疾人運動事業的先河,寶鼎重工成功上市、憶江南茶葉和海皇飼料2家企業進入上市培育階段;引進新加坡衛星城鎮規劃建設和運作管理先進模式,依托湖南浙江商會、攜手中國國投、光大金控等企業共同成立的“光大浙商小城鎮基金”。瓶窯憑借山水秀美和竹木市場等優勢構筑商旅產業,引進彭公竹制品交易市場,成為全國最大的竹制品交易中心;成功引進鼎盛輕合金材料項目。徑山利用徑山寺和徑山茶之美譽,營造養老、休閑旅游等健康服務產業。
以釋放紅利為要,創新體制機制,建設“和諧中心鎮”。探索農村“三權”改革,建立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換城鎮住房機制,承包權轉換為股權,集體經濟經營性產權推行股份制改革,確保集體資產權益清晰、保值增值。實施戶籍制度改革,鼓勵農民落戶城鎮,凡在城鎮建成區落戶的農民,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享受原所在村的村級集體資產權益及承擔相應義務,在子女教育、就業服務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的權利。加快擴權強鎮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賦予中心鎮部分與區級政府相同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對塘棲鎮下放10個部門50項權力事項。高標準建設中心鎮公共服務平臺,塘棲鎮建立“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城市綜合執法中心、就業保障服務中心、土地儲備中心、應急維穩中心”五大平臺;完善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建立148個村(社區)、55個村級公共服務站;三個中心鎮行政服務中心均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立項、工商企業注冊、公安戶籍等190項行政審批和便民事項集中辦理。深化城管體制改革,建立城市綜合執法中心,實現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給予塘棲小城市“地方財政收入超收區級留成部分全額留鎮”的政策;土地出讓金凈收益區留成部分和城鎮基礎設施配套費予以全額返還;按照與省財政不低于3:1的比例落實小城市培育專項扶持資金。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統籌推進重要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全面實施截污納管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提升社會保障標準和覆蓋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建成;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標準從每年360元提高到1000元;義務教育階段生均經費提高360元,幼兒園規范化建設推進順利;農民人均收入增幅連年高于同期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