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平,李東華,牛麗娟,王家驥
家庭醫學是在早期全科醫學實踐的基礎上實施規范化住院醫生培訓而建立起來的一門綜合性醫學專科。家庭醫學作為現代國家醫療保障和醫藥衛生服務的核心主體已經被除美國外所有發達國家充分認識和實施達半個世紀以上,并取得了廣泛的成功。我國政府通過制定2009年新醫改方案[1]和建立全科醫生制度[2]使中國的醫藥衛生體制邁進這一先進行列。國家通過頂層設計,為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制定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政策方向和宏偉藍圖。隨后在較短的時間內我國在基礎衛生體系和全科醫生制度的建設中已經取得了初步進展,但是仍面臨著一系列觀念、政策、人力資源和教育培訓技術上的困難,更為復雜的后續改革和創新已經擺在我們面前。美國作為現代家庭醫學學科創建的發源地,在家庭醫學學科概念、學科教育體系建設、住院醫生規范培訓、家庭醫生資格認證和繼續教育等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由于美國國家醫藥衛生體制設立的根本缺陷,專科醫療服務日益占主導地位,家庭醫學自1960年以來在整體醫療服務體系中的地位一直被打壓削弱,社區醫療衛生服務被邊緣化。這一系列的失誤使美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3]。我國的基礎醫療衛生服務和全科(家庭)醫學的發展正處于起始階段,有必要研究美國全科(家庭)醫學發展的歷史和趨勢,借鑒其發展經驗,避免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失誤,為我國全科醫學的發展提供指導性建議。
美國和西方的早期醫學服務均屬于全科醫學性質,沒有正規的住院醫生培訓和政府專業機構監管,每個醫生都要處理常見病、多發病(包括內外婦兒等疾病)。為提高醫學教育質量,改善醫療服務水平,1930年美國開始建設現代醫學教育體系和服務規范,至今形成了完整嚴格的醫學教育體系(見表1)。20世紀上半葉,美國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迅猛發展,開創了美國醫學專業化發展的鼎盛時期。美國醫學的專業化發展給美國的醫學衛生領域帶來了廣泛深刻的影響。正面影響包括專科正規培訓提高了醫院醫療服務質量,醫學診治范圍和能力擴大。負面影響包括全科醫生數量迅速減少,基礎醫療服務不足,導致國家整體健康水平相對下降;醫療服務開支大幅提高,部分居民缺醫少藥;專科醫學發展過度,嚴重影響了美國聯邦政府醫療衛生事業的正常健康發展[3]。

表1 美國臨床醫生培訓過程概況
注:*根據多種資料來源估計,不同時間、地區和醫院科室等都有變化;△醫學生畢業時授予“醫學博士學位”,用于申請住院醫生培訓時期的臨時醫學執照,但不能作為真正的醫生獨立行醫。醫學生只有通過至少1年住院醫生培訓并通過USMLE第3步考試方可申請正式的醫生執照,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醫學博士稱號
美國家庭醫學的前身是美國全科醫學,其學會成立于1947年。當時全科醫生的培養模式為醫學院學習4年,實習期1年。與目前我國培養大學本科醫生的路徑相似。美國醫學的專業化發展對美國全科醫學造成了重大沖擊:全科醫生數量迅速減少,其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明顯下降。為扭轉這一局面,全科醫學會采取多種措施增加全科醫學的含金量,進行專科化,以獲得專科醫學會承認。全科醫學教育從1年的實習期增加到3年的正規住院醫生培訓,同時積極建設正規的住院醫生培訓基地,建立和完善規范化培訓大綱和內容,強化臨床各主要學科基本技能的綜合性訓練。學習結束后通過專科學會的嚴格考察、認證后方可申請執照獨立行醫。同時為了區別過去的低質量全科教育,把全科醫學改為家庭醫學專科,其專科學會在幾經周折后于1969年得到正式認可[4]。但家庭醫學服務在美國的發展之路一直坎坷不平,美國專科醫生掌握了美國醫療服務的定價權,導致專科服務收費水平遠高于基礎科服務水平,致使家庭醫生待遇明顯低于專科醫生[5]。在1950年前后全科醫生的工資和專科醫生工資相當,比例達專科醫生工資的0.90以上,隨后不斷下降,到2012年家庭科等基礎科醫生的工資只有專科醫生的0.43左右,促使從事專科醫學服務的醫生人數迅速增加,超過了從事基礎科服務醫生的人數。因此家庭醫學專科的誕生并沒有阻止美國家庭醫生數量下降的趨勢。目前美國的家庭科醫生數量只占全部行醫人數的12%。基礎科醫生(包括普通內科、普通兒科、老年科、家庭科和全科等)比例約占全部行醫人數的34%,距離合理的比例 50%~60% 相差甚遠(見圖1)。

注:根據COGME 20thReport[5]等多種資料整理,2012年后的趨勢按現有資料預測
圖1 1950—2025年 美國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的相對工資和從業人數變化趨勢
