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婧婧
如今,每個國家都面臨著網絡媒體為大家提供更開放,更自由的媒體環境的同時也存在反作用的。比如大眾媒體的社會功能之一就是“社會監督”。特別是在中國,微博反腐搞得風生水起,在中國媒體“社會監督”的社會功能從沒有像網絡媒體登場以來這樣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隱私侵犯”,“名譽誹謗”等問題也隨之而來,并且從來沒有如此嚴重過。相關的法規政策根本跟不上網絡媒體技術發展的腳步。因此,筆者想通過分析網絡媒體的社會影響和波及效果尋找出相對應的言論媒體對應解決方案,特別是作為言論媒體的網絡媒體,其社會的副作用和弱機能是什么,以及如何找到解決方案。還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根據從何而來以及網絡媒體如何確保公共性和公正性的平衡以及自身的社會責任等。以及為了保證網絡媒體健康持續的發展應該需要怎樣的政策法規,特別是無國界的網絡媒體如何做到連接世界信息的同時做到自身的規范。
網絡媒體(Internet mieda)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報告》中指出:“信息技術 ,特別是互聯網及網頁 ,具有改變世界及人類的潛力 ,計算機空間 Cyberspace ,即這些新關系發生的空間 ,使我們的時空概念、表現方式和語言發生了變化。”1998 年 5 月 ,聯合國新聞委員會正式提出:互聯網已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網絡作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 ,已從最初單純的通訊與學術交流的技術手段和工具 ,演變為商貿、教育、科研、管理的技術手段和工具 ,成為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網絡成了連接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和各類人群的橋梁和紐帶 ,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 ,形成所謂的“網絡社會”. 網絡是新媒體中有雙向交流(two-way communication)機能的公開新媒體。也就是說,利用電腦與網絡進行集團性傳播交流的手段就叫作“網絡媒體”。 網絡媒體可以超越空間限制,時間限制,是一個完全公開自由的媒介。
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開發和進步,其對社會產生的沖擊也越來越大。站在媒體受眾的角度出發,網絡媒體對于社會的沖擊大概有以下幾種。
其實網絡交流可以是非語言性的,因為網絡交流無需面對面,因此,不需要進行眼神交流,不需要身體動作等。我們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力,用符號,用表情等非語言性記號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見。因此網絡用語便應運而生。我們在網絡世界里可以無視文法,無視禮貌,甚至用所謂的“外星語”,“隱語”等進行交流。
而現在的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卻依然沿用著嚴格的語言規范,因為傳統媒體承接著傳承語言文化的重任,然而這一重任在同樣作為大眾媒體,甚至現在已經成為了主流媒體的網絡媒體中沒有進行任何規范。
網絡媒體的傳播不同于傳統媒體,沒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而且還有瞬時間(real time)的特點,因此網媒的交流能突破國家和語言的墻壁。如今網絡媒體使我們更多的了解了外國的文化,也讓我們深受外國文化的影響。據相關研究顯示,因為不受時間的限制,所以,現在的大部分年輕人都是通過網絡媒體收看美劇,韓劇等國外的影視作品。韓流時尚的熱潮不停地席卷中國,美國的開放式生活方式也在影響著中國。
曾經還有語言學家預言,網絡的普及會使世界6000多種語言逐漸消亡。因此,在網媒的文化沖擊中,如何保護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已經迫在眉睫。
