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穎,杜雪平,董建琴
自1999年衛生部等10部委聯合下發《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若干意見》以來,我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蓬勃發展。2006年國務院召開了“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把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作為深化城市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環節,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在全國各地得到迅速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具有防治結合綜合服務的特點,但目前我國存在基層醫務人員業務素質普遍不高的現實,因此采取何種服務模式來滿足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成為困擾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重要問題。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國各地逐漸形成了“社區衛生服務平臺+全科服務團隊”的服務模式。全科服務團隊作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全科醫生、中醫醫生、社區護士以及公共衛生醫生等組成,是以全科醫學為基本理念,通過構建居民家庭健康檔案,為責任區居民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的綜合性服務[1]。為了解目前我國全科服務團隊的人力資源現況,本研究選取了北京、杭州、太原三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作為研究現場,對這三個城市的全科服務團隊人力資源現況進行調查,為我國全科服務團隊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1.1 調查對象 2012年本研究選取北京、杭州、太原三個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城市作為研究現場,采用目的性抽樣方法,在北京選取1家國家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其所管轄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共調查22個全科服務團隊;在杭州選取1家國家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其所管轄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共調查14個全科服務團隊;在太原選取2家國家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其所管轄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共調查35個全科服務團隊。
1.2 調查方法 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并經預調查修改后發放。調查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全科服務團隊的構成、團隊成員的學歷和職稱情況及團隊成員的收入等。調查問卷由各中心主任發放給各團隊長,共發放問卷71份,各團隊長完成問卷,由經培訓的調查員審核后收回有效問卷66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3.0%(66/71)。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雙人錄入資料,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2.1 三地區全科服務團隊的基本情況 太原調查團隊數35組,團隊總人數80人;北京調查團隊數22組,團隊總人數72人;杭州調查團隊數9組,團隊總人數46人;三地區平均每團隊服務人數為944人(見表1)。三地區39.4%的團隊由醫護防組成,45.5%的團隊由醫生、護士組成,15.1%的團隊由醫護防及其他成員組成;其中太原的全科服務團隊主要由全科醫生和護士組成,北京、杭州的全科服務團隊主要由全科醫生、護士及公衛醫生組成(見表2)。
表1 三地區全科服務團隊的基本情況
Table1 The basic condi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service team in three areas

地區團隊數團隊總人數平均團隊人數服務人群總數平均每團隊服務人數太原市35802330870882北京市22723320623937杭州市94651108121201合計661983062305944
表2 三地區全科服務團隊組成情況〔n(%)〕
Table2 The composi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service team in three areas

地區團隊數醫護防醫生護士醫護防及其他成員太原市357(200)24(686)4(114)北京市2214(636)6(273)2(91)杭州市95(556)04(444)合計6626(394)30(455)10(151)
2.2 三地區全科服務團隊成員的學歷及職稱現狀 三地區的全科服務團隊成員中,本科以下學歷者占27.8%,本科學歷者占66.7%,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占5.5%;初級職稱者占34.3%,中級職稱者占51.5%,高級職稱者占14.2%(見表3)。在全科醫生中,本科以下學歷者占8.1%,本科學歷者占81.4%,研究生及其以上學歷者占10.5%;初級職稱者占29.1%,中級職稱者占53.5%,高級職稱者占17.4%(見表4)。
2.3 三地區全科服務團隊成員收入及工齡現狀 三地區全科服務團隊成員的年收入在4萬及以下的占46.5%,>4萬且≤5萬的占6.1%,>5萬且≤6萬的占14.1%,>6萬且≤7萬的占13.1%,>7萬且≤8萬的占12.1%,>8萬的占8.1%。其中,太原的全科服務團隊成員年收入均在4萬及以下;北京的全科服務團隊成員年收入以7萬以上為主,占54.1%;杭州的全科服務團隊成員的年收入基本維持在4~7萬,占89.1%(見表5)。三地區的全科服務團隊成員的工作年限5年以上者占55.0%,>3年且≤5年的占19.2%,>1年且≤3年的占20.2%,1年及以內的占5.6%。其中,北京、杭州的全科服務團隊成員工作年限以5年以上為主,分別占76.4%、60.9%,而太原的全科服務團隊成員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只占32.5%(見表6)。
表3 三地區全科服務團隊成員的學歷和職稱情況〔n(%)〕
Table3 The academic degrees and professional titl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service team in three areas