Figure1 The ratio trends in compensation and workforce between US family physicians and specialists during 1950—2025
但是家庭醫學在美國的發展狀況并不是全球家庭醫學發展的主流,家庭醫學作為一個專科逐漸得到美國醫學衛生領域的有識之士和其他發達國家政府與醫學界的認可,這些國家在學習美國家庭醫學專業化、提高專業素質的基礎上大力發展了家庭醫學(全科醫學)。歐洲等其他發達經濟體將其作為國家基礎醫療衛生服務的主體。在這些發達國家,家庭(全科)醫生占全部執業醫生的比例基本保持在50%~60%的較合理水平,工資水平與專科醫生接近,與專科醫生享受同等的社會地位和聲望。這些國家的整體健康水平和居民對醫療保健體系的滿意度均在美國之上[3]。
美國醫學的專業化和家庭醫學發展受阻給美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的健康福利帶來了廣泛影響。在專科醫學團體的強大游說和金錢攻勢下,1965年美國國會未能立法建立全國統一、人人享有的醫療保險體系,而僅建立了照顧殘疾人、老年人和部分窮人的小范圍國民保險(Medicare和Medicaid)。在國家醫藥衛生戰略決策整體失誤的環境下,美國專科醫學迅猛發展,高新昂貴的專科手術和檢查代替了基礎醫藥服務,人均年醫療開支自1980年后直線升高,遠遠超過其他發達國家,至2011年達到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252%[6]。
醫藥衛生的高額支出并沒有很好地改善美國居民的健康水平,2011年OECD國家人均壽命期望值達到80~83歲(人均年醫療開支3 375美元),而美國人均期望壽命僅為79歲,落后于其他發達國家。同時在醫療保健的質量、可及性、有效性、平等性等方面均落后于許多發達國家[7]。通過多種途徑的研究表明,美國醫藥衛生服務中各種浪費數量接近每年醫療服務總開支的50%[8-10]。總之,美國醫療服務系統以專科醫療服務占主導地位,家庭醫學服務被邊緣化。
雖然家庭醫學科在美國醫療服務系統內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和重視,但通過美國家庭醫學專業醫生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作為醫學的二級學科,今天已經發展得相當完善:全國家庭醫學住院醫生培訓基地接近500個;住院醫生培訓課程設置得非常充分合理;培訓經驗豐富,師資力量雄厚;職業發展路徑明確:大部分人成為基礎醫療服務的執業主治醫生,少數人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培養下一代家庭醫生;工資待遇穩定,雖然比不上專科醫師,但為中上等水平;社會地位和聲望得到廣泛認可;美國醫藥衛生服務當前的危機和奧巴馬的新醫改政策,使基礎醫療服務和家庭醫學受到更多的重視,其發展前景更為明確,社會需求進一步增加,工資待遇將有所提高,與專科醫生的差距有望縮小。
新中國在成立后的前30年間,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均GDP從1949年的26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269美元(增幅達7.5倍)。從絕對數來看,當時經濟水平仍然非常低下,但是由于當時制定實施了正確的醫藥衛生服務政策,即強化公共衛生和基礎醫藥衛生服務,把服務的重點放在基層,放在農村,國家和集體負擔絕大部分醫藥費用(達85%以上),結果創造了世界醫藥衛生服務的奇跡,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增加到1979年的68.1歲,迅速超過同期的韓國,向發達國家追趕(見圖2、3),同時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幼兒死亡率大幅下降。WHO曾向發展中國家大力推廣“中國模式”[11]。

注:根據中國國家統計資料和其他資料整理[11]
圖2 1910—2010 年中國居民死亡率和人均預期壽命
Figure2 China mortality rate and life expectancy trends during 1910—2010

注:根據OECD和中國國家統計資料整理[11]
圖3 1950—2010年中國和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人均預期壽命
Figure3 Life expectancies in China and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during 1950—2010
自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30年,我國人均GDP從1979年的269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 724美元(增幅達13.8倍),到2012年達到6 100美元(增幅達22.7倍),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然而市場化經濟改革并不適用于醫藥衛生服務領域,其徹底破壞了我國已有的以預防和基礎醫療服務為重心的醫藥衛生服務體系,專科醫療服務成為絕對的主體,醫藥費用大幅上漲,出現了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在這30年中僅增加了6.6歲,與發達國家差距拉大,而同期南朝鮮增加了14.8歲,追趕上了發達國家行列(見圖2、3)[11]。
