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瓊,黃巧云,許傳志,李偉明,孫艷春,陳 瑩,殷建忠
(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云南省衛生政策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500)
大型醫用設備是指在醫療衛生工作中所應用的具有高技術水平、大型、精密、貴重的儀器設備,即列入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管理品目的醫用設備,以及尚未列入管理品目、省級區域內首次配置的整套單價在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用設備。大型醫用設備管理品目分為甲、乙兩類,甲類大型醫用設備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管理,而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管理。乙類大型醫用設備包括了:1)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裝置(CT);2)醫用磁共振成像設備(MRI);3) 800毫安以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DSA);4)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SPECT);5)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LA)[1]。我國衛生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衛規財發[2004]474號)和《全國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指導意見》(衛辦規財發[2005]64號)。文件明確要求,各省(區)要嚴格加強對大型醫用設備的配置管理,并制定與本區域社會經濟、人口、居民健康狀況和醫療服務水平相適應的以上5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的總量配置規劃。
本研究調查了云南省西雙版納州5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的配置和使用現狀,以期能夠全面了解西雙版納州各級醫療機構的乙類大型醫用設備擁有情況和使用情況,為制定西雙版納州大型醫用設備的配置標準和規劃提供參考依據。
發放調查問卷到西雙版納州州衛生局以獲取 2011年末各縣的人口數,發放調查問卷到各縣的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以獲取5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擁有情況及各種乙類醫用設備使用情況,包括設備年檢查(治療)人次、次均占機分鐘、日均開機小時、實際開機天數、年故障停機天數、設備門診檢查人數和住院檢查人數、設備的陽性檢出率、設備的預約等待時間等;各臺設備的物理性能和技術指標,包括了日可開機小時、設備的日最大工作能力、年可開機天數等。
1.2.1 計算5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每百萬人占用量
用各縣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總數除以各縣人口數來計算各縣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總的每百萬人口擁有量;用各縣擁有CT總數除以各縣人口數來計算各縣CT的每百萬人口擁有量。
1.2.2 計算反映各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使用情況的指標
計算各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的平均使用率(%),平均年檢查治療人次,平均陽性檢出率等。其中采用下式計算大型醫用設備使用率(%)[2]:
大型醫用設備使用率(%) =月均設備實際使用小時數/[6 h×25 d]×100%
1.2.3 測算乙類大型醫用設備實際使用中的技術效率指標
用于評價大型醫用設備技術效率的指標有以下幾個[3]:
(1)年開機使用率:主要是從時間的角度出發衡量在機器的開機過程中有多少時間真正用于檢查或治療患者。
(2)年時間利用率:是從挖掘開機時間潛力的角度來認識目前設備對時間的利用程度。
(3)年能力利用率:是從提高設備工作量潛力的角度出發來評價目前的工作量與滿負荷工作量之間的差距,它可以綜合地評判設備工作能力的發揮程度。3個效率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

這里,Ni指第i臺設備的年檢查(治療)人次,Ti指第i臺設備的次均占機分鐘,H1i指第i臺設備的日均開機小時,D1i指第i 臺設備的年實際開機天數,H2i指第i 臺設備的日可開機小時,D2i指第i臺設備的年可開機天數,D3i指第i臺設備的年停機天數,Mi指第i臺設備的日最大工作量。
西雙版納州有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總量是14臺/套,其中X線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裝置(CT)10臺,核磁共振(MRI)2臺,800毫安以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DSA)1臺,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LA)1臺,單光子發射型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儀(SPECT)0臺。各縣擁有5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的具體情況詳見表1。

表1 西雙版納州各縣不同類型大型醫用設備擁有情況 臺
西雙版納州5種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的百萬人擁有量為每百萬人 12.39臺,CT的百萬人擁有量為每百萬人4.42臺。其中,景洪市的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的百萬人擁有量為17.18臺,CT的百萬人擁有量為9.55臺,處于全州第一位,詳見表2。

表2 西雙版納州各縣乙類大型設備每百萬人口占有量 臺
CT和MRI及LA的平均使用率均超過了100%,也就是說,這2種大型醫療設備在時間上均得到了充分的使用,但是CT的陽性檢出率不到80%,詳見表3。

表3 西雙版納州各類型大型醫療設備的使用情況
各類大型醫療設備的預約等待時間不等,CT最短的無需等待,多數為2 h以內,最長的是3 d,而核磁共振等待時間最短的是1 d,最長的為4 d。
2.4.1 核磁共振的技術效率指標
西雙版納州有MRI 2臺:1臺MRI全年完成檢查量3,888人次,實際開機246 d,設備因故障停機6 d,次均檢查占機時間10 min(0.167 h),日均開機10.5 h,該機日最大檢查能力為20人次,日可開機8 min,年最多可開機260 d;另1臺MRI全年完成檢查量4,476人次,實際開機360 d,設備因故障停機5 d,次均檢查時間20 min(0.33 h),日均開機8 h,該機日最大檢查量為15人次,日可開機8 min,年最多可開機260 d。根據以上指標可以計算該西雙版納州核磁共振的技術效率:

2.4.2 CT的技術效率指標
按照同樣的方法可以計算出 CT的年開機使用率為22.73%,年時間利用率為 65.53%,年能力利用率為142.73%。
西雙版納州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的百萬人擁有量為12.39臺;景洪市的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的百萬人擁有量為17.18臺,景洪市的乙類大型醫用設備的百萬人擁有量遠遠高于文獻報道[4]的2004年全國平均水平(每百萬人擁有量7臺)。
CT和MRI的使用率均超過了100%,也就是說這兩種大型醫用設備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但是CT和MRI的陽性檢出率并不高,這提示在醫院里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還有一些不必要的檢查存在,誘導需求不可排除。
應用效率理論法來對大型醫用設備進行配置,其主要原理是從物盡其用的原則出發,分析資源實際使用中的技術效率指標,確定資源最佳使用狀態時的各種技術參數,并進行分析對比,提出改進資源配置和使用的意見,以便使現有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潛力。如果設備的工作量處于不飽和狀態,則不應當裝備新設備,如果目前的設備已處于超負荷運轉情況,則可以考慮新增設備,但也應當分析目前的設備利用中是否存在誘導需求以及道德風險問題,其比例有多大,如果剔除了不必要需求,設備仍然處于超負荷狀態,則增加大型醫用設備配置數量的依據就比較充分了。
年開機使用率、年時間利用率、年能力利用率3個指標中能較綜合反映設備的工作狀態的是年能力利用率。從年能力利用率來看,MRI的工作能力被發揮了93.92%,CT工作能力被發揮了142.93%,假設目前誘導需求有30%的話,除去誘導需求CT的年能力利用率仍然超過了100%。因此可以認為西雙版納州的核磁共振目前處于不飽和狀態,即該設備目前的配置已經能夠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在進行設備配置時,原則上不應該再增加MRI,而CT目前處于超負荷狀態,可適當增加CT數量。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Z].衛規財發[2004]第474號,2004.
[2]趙廣宇,李捷瑋,劉吉祥.我國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現狀及利用評價方法簡介[J].醫療衛生裝備,2003,(12):41-42.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辦公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辦公廳.全國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指導意見[Z].衛辦規財發[2005]64號,2005.
[4]匡 莉,張心明,張文燕,等.廣東省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現狀調查和相關政策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07,27(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