地區人數學歷本科以下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職稱初級 中級 高級太原市8023(288)56(700)1(12)29(362)39(488)12(150)北京市7225(347)42(583)5(70)24(333)37(514)11(153)杭州市467(152)34(739)5(109)15(326)26(565)5(109)合計19855(278)132(667)11(55)68(343)102(515)28(142)
表4 三地區全科服務團隊中全科醫生的學歷和職稱情況〔n(%)〕
Table4 The academic degrees and professional titl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three areas

地區人數學歷本科以下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職稱初級 中級 高級太原市373(81)33(892)1(27)17(459)17(459)3(82)北京市294(138)20(690)5(172)5(172)16(552)8(276)杭州市20017(850)3(150)3(150)13(650)4(200)合計867(81)70(814)9(105)25(291)46(535)15(174)
表5 三地區全科服務團隊成員年收入情況〔n(%)〕
Table5 The annual incom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service team members in three areas

地區人數≤4萬>4萬且≤5萬>5萬且≤6萬>6萬且≤7萬>7萬且≤8萬>8萬太原市8080(1000)00000北京市728(111)1(14)10(139)14(195)23(319)16(222)杭州市464 (87)11(239)18(391)12(261)1(22)0合計19892(465)12(61)28(141)26(131)24(121)16(81)
表6 三地區全科服務團隊成員工作年限情況〔n(%)〕
Table6 The work historie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service team members in three areas