造成我國上述醫藥衛生服務水平停滯不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醫學衛生服務領域本身來分析,其原因在于放棄了預防醫學的根本原則,基礎醫藥衛生服務系統基本上被破壞,基礎科醫生隊伍十分薄弱,具體表現為5C服務體系的缺失:首診方便的服務(First Contact Care),綜合性多學科的服務(Comprehensive Care),連續性長期負責的服務(Continuity Care),全方位協調的服務(Coordinated Care),熱情周到的服務(Compassionate Care)。
我國自建國以來的60多年,由于歷史上的各種原因一直沒有建立臨床門診技術勞務的服務價值價格分級編碼體系(Evaluation & Management,E&M coding)。基層門診技術勞務服務免費,醫生獲取報酬的途徑主要是通過做檢查、開處方等手段。在不少情況下這些檢查和大處方是非醫學必需的[12]。
我國政府和醫學界在新中國成立后,經過60多年的反復探索,結合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提出了新醫藥衛生改革方案,確立了建立全民醫保的戰略決策,堅持基礎醫療服務為主導,強調預防第一,將疾病防治窗口前移,“治未病”;大力發展全科(家庭)醫學,把基礎醫療服務下沉到基層的城市社區診所和農村鄉鎮衛生院,也就是把公共衛生和基礎醫藥衛生服務送到居民的家門口,同時建立全國基本藥品目錄體系,降低虛高的醫藥費。最終達到我國居民人人享受平等的高質量醫藥衛生服務的目標,提高國民健康水平[1]。
從制度設計的層面來講,我國的新醫改已經使中國的全科(家庭)醫學得到了大力發展。國家把基礎醫療服務和全科(家庭)醫學放在了國家醫保的核心,成為醫學服務的主流。但是我國全科(家庭)醫學本身的發展還剛剛起步,面臨著一系列巨大的困難。我國現有的醫學院校均是專科醫生的培養基地,大多數基地對全科(家庭)醫學建設和醫生培養缺乏經驗和師資力量,特別是全科醫療臨床師資、專家、骨干匱乏。我國急需大規模建設幾百個全科(家庭)醫生培訓基地。全科(家庭)醫生的社會地位低下,不受尊重。衛生行政部門和大學醫學教育對新引進的全科(家庭)醫學學科概念的內涵和職業發展路徑認識不到位,相應的政策操作性較差。目前,我國全科(家庭)醫生(經轉崗培訓)的工資待遇低,而正在接受培養的全科(家庭)醫生對將來的工資待遇及職業發展前景不樂觀。導致愿意學習全科醫學及將來從事全科(家庭)醫生工作的學生不多。政府在全科(家庭)醫生待遇這一關鍵措施上沒有提出具體的政策目標。
我國自新醫藥衛生改革方案和發展全科醫學的國家方針確立后,國家已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國務院有關規劃要求我國在2015年培養出15萬合格的能服務于基層的全科醫生,到2020年培養出30萬全科醫生。從目前的實際進展來看,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踏踏實實地完成大量工作。
根據各國實施全民醫保和家庭(全科)醫生負責制的成功經驗,結合國內實際情況,目前急需解決和重視以下幾方面內容。
4.1 必須盡快實現宏觀醫學教育模式的轉變,從過去的專科醫學服務模式轉移到基礎醫學衛生服務模式。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全科(家庭)醫生培養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全科(家庭)醫生將是我國今后給廣大國民提供基礎醫藥衛生服務的主體,需要達到全部執業醫生總數的50%~60%及以上。如果想達到2020年前培訓出30萬全科醫生的目標,培養高質量的全科(家庭)醫生應該作為所有醫學院校的核心任務。各地醫學院校必須認真學習領會中共中央國務院新醫改方案[1]和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2],把培養全科(家庭)醫生作為今后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來完成。必須科學設計,統一規劃,盡快建立完善的全科(家庭)醫學科系,作為培養基地,為培訓高質量的全科(家庭)醫生隊伍打下堅實的基礎。