眾所周知,網絡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匿名交流,只要隨意在網絡上注冊一個ID,就能暢所欲言。因為自身的隱匿性,使得人們在網絡上的語言和行為沒有規范,無據可查。Deleuze&Guattari(1972)就曾說過:“在網絡空間里,人們好似原始狀態的游牧民族。”也就是說,人們在網絡世界里會脫去自己社會角色的外衣,毫無顧忌地說話,語言暴力,惡意誹謗,隱私侵犯等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
跟隨網絡媒體一起誕生的“無人格行為”使得我們現在不得不重視如何賦予網絡媒體新的責任,即“媒體倫理(Media Ethics)”,這也是網絡媒體應該盡到的“公共媒體(Public media)”的社會責任。
網絡的靈活性使得網絡新聞報道的成長在政治領域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其實,在西方國家以及東南亞資本主義國家,網絡政治傳播已經大當其道,很多政治候選人都紛紛利用其民眾參與性極強的特點作為有利的武器為自己達到政治目的。
眾所周知,輿論的力量是強大的,然而在短時間內甚至是瞬間掀起輿論熱潮的大概只有網絡媒體。近年來中國的微博反腐如火如荼,如果不是網絡媒體的瞬間傳播可能相關事件并不能引起社會的關注和群眾的強烈反應。
但是,作為法律規范還很欠缺的網絡陣地,黑色宣傳,不實報道,名譽侵犯等充斥著網絡媒體,這種網絡媒體的副作用使得我們不得不關注如何進行規定才能使網媒成為傳達真正輿論事實的公共平臺。
網絡媒體的登場使得傳統媒體所具備的的新聞報道機能逐漸產生了變化。一般來說,新聞報道的機能有“信息提供機能”“娛樂機能”“教育機能”“議題選定機能”“環境監視機能”以及“輿論形成機能”。
首先,在網絡空間里,信息提供機能不再像傳統媒體那樣沒有目的性。在一個網絡空間里我們可以通過新聞的點擊率以及網民的反應程度知道受眾喜歡什么樣的信息,因此,網絡媒體可以根據受眾的喜好來提供相關信息(Customized Information),因此網絡媒體弱化了傳統媒體的全方位信息提供機能,而擴大了“個人取向娛樂”功能。
其次,傳統的新聞報道需要記者找到新聞源頭以及采訪報道,并且要對新聞源頭進行刪減和過濾,然而網絡媒體中的受眾自己就能成為信息源頭,當今的微博一條消息通過數以萬計的轉發量就可以輕松成為新聞的源頭,新聞報道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就是說,網媒削弱了專業新聞從業者的權利提高了受眾的權利,這使得名譽侵害,造謠誹謗等負面機能層出不窮。
傳統媒體,即電視,廣播,報紙雜志還有衛星傳播等大眾媒體對于信息源的準確性要求較高,像中國的情況,一篇報道可能需要層層審查和篩選才能作為公共信息傳播出去,因此傳統媒體的信息源的公信力較高。但是,網絡媒體在這一方面確相對很低。根據相關網絡信息公信力的調查顯示,網絡受眾的54.7%表示對信息源不信任,在同樣對傳統媒體的調查中只有33.3%的受眾對信息源表示不信任。
媒體從業者的基本準則是“客觀報道原則”,但是在網絡媒體這個監督力較弱的環境里這項原則被逐漸削弱。這也將是網絡媒體在未來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傳統的媒體報道中,作為提供情報的媒體人必須簽署自己的名字。但是網絡媒體并非一定要遵守這項原則。
在傳統媒體中,如果發現報道事實就可找到誰是發布者,誰是提供信息的源頭,然而,網絡媒體的開放性與匿名性使得情報源也無法追根溯源。具體比較如下表

表1 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傳播的特性比較
現如今,網絡的各種暴力現象稱為了網絡媒體的最大問題。暴力包括:淫亂信息的傳播,語言暴力,不良行為的誘導等。特別是對自制力相對較差的青少年,這個問題已經成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網絡媒體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盡管各個國家推出了網絡監管部門,網絡警察等各種防止和懲罰網絡暴力的機構,但是效果微乎其微,網絡的超時空性早已在網絡監管部門發現網絡暴力問題的同時將暴力信息傳播到了千里之外。
網媒的特點使得網絡監管只能監管網絡傳播的過程和結果,無法從根本上監督和規范信息源,因此如何解決網絡暴力問題也成了世界共同需要對面的艱巨問題。
