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璐
筆者從數據可獲得性及實際生活用能消費特征出發,將生活用能界定為家庭居民住宅用能和交通用能,主要包括住宅的炊事、熱水、照明、室溫調節、家用電器等生活能耗,以及自駕車所需要的用能,用能消費載體主要有電力、燃氣和汽油等。
消費總量持續增長。杭州市居民生活用能消費由2006年的200萬噸標準煤增至2012年的400萬噸標準煤,翻了一倍,年均增速為12.2%。同時,居民生活能源消費占全社會綜合能耗的比重由2006年的7.9%攀升至2012年的11.2%,成為拉動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增長的因素之一。
消費結構日益優化。目前,杭州市區居民家庭能源消費以電力為主,其次是成品油、燃氣(包括管道天然氣、罐裝液化石油氣),煤等占極少量比例。
高收入家庭生活能源消費日增。收入的增加導致居民對能源消費需求的增加,2012年20%高收入家庭比20%低收入家庭水平高3.7倍,人均用電支出為低收入家庭的1.7倍,人均管道天然氣消費支出為低收入家庭的1.2倍。由于高收入組家庭是汽車消費的主力軍,高低收入組家庭在交通和通信方面的支出差距更大,2012年20%高收入家庭交通和通信支出為20%低收入家庭相關支出的4.4倍。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總體利用率低下。可再生能源在居民生活中得到不斷推廣利用,但總體利用量占能源消費的比重極小。一是太陽能開發潛力有待開發。目前太陽能的利用更多集中在光伏發電和農村試點鄉鎮家庭太陽能熱水器利用階段,僅有少數的城區,如上城區對老舊住宅樓太陽能熱水器一體化進行了改造試點。二是空氣能的利用與普及率不高。空氣能熱水器的耗能是電熱水器和燃氣熱水器的1/8,能克服太陽能熱水器的局限性,但其購置成本高,價格往往是后者的幾倍。三是生物質能源的開發利用有待加快。大量產生的城市垃圾已成為可再利用的生物質資源,目前杭州已建成垃圾焚燒發電企業5家,垃圾填埋沼氣發電企業1家,總裝機容量達8.6萬千瓦,但利用規模仍較小。此外,風能、新型熱泵等由于受到地理環境、客觀條件制約等限制,開發利用尚不能滿足居民生活用能增長的需要。
生活用能源增減變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居住方式和生活行為的改變、居民收入水平和購買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能源供應結構的調整、各種生活用能設備社會保有量變化和新型節能技術在生活用能設備中的推廣應用,等等。筆者將影響市區居民生活用能消費的因素分為規模因素、生活質量改善因素、行為因素三個方面。
規模因素。影響杭州市區居民生活用能消費需求的規模因素,主要是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化發展程度的提高,導致生活能源消費量迅速增長。一是龐大的人口增量是生活用能消費剛性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以2012年杭州市人均生活用能水平推算,不考慮其他因素帶來的生活用能增加,2006-2012年新增市區常住人口消費生活能源約為42萬噸標煤,占同期杭州生活能源消費增量的近1/4。二是住宅面積也間接反映生活能源,照明、采暖、制冷空間的增大導致用能量的相應增加。經測算,市區人均居住面積與居民生活用電之間的線性相關系數為0.96,人均居住面積的增加顯著影響生活能源消費量的增長。
生活質量改善因素。生活水平越高,對能源的依賴性越大。一是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推動了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帶動家庭消費性支出的大幅增加,2012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比2006年增長57.6%。二是耐用消費品不斷更新換代。隨著耗能用品的快速增加,相關能源消費量也迅速增長。三是私家車消費持續高漲催生油品高需求。私家車在方便居民出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帶動了汽油等車用燃料的旺盛需求。2012年,市區居民家庭月人均車用燃料支出為1048元,是2006年的7.3倍,年均增長39.4%。

表1 杭州市市區城鎮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品種消耗數量變化情況
消費習慣、行為因素。如今人們逐漸由重實物消費轉為物質消費和服務消費并重,由生存型消費轉為發展型消費。杭州不少市區居民從節約家庭開支的角度能關注每月所用水、電、煤氣費的支出情況,但從生活的細節上來看仍存在不少“盲區”,如不能留意控制空調的溫度,調節油煙機的風速和燃氣的大小,飲水機和電熱水器全天開啟,家用電器長期處于待機狀態,不會主動調低電腦、電視的屏幕亮度,家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低。不科學的烹調方式、追求大戶型住房、大排量汽車的攀比心理和“好大心理”都對能源消耗產生影響。
杭州能源資源匱乏,一次性能源對外依存度非常高,自供率僅約3%。自然稟賦的約束決定了能源緊缺是杭州市“十二五”及更長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常態。進一步統籌居民生活用能的適度增長,引導居民樹立節能意識,養成良好的節能習慣,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對確保杭州市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杭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圖/金川
適度控制人口增長,減輕能源消費壓力。人口總量多少直接影響城市的資源配置和環境承載能力。在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的同時,合理引導人口的機械增長,如通過提高制造業的智能制造水平,全面推進“機器換人”工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降低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減少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從而實現人口與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注重節能細節,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大力宣傳節能降耗的重要戰略意義,不斷提高全民的節能意識、資源意識和環境意識。要摒棄“自己掏錢,豐儉由我”的消費理念,在追求舒適生活品質的同時,要考慮到由此帶來的能耗和生態成本。如改變粗放生活方式,選用節能插座或隨手關閉家用電器,有效減少“待機電耗”;采用科學烹飪方式,有效降低燃氣消耗:采用科學的檔位控制,有效控制車用油耗等。繼續深入推進“低碳社區”建設,進一步增強公眾的能源憂患意識和自覺節約意識,把節約能源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強化政策保障,提高居民生活用能效率。政府應在服務保障功能上發揮主導作用。一是要繼續加快推進“公交優先”戰略,努力提高公共交通的方便性、舒適度和效率。構建地鐵、公交車、出租車、公共自行車、水上巴士“五位一體”的大公交體系,實現地鐵、公交車、出租車、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車五種方式“同臺換乘”,充分發揮現有城市道路資源的最大同行能力。二是加快老舊住宅的節能改造,發展綠色建筑,加強新建住宅節能工作。全面實施住宅建筑節能評估和審查,重點開展太陽能光熱、光電、地能、水能、空氣源熱泵等新能源的建筑一體化、規模化技術應用。三是考慮適時適度抑制私家汽車發展,控制汽車保有量,特別是限制高檔次、大排量、高耗能汽車的消費和使用,繼續推廣新能源汽車和小排量汽車,繼續實施車輛限號行駛的規定。四是對家用電器全面實行“能源消耗等級標志制度”和“高效節能器材認證制度”。
因地制宜規模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比例。針對目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低的現狀,要著眼“惠民”和“實用”的原則,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組織重點攻關。一是制定和實施配套的新能源支持政策,引導、促進和激勵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發揮杭州市民營資本充裕的優勢,鼓勵各類民營資本進入新能源市場投資開發,特別要支持民營資本的規模化投資和經營。二是加快技術研發、應用和推進產業化。重視高素質專業技術隊伍建設,突破技術瓶頸,掌握關鍵技術,培育和擴大新能源市場,降低新能源開發成本,同時根據生物質能、太陽能等不同的產業基礎、技術成熟度和市場發展趨勢等條件,實施相應的新能源技術應用和產業化策略,走“應用帶動產業、產業促進應用”的循環發展道路,全面提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