4.2 明確全科(家庭)醫生的工資待遇水平是推動全科(家庭)醫學健康發展的關鍵。我們一直呼吁把接受正規培訓的在基層從事基礎醫藥衛生服務的全科(家庭)醫生的工資提高到當地二、三級醫院專科醫生的平均水平。2011年中國人均醫藥衛生開支為273美元,僅為OECD國家的8%(3 375美元),為韓國的12.4%(2 198美元)。我國政府在醫藥衛生服務領域的投入存在巨大的缺口,需要加大投資力度。這些投資的重心是基礎醫療衛生服務領域,其中相當大的部分是用于支付在基層工作的全科(家庭)主治醫生的工資。上海的醫藥衛生改革在這方面已經取得成功的經驗,大幅提高社區全科醫生的待遇后,其工作積極性明顯提高,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明顯改善。同時他們和中國疾控中心(CDC)密切合作進行慢病管理,也取得較好的效果。2013-08-17,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中國衛生論壇會議上表示上海市衛計委將全力提高全科醫生收入,使其接近或者基本達到三級醫院專科醫生水平[13]。從現有的材料分析,我國對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投入有相當大的力度,如果把現有的投入資金合理有效使用,重點提高全科主治醫師的工資待遇已有相當大的可行性。
4.3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鼓勵地方按照有關規定設置特設崗位,招聘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2]。各地應積極使用中央給予的現有政策,通過設置特設崗位,把到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門診服務的全科主治醫生的工資提高到當地二、三級醫院的專科醫生水平。令人可喜的是近期中央有關部委已經開始實施這一計劃,提出2013年度開始首先在安徽、湖南、四川、云南4個中西部省份開展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試點工作,實施全科醫生特設崗位計劃所需資金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中央財政對中西部試點地區暫按年人均3萬元的標準補助,各地要在中央財政專項補助的基礎上落實配套資金,特別要落實特崗全科醫生的工作生活補貼、培訓經費、社會保險等政策保障[14]。
4.4 積極培養和提升全科(家庭)住院醫生培訓的師資力量,加速建立我國規范化全科 (家庭)醫生培訓大綱和基地。目前我國的全科醫生培訓基地大部分是為培訓轉崗醫生而建立,在師資資質、培訓大綱設置、臨床培訓環境配置等方面,與下一階段正規的全科(家庭)住院醫生3年規范化培訓(以醫學院畢業生為培養對象的5+3模式)的培養制度要求相差甚遠。其培訓效果和質量是否達到全科醫學的臨床技能和獨立開業的水平,有待檢驗。我國現有幾個較正規的全科(家庭)住院醫生培養點的畢業生應該被充分利用。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家庭/全科醫學師資力量,彌補不足。
4.5 我國現有的全科住院醫生培訓大綱存在較大的缺陷。全科住院醫生培訓大綱的核心應該是貫穿于3年培訓全過程的全科醫學社區門診服務技能訓練和全科醫學科病房診療服務技能訓練。現有的培訓大綱第1階段專科輪轉(27/33個月)中只有其他各專科,沒有全科科室的病房輪轉,也沒有要求住院醫生每周有全科門診服務。短期全科門診和社區服務訓練集中安排在培訓最后的6個月,沒有把各專科的輪轉和全科醫學病房與門診的臨床實踐相結合,沒有將理論學習有機地整合在一個完整的體系中,培訓效果有限,培訓的畢業生將難以勝任全科工作。
4.6 積極建設我國居民健康服務之家(People Centered Health Home,PCHH),即規范基礎醫療服務單位,包括城市社區醫療服務中心 (診所)和農村鄉鎮衛生院。PCHH是提供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直接主體或核心單元,其建設和運行是否完善及提供的醫藥衛生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國新醫改的成敗。目前國家對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投資相對充分,但關鍵是沒有好的運行機制和高質量的全科(家庭)醫生主持門診業務,因而不能提供令居民滿意的高質量的醫藥衛生服務。
4.7 中國全科醫學職業發展路徑展望。設置特設崗位,提高工資待遇是第一步[14]。經過規范化培養的全科醫生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可提前一年申請職稱晉升,并可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聘用到全科主治醫師崗位[14]。績效考核使紅包陽光化,公平公開。要將簽約居民數量、接診量、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等作為全科醫生職稱晉升的重要因素[2]。從事全職臨床工作的主治醫生應該免去職業晉升的科研論文壓力。學位優化設計,可以考慮對醫學院畢業生(1~4+4)考核合格授予醫學碩士,對住院醫師培訓合格畢業生(1~4+4+3)授予醫學博士學位。
