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雯
規范保健食品行業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任務。為了更好地監管,促進保健食品行業發展,筆者通過現場調研、問卷調查、座談等方式,在生產環節以蜂膠類產品生產企業為例,在經營環節以藥店為例,分析了衢州市保健食品行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
產品自主研發能力不足,功能單一。在調研的6家企業10個產品中功能高度雷同,9個產品功能是免疫調節或提高免疫力(在2003年《保健食品檢驗與評價技術規范》實施前后,保健功能的名稱有所變化),僅1個產品審批功能是調節血脂。各家企業研發能力和投入嚴重不足,滿足于現有產品的生產,投入經費和力量開發新產品意愿不高。已獲批的產品都是委托研究機構進行簡單研發和申報注冊,自身對產品功效研究極少。
標準體系不完善,原料質量可控性欠缺。雖然蜂膠原料安全總體可控,但對于當前蜂膠原料來說,主要可能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重金屬鉛污染,這與原料采集方法落后有較大關系。蜂農普遍采用覆蓋和蜂框的傳統采集方法生產蜂膠,覆蓋以金屬絲網材料為主,刷蜂箱的油漆也往往含鉛,采集蜂膠時一旦操作不當,很容易造成蜂膠含鉛量超標。二是樹膠摻假問題較為突出。目前,蜂膠類保健食品尚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而是由各企業自行制定企業標準控制質量,缺乏真假鑒定的特異性指標。在行業性和國家標準中,指標體系只有感官、微生物、重金屬及總黃酮等,功效成分的評價標準為黃酮類物質的含量,從而誤導消費者認為蜂膠產品中黃酮含量越高,質量就越好,這就給造假者以可乘之機。
生產規范落實不到位,委托生產管理亟待加強。一是硬件方面,設施設備運轉不到位。部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未按審批的功能布局組織生產,人流物流交叉存在污染隱患;空氣凈化設施、純化水設施未正常使用。二是軟件方面,制度規范不落實。工作人員個人衛生不符合要求,甚至未穿戴工作衣帽,生產記錄登記不及時、不完全等。在保健食品委托加工環節,委托企業對生產過程缺乏監督意識,受托企業往往認為產品不是自己所有,只收取加工費用,不應承擔質量責任,極易造成原料復檢落實不到位、中間品控制不嚴格、生產環境管理不落實、生產工藝銜接不及時、生產規范執行不徹底等問題,由此在產品質量上易出現隱患。
質量意識不高,內控能力不足。從4家自主生產的企業情況看,對產品質量檢測設施設備投入不高。以配備常規化學分析、微生物分析儀器設備為主,不具備重金屬、功能因子分析等更高端儀器設備。檢測人員能力也不高,缺乏熟練的技術人員,部分企業甚至無檢測人員或者在外聘請兼職檢測人員,實驗室成了應付檢查的擺設,很難保證是否切實履行了自檢義務。個別企業未健全原料、中間產品和成品的檢測制度,已檢測出廠的樣品未進行留樣,一旦發生質量問題將難以追溯問題原因。對儀器設備的維護也不夠,部分儀器已經過了檢定有效期。
保健食品銷售渠道眾多,包括專業市場、綜合市場、批發企業、超市(商場)、藥店、專賣店及小食雜店等。從事經營保健食品的單位數量眾多,且大量以經營食品為主的單位也在季節性地經營保健食品。衢州市區共有各類藥店175家,其中連鎖經營的6家企業有門店56家,單體藥店119家。在調查中,筆者隨機走訪了6家連鎖企業的1-2家門店和54家單體藥店,共68家單位。
經營管理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落實。從調研情況看,藥品連鎖經營企業建立了較為規范的進貨查驗和索證索票制度。連鎖經營企業均由總部統一采購、驗貨后將保健食品配送到各門店,隨貨有配送票據,每個門店建立了電腦臺賬記錄。但單體藥店在經營管理制度上落實不夠到位,雖然多數建立了索證制度,但較多的單位僅索取生產或經營單位營業執照等資質證明文件,未索取所經銷產品的批準證書及檢測報告等。
經營保健食品陳列、推薦有待規范。在多數藥店保健食品與藥品做到了相對分區擺放,但食品、非食品類保健產品與保健食品混放的情況較為普遍,區域的標示也較為混亂,有“非藥品區”、“保健品區”等多種形式。推銷人員對產品的介紹過程中也存在夸大功效、擴大適用人群和宣傳診療作用等情況。究其原因,一是根據藥店“GSP”要求,只要求藥品、非藥品的分區擺放和標示,藥店經營者對各種非藥品產品分區擺放意識不強;二是經營者對保健食品、食品的概念不夠了解,無法準確區分并做到分開擺放和客觀推薦;三是部分品牌(如千林、湯臣倍健等)系列產品,其中既有保健食品也有普通食品,經營者一般將同一品牌產品同柜陳列,容易混淆;四是易與保健食品混淆的產品,其利潤空間比保健食品更大,部分經營者傾向于將其與保健食品混放,并當成保健食品甚至是藥品進行推薦。