個人隱私(Privacy)保護包括保護個人私生活里的各項信息。在傳統媒體中新聞從事者一直對報道對象的個人隱私抱著敏感態度,然而網絡媒體的登場使得一些需要得到特別信息源的新聞從事者不顧道德的底線,用非常手段得到相關視頻,錄音,照片等個人隱私。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網絡受眾63.6%的人覺得在網上上傳個人信息時存在危險。
侵犯肖像權,侵犯隱私權,侵犯名譽權等也是網絡媒體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網絡媒體的由與治理的問題。為了解決網絡媒體延伸出來的諸多副作用和弱機能,我們必須通過政府部門的公權能力來進行法律上的整治和規定。
網絡媒體作為大眾媒體需要得到相關的規范才能更好的為社會大眾服務,近年來,為了規范網媒,各個國家紛紛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傳統的《新聞法》只適用于傳統媒體,如今的網絡媒體在不違背《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的最高條例下,需要出臺專門的“網絡媒體傳播法”,因為,網絡傳播的特點和特殊的媒介環境使得傳統的管理方法根本無法適用于網絡媒體。
如今歐美國家逐漸都出臺了相關的網絡監管法律法規,而中國的網絡媒體依然存在沒有專門監管部分的尷尬局面,往往都是等網絡媒體的法律問題出現后再亡羊補牢但為時已晚。只有出臺針對性的“網媒法律法規”才能讓網絡媒體成為服務大眾的專業大眾傳媒平臺。
關于如何對網絡媒體進行規范,我們可以借鑒傳統媒體的管理模式,首先讓我們一下韓國對于各種媒體的規定方法。

表2 韓國對于各種媒體的規定方式和形態
從韓國對于傳統媒體的管理來看,其管理模式有別于中國的媒體,主要是在所有權上的問題,以及規定機關上的差別,在傳統媒體上中國更注重公共的所有,其實從這點來看,當中國的網絡媒體出現問題時由公共機關出面干預會更有效。
目前中國對網絡媒體的監管機關主要有四個:工信部、工商部;公安部;中央和地方新聞辦公室,對外宣傳辦公室;其他文化部門,新聞出版社以及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這樣的管理方式使得中國網絡媒會出現監管的盲區,也就是說當問題產生時究竟由誰來承擔責任,誰來執行處罰依然是個尷尬的難題。
在保障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基本原則上,對于網絡媒體的規范我們只能最大力度地從從事者著手,道德管理大于法律規范,當真正遇到法律問題時,我們只能將責任具體再具體化,找到最終負責的部門,通過借鑒傳統媒體的管理模式和資本主義國家對網絡媒體的管理方式,我們對于網媒的管理具體可以將下表作為參考:

區分 內容 方法 形態規范形態 紙媒形態 規范最小化規范標準 國際標準 相關國際法律法規規范方法 自律規范原則 自律團體(IWF等)政策方向倫理,道德上的規范 確保倫理標準 自發的實踐誘導加強教育 實施媒體教育 學生,一般人法律規范 出臺相關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的統合制度規范 設立新聞通信委員會 獨立的立法委員會行政,財政規范 設立新聞財政委員會 經濟支援對應方案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了公眾最為喜愛的大眾媒體,網媒從邊緣走到主流,其沒有失控時間限制,可以自由發揮,可以雙向交流的特點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然而在網媒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對于這種還缺乏相關完整規范的媒體出現的問題依舊顯得束手無策。網絡媒體擴大了娛樂功能,擴大了輿論功能,擴大了受眾的參與功能,但隨之而來的社會弱機能也不容忽視,當一種媒體成為大眾媒體的時候我們必須要通過人為的干預讓他發揮一個大眾媒體應該有的作用。
在如今中國還沒有真正的《新聞法》以及《新媒體管理法》這樣的法律出臺之前,我們只能通過相關的管理部門和自律來達到最好的監管效果。部門與部門之間的配合,和責任的平衡,網媒從業者的道德規范,網民的教育水平都是規范網媒的利器。當然借鑒發達國家的管理模式也是很重要的。
網絡媒體立法依然是一個艱巨的過程,我們要在不斷的挫折中總結經驗,在這個過程中,網媒受眾的自覺性,自律性顯得尤為重要。在真正的立法出臺之前,所有的問題都是經驗的積累。這是一個必經過程,我們無法避免只能勇于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