5.1 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概念誤區 為促進我國的基礎醫藥衛生服務事業健康發展,應該糾正有關領域長期存在的概念誤區。Primary Care (PC)的正規概念應該為基礎醫療衛生服務,是由全科(家庭科)或其他通科醫生(Primary Care Provider,PCP)為居民提供的具有5C特征的綜合性醫藥衛生服務,但絕不是“初級(Enty Level)”的醫療衛生服務。其對應的概念為住院服務或專科醫療服務,包括二級醫療服務(Secondary Care,由PCP請求的住院或專科醫療服務)和三級醫療服務(Tertiary Care,由PCP或二級醫院請求學術醫療中心提供的住院或專科醫療服務)[15-16],而不是相應的高級醫療衛生服務(本身不存在的概念)。我國醫學文獻或政府文件中常見的概念“初級醫療衛生服務”存在很大的偏差或誤譯,導致人們普遍誤解。過去我國一窮二白,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赤腳醫生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提供的主體,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低下,稱之為初級醫療衛生服務也情有可原。但目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生活水平、醫藥衛生服務水平和醫生的正規培訓都有大幅度提升,同時我國居民對醫藥衛生服務日益提高的需求,都要求糾正這一錯誤過時的概念,正本清源。同時像草根(grassroots)醫療服務和草根醫生的概念都應該棄用。
5.2 醫生分級的誤區 在美國等世界發達國家的醫療衛生服務系統中,醫生的級別只有兩類,即住院醫生和主治醫生。住院醫生只能在導師主治醫生的監督指導下看病開處方。住院醫生培訓合格畢業后具有獨立執業的水平,即成為主治醫師,直至退休。主治醫生的工資待遇在畢業后的起薪就是行業水平的高工資,隨著執業年數的增長會有小幅度的級別增加。醫院診所的主任或副主任基本上都是兼職,工資待遇是其主治醫師的薪資,加上微不足道的象征性的行政職務津貼。在我國有住院醫生、住院總醫生、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之分,且與工資待遇直接相關。其形成有歷史原因,但這種體系在我國建立規范化住院醫生培訓制度后,所導致的不必要的職業晉升壓力已經過時,并對主治醫師開展正常的臨床醫療服務,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都有非常不利的影響,應該考慮逐漸退出機制。我國必須建立主治醫師準入機制和負責制服務體系,以有利于提高整體醫療衛生服務質量,與國際上的通常做法接軌。
5.3 臨床學位分級的誤區 美國的醫學教育屬于研究生教育(professional postgraduate education),碩士和博士連讀(4年),畢業時獲得準博士學位(不能獨立看病),住院醫生畢業后方可獨立行醫,拿到真正醫學博士學位(MD)(見表1)。其他發達國家的醫學教育類似于美國或為本科和研究生連讀,畢業時授予醫學碩士或博士學位。大部分醫生從事專職臨床醫學服務,小部分醫生從事臨床醫學服務,外加科研與教學工作。只有極少數十分熱衷于科研的醫生選擇去讀PhD博士學位(以研究為主),與工資待遇和職業晉升無關。我國的五年制醫學院教育應該考慮為學士碩士連讀,畢業后授予碩士學位,住院醫生畢業后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在將來醫生需求緩解后可以考慮延長5年制醫學院教育到6~8年,和發達國家看齊。在我國現行體制下,由于職業晉升的壓力,不少以臨床醫學服務為職業方向的醫生或畢業生報考學術性碩士和PhD博士學位,這是對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誤導和浪費,尤其對于全科醫學學科,應該盡快開展研究和糾正。考慮到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在國家醫藥衛生服務體系中的重要性,住院醫生畢業后攻讀公共衛生碩士學位(MPH)能夠明顯提高他們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含金量高,值得提倡。
5.4 全科(家庭)醫學與專科醫學的誤區 全科(家庭)醫學是一門建立在臨床各科基本知識和臨床技能之上的綜合性臨床學科,為最主要的基礎醫學服務學科,與之相對應的是對某個醫學領域有相應專業培訓的專科醫學[16]。全科(家庭)醫生在整體上比專科醫生具有更多的醫學衛生知識和臨床技能,因此全科和專科醫生都應該得到同等的社會地位和聲譽,也應該得到相近的工資待遇!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意見》[EB/OL].北京:中國政府網,2009(2009-03-14) [2012-12-10].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284372.htm.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意見》[EB/OL]. 北京:中國政府網,2011(2011-07-07) [2011-10-08]. http://www.gov.cn/zwgk/2011-07/07/content_1901099.htm.