市場保健食品質量問題依然突出。在調查中,發現部分單位銷售產品存在假冒批準文號、套用其他產品文號和“一號多用”等情況。抽查結果顯示,產品篡改標識內容的情況較為嚴重,包括改變產品名稱、擴大功效、宣傳療效、改變產品配方、生產企業名稱及適宜人群等。有些產品甚至是面目全非,極易誤導消費者,如某膠囊產品,審批功能為調節血脂,卻標示功能為減肥、調節血脂。
“山寨”產品混淆市場誤導消費。檢查中發現,市場上有不少普通食品、無文號產品在售,易與保健食品混淆,誤導消費者的選擇。一是在劑型方面,一些無保健食品文號的膠囊、口服液、片劑、沖劑等產品,名稱、形態、食用方法與保健食品或藥品相同或相似。二是在原料方面,有部分產品使用蜂膠、珍珠等可用于保健食品生產的物質作為原料,而未取得保健食品批號。根據規定,如需開發蜂膠、珍珠粉等《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中物品用于普通食品生產,應按照《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規定的程序進行食品安全性評估并申報批準。
完善法律法規,探索管理機制。盡快出臺《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注冊許可、標簽標示管理、生產經營管理等配套實施細則,嚴打保健食品生產、銷售環節的種種違法行為,從而以法律的手段來規范整個行業。在整治打擊的同時,也要主動探索保健食品原料的規范管理機制,尤其是在蜂膠產品原料規范化等長效機制方面力爭突破,嚴格管理用料的每個環節,真正做到全程掌控,杜絕摻雜使假。
加強部門合作,加大打擊力度。對于群眾舉報的線索、查處的違法違規行為,要追根溯源,加強工商、公安等部門的溝通與配合。將虛假保健食品廣告及時移送工商管理部門查處,同時協助工商部門積極探索保健食品廣告活動的相關規范。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查辦力度,對假冒保健食品批文、違法添加藥物成分或非食用物質、虛假或夸大宣傳療效等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取締、及時召回、及時銷毀、及時通報,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
定期開展檢查,加大扶持力度。在生產環節,嚴格落實GMP要求,開展各種專項整治,如原輔料專項,可以分為進貨渠道的整治、存放及復檢實施情況的整治、原料投入狀態與批準證書相符性的整治等;對生產過程的專項整治,包括操作規程的執行整治、環境潔凈度維護和設備保養使用的整治、工藝相符性的整治等。通過整治工作促進保健食品生產企業在日常生產中,嚴格按照GMP要求進行原輔料管理、生產過程控制和產品質量檢測。對于問題較多的委托生產,要簽訂規范的委托生產合同,嚴格落實委托方和受托方的責任義務。委托方可采用駐廠監督、突擊檢查等形式,有效地監督受托生產企業的生產過程,并索取相應的批次生產記錄、檢測報告及有關證明材料。委托方和受托方兩地監管部門依法加強監管,及時相互通報有關檢查和檢測情況,形成協作管理的長效機制。
在經營環節,嚴格落實進貨查驗制度,以索證索票為手段確保產品渠道正規、質量安全。為提高索證索票工作操作性和有效性,可根據業態分類要求:對連鎖企業和保健食品批發單位,需嚴格索取生產企業及供應商許可證、營業執照等資質文件和保健食品批準證書及分批次檢測報告,票據必須包括產品名稱、文號、生產日期、保質期、單價、數量等內容;連鎖企業向門店配送保健食品時,需隨貨附配送單,其他材料可通過企業內部電腦系統共享。對于零售單位,可分三種情況,如從本地批發企業進貨的,只需索取批發企業的有效證照及銷售票據;如從外地批發企業進貨的,需要索取批發企業的有效證照、銷售票據及產品批準證書、合格檢驗報告等;如從生產企業直接進貨的,則需索取生產企業許可證照和產品批準證書、檢測報告等。
組織宣傳培訓,引導科學消費。通過集中培訓、檢查宣傳和約談教育等形式,對從業人員開展培訓,逐步提高其專業素養和法律意識。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冊、講座等形式,宣傳保健食品消費知識,提高消費者的鑒別能力和防范意識。及時曝光違法產品和違法企業,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形成部門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合力,進一步規范和凈化保健食品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