地區人數≤1年>1年且≤3年>3年且≤5年>5年太原市807(88)30(375)17(212)26(325)北京市722(28)6(83)9(125)55(764)杭州市462(43)4(87)12(261)28(609)合計19811(56)40(202)38(192)109(550)
3.1 全科服務團隊成員人數不足,配備不全 根據有關社區衛生服務團隊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公共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的研究,平均每個團隊需要全科醫生1.75名、社區護士2.25名、公共衛生人員2.125名[2-4]。而本次調查三地區全科服務團隊中,平均每團隊人數3.0人,在太原市平均每團隊2.3人,與每全科服務團隊配備6.125名人員差距較大,全科服務團隊人員數量嚴重缺乏。在人員配備上,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公共衛生人員應為1∶1.3∶1.2。本次調查配備了全科醫師、社區護士、公共衛生人員的全科服務團隊占54.5%,仍有45.5%的全科服務團隊只配備了全科醫師和社區護士。尤其在太原市,只配備全科醫師和社區護士的團隊占68.6%。公衛醫師在全科服務團隊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落實預防、控制各項疾病的重要人員,是全科服務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增加全科服務團隊人員數目,尤其是公共衛生人員。在全科服務團隊服務人數上,根據《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準指導意見》,每萬居民配備2~3名全科醫師;而國外如澳大利亞按1 000~2 000人配備1位全科醫生[5]。本次調查顯示,平均每全科服務團隊服務人數944人,不足1 000人。一方面全科團隊成員人數匱乏,而另一方面團隊平均服務人數卻未達到基本服務人數。這一矛盾現象考慮與居民選擇就醫有關。我國居民普遍對全科醫師缺乏信任,傾向于選擇醫院就診,從而導致“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可羅雀”的景象。因此,要促進全科服務團隊的發展,首先必須完善團隊人員數目及人員配備,團隊成員互相合作、取長補短,打造一個具有競爭力的、能共同為責任區居民提供優質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綜合性服務的全科服務團隊,以取得責任區居民的信賴。
3.2 提高全科服務團隊成員服務能力重在加強全科醫學服務理念 根據《2013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6],截止到2012年我國衛生技術人員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水平占3.7%,本科占23%;高級職稱占7.6%,中級職稱占22.6%。本次調查的三個城市的全科服務團隊成員的學歷及職稱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表明國家示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團隊成員素質水平較高。但是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科醫師主要由??茖I轉型而來,缺乏全科醫學服務理念。全科醫生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不僅在基層承擔起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和轉診的任務,還需要為基層提供預防保健、慢病管理、健康教育、患者康復等一體化服務,真正起到健康“守門人”的作用。而目前在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科醫師仍以診療為主,預防保健、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務多流于形式。基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便民、利民”為服務理念,醫療設備多為基礎、簡易設備,藥品配備多為基本藥物,若全科醫師以臨床診療能力與醫院??漆t師相比,必然缺乏競爭力,難以得到居民的信任。因此,加強全科服務團隊全科醫學服務理念,即把預防保健、慢病管理、健康教育、康復等服務落到實處,以居民的需求為導向,做好健康“守門人”的角色是提高全科服務團隊成員服務能力的關鍵。
3.3 改善待遇,留住人才 本調查顯示,我國全科服務團隊成員的收入水平較低,46.5%的成員收入在4萬及以下,尤其是太原市,所有團隊成員都在這一收入水平。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分行業年平均工資數據顯示,衛生、福利、社會保障行業平均工資為47 258元[7],與之相比,全科服務團隊成員收入普遍偏低。全科服務團隊成員收入低,易造成人才流失,全科服務團隊人員不穩定。而本次三地全科服務團隊成員工作年限在5年及以下的人員占45.0%,與《2013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顯示截止到2012年我國衛生工作人員工作年限5年以下僅占22.8%[6]相比,明顯低于平均工作年限水平,亦說明全科服務團隊人員的不穩定。全科服務團隊是為特定區域居民提供綜合、連續、長期(貫穿生命周期)負責式的服務。穩定的全科服務團隊工作人員不僅能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默契性,且更有助于與居民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關系。全科團隊人員收入過低大大降低了其工作積極性;加之服務居民對其缺乏信任感,使其難以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從而導致大量人員選擇離開社區,全科服務團隊成員的不穩定又大大降低了服務質量,不利于全科服務團隊的良性發展。在調查的三地區中,經濟水平欠發達地區太原市全科服務團隊成員收入水平低,留不住人才,造成全科服務團隊人員極度缺乏,團隊配備不完善,服務人群數目明顯不足等現象。因此,亟須提高全科服務團隊成員的工資待遇,讓更多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在社區沉淀,服務于社區。
社區衛生工作者是社區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在承擔城市社區基本醫療服務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Pringle等[8]提出初級衛生服務的實現,其核心是團隊合作,團隊建設的開展提高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9]。我國全科醫學發展起步晚,社區衛生工作人員多由??妻D型而來,缺乏全科理念,目前難以承擔起社區衛生工作任務,從而難以滿足居民需求。提高團隊成員全科素質,促進團隊成員之間合作,以居民的需求為導向,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保健六位一體服務,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讓全科服務團隊真正服務于民。
1 玄澤亮.上海全科服務團隊模式現況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
2 蘇寧,彭迎春.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區衛生服務團隊社區護士人力資源配置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6):1833-1835.
3 彭迎春,蘇寧.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區衛生服務團隊全科醫師人力資源配置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3):1458-1461.
4 蘇寧,彭迎春.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區衛生服務團隊公共衛生人力資源配置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0):1093-1095.
5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Medical Labor Force 2006[EB/OL].http://www.aihw.gov.au,publications,index.ofm/rifle/10620.2008.
6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3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3.
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1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2 452元(2012年5月)[EB/OL].http://www.stats.gov.cn.
8 Pringle D,Levitt C,Horsburgh ME,et al.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primary health care reform statement from the Ontario Chairs of Family Medicine and the Council of Ontario University Programs in Nursing[J].Canadian Family Physician,2000,46(4):763-765.
9 何能清,廖小兵.團隊建設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2):3895-3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