3 徐國平,李東華.美國衛生體系面臨的挑戰和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3,7(2):32-37.
4 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Specialties[EB/OL].(2012-01-01)[2013-02-10].http://www.abms.org/About_ABMS/ABMS_History/.
5 The Council on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COGME)20thReport:Advancing Primary Care[EB/OL].(2010-12-01)[2013-02-10].http://www.hrsa.gov/advisorycommittees/bhpradvisory/cogme/Reports/twentiethreport.pdf.
6 OCED Health Data 2013[EB/OL].(2013-10-11)[08-02—2013].http://www.oecd-ilibrary.org/social-issues-migration-health/total-expenditure-on-health-per-capita_20758480-table2.
7 Karen D,Schoen C,Stremikis K.US ranks last among 7 countries on health system performance based on measures of quality,efficiency,access,equality and healthy lives[EB/OL].(2010-06-23)[2013-02-10].http://www.commonwealthfund.org/Publications/Fund-Reports/2010/Jun/Mirror-Mirror-Update.aspx?page=all.
8 Pricewaterhouse Coopers′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The Price of Excess:Identifying Waste in Healthcare Spending[EB/OL].(2010-01-01)[2012-05-20].http://pwchealth.com/cgi-local/hregister.cgi/reg/waste.pdf.
9 Sager A,Socolar D.Health Care Costs Absorb One-Quarter of Economic Growth,2000—2005[EB/OL].(2005-02-09)[2012-06-10].http://dcc2.bumc.bu.edu/hs/health%20costs%20absorb%20onequarter%20of%20economic%20growth%20%202000-05%20%20sager-socolar%207%20february%202005.pdf.
10 Berwick DM,Hackbarth AD.Eliminating Waste in US Health Care[J].JAMA,2012,307(14):E1-E4.
11 Xu GP,Tao FB,Xu HQ.China′s Universal Healthcare Coverage,A Family Medicine Breakthrough: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EB/OL].(2013-10-12)[2013-10-12].http://fmdrl.org/index.cfm?event=c.beginBrowseD &clearSelections=1&criteria=#4549.
12 徐國平.建設我國基礎醫療服務價值(收費)體系,促進醫療資源合理配置[J].衛生經濟研究,2012,29(10):6-10.
13 商濤.徐建光.上海將大力扶持全科醫生制度[EB/OL].(2013-08-17)[2013-8-20].http://news.39.net/more/130817/4238961.html.
14 韓璐.五部門啟動全科醫生特崗計劃[EB/OL].(2013-12-26)[2014-02-10].
15 Johns Hopkins Medicine.Tertiary care definition[EB/OL].(2013-01-01)[2013-02-10].http://www.hopkinsmedicine.org/patient_care/pay_bill/insurance_footnotes.html.
16 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Primary Care[EB/OL].(2014-01-01)[2014-01-10].ttp://www.aafp.org/about/policies/all/primary-ca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