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亭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出現了一個過往極為罕見的新詞:思想庫。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將此進一步“定格”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
智庫即思想庫、智囊團,又稱頭腦企業、顧問班子,是指專門從事開創性研究的咨詢機構。它將各方面的專家學者集聚起來,整合他們的智慧和才能,為社會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提供滿意方案或優化方案,是現代領導管理體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為決策者備供咨詢,建言獻策。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再強調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問題,并為此作出了積極的努力。據國際上的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智庫分布中,中國占有429席,但這只是美國同口徑1823個智庫的23.3%,而且排名普遍靠后。
面對艱難復雜的改革和發展任務,我們的智庫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強了而是弱了。所以十八大閉幕后,在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就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智庫”。今年4月,更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這一重要結論,后來寫入了三中全會《決定》。
影響中國智庫發展的主要原因,還是我們“官本位”的決策制度。誰大,似乎誰就擁有了真理;“誰大聽誰的”,成了盡人皆知的“潛規則”。當然,這也與智庫本身存在的問題有關,一是“沒超前”,二是“不超脫”。
所謂“沒超前”,就是咨詢研究缺乏前瞻性、預測性。不是跟在實際事件后面亦步亦趨、鸚鵡學舌,就是馬后空炮、事后諸葛。所謂“不超脫”,就是咨詢意見缺乏客觀性、獨立性。不是官方言論的詮釋,就是領導“圣意”的揣測。因此,要建設好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一定要堅持“兩超”的品質要求,即“超前+超脫”。
超前就是“下棋看五步”,見事早,反應快。領導者之所以需要智庫,是因為他們整日忙于繁雜事務,無暇對涉及決策的背景和趨勢、矛盾和焦點、目標和路徑、舉措和保障,作出系統的研究和分析。然而,他們所處的重要地位和決策的后果,又要求他們必須冷靜周詳、慎之又慎。領導人不借助外腦而單憑一己之能作出決斷,往往不是左顧右盼、舉棋不定,就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在此情況下,解決問題和引領未來的決策,必須依靠超前進行的咨詢研究來支撐。這些智庫提供的成果,不會只是單一的結論,而是基于全面占有信息資料和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上的多方案比較論證。他們或許會提出推薦方案,或許也會對多方案排出優先順序,但他們知道,自己的使命僅在于指出種種的可能性及其優劣和影響,唯一的決策從來就是由領導人(或領導集體)作出的。正因為領導人在“多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善斷”,才有失誤的避免和決策的正確。
超脫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求真理、講真話。咨詢研究本來就是為領導服務的,但如果你想的說的和領導人一模一樣、如出一轍,那要你這么一個“聾子的耳朵——擺設”又有何用?但是否我們就是要和領導人“死磕”對臺戲呢?非也!智庫不是以所謂“在野黨”、“反對派”地位來標榜自身的“獨立”,他應當是堅持科學理論、遵循發展規律,在傾聽實踐呼聲、反映民意訴求的基礎上,對問題提出專項、專題或一攬子解決的方案。任何領導人囿于知識、閱歷和所處地位的局限,都容易作出一意孤行或偏聽偏信的決斷。但只要他善用智庫,善于聽取智庫提交的全面而專業的分析和建議,他就可以做到“聚天下英才為我所用”、“集天下智慧為我所用”,從而成為真正的“一代明君”,樹“一世英名”。
其實,我國不少的智庫在內部研究階段,都可以做到“兩超”,但最后臨門一腳,卻變成了“啞炮”和“臭彈”。不是因為察言觀色、一再“貽誤戰機”,就是掐尖去刺、最終“磨成鵝卵”。因此,對于這些智庫的負責人來說,要倡導“第二種忠誠”即“真正的忠誠”。而對于進入“自媒體時代”的全社會來說,我們不需要“愚忠”,更反對“媚忠”,但只要是以祖國、人民和黨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盡管是“忠言逆耳”,大家也都要敢于擔當、出言發聲——這是大寫的人社會責任感的表征,也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品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