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孫艷春, 姜潤生, 李曉梅, 黃巧云, 孫承歡, 許傳志
(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云南省衛生政策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500)
衛生服務利用公平是衛生保健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衛生服務利用的不公平會導致弱勢人群特別是貧困人群進一步喪失改善健康狀況的機會。隨著醫療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國農村居民的衛生服務利用發生了顯著變化。對農村居民的衛生服務利用進行研究,其公平性應引起關注。為了解澄江縣農村居民門診服務利用公平性的現狀,以便為提高門診服務利用公平性提供參考依據,課題組對澄江縣兩個鄉鎮的農村居民進行了入戶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按社會經濟、衛生事業狀況等因素分層,分別抽取澄江縣兩個鄉鎮,一個經濟發展較好,一個經濟發展較差,每個鄉鎮隨機抽取2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調查約600 戶居民。共調查了澄江縣右所鎮(好)和九鄉鎮(差)的2個鄉鎮的4554人。
采用自行設計問卷,由統一嚴格培訓的調查員進行入戶調查,并設有專人對問卷進行核查。調查內容包括:家庭基本情況及經濟收入、家庭成員社會人口學特征、家庭成員兩周患病情況、患者就診情況等。
將數據整理編碼后,用SPSS 17.0錄入數據。統計方法包括χ2檢驗,t檢驗和F檢驗。
本次調查了澄江縣4554人,右所鎮2343人,九鄉鎮2211人。其中男性2307名(50.65%),女性2247名(49.35%);年齡為(35.25±20.44)歲;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學為主,占38.30%,初中占25.01%,文盲占23.30%,高中占8.50%,中專占2.70%,大學及以上占2.19%;民族主要以漢族為主占98.7%,少數民族僅占1.30%;未婚占35.59%,在婚占59.71%,離婚及喪偶占4.7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為95.6%;調查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為(2,524.51±2,134.65)元,右所鎮為(2,701.67±2,283.27)元,九鄉鎮為(2,357.33±2,057.43)元。本調查按人均年收入將調查農村居民分為3組[1],以比較分析不同收入組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利用的公平性,見表1。
調查地區農村居民的兩周患病率為10.96%,兩周患者就診率為7.66%,兩周患者未就診率為29.50%。兩鄉鎮門診服務需要和利用之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農村居民不同收入組之間的門診需要和利用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調查農村居民收入分組情況

表2 兩個鄉鎮農村居民門診服務需要和利用分析
調查地區農村居民距離最近的衛生服務機構以不足1 km的比例最高占85.12%,右所鎮為96.31%,九鄉鎮則為 74.25%,兩個鄉鎮間存在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18.286,P<0.001)。農村居民門診就診機構主要選擇村衛生室,右所鎮為43.24%,九鄉鎮為55.93%。兩鄉鎮和不同收入組間農村居民的門診就診機構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個鄉鎮和不同收入組農村居民的門診就診機構構成 %
調查地區農村居民兩周患病未就診原因的前三位依次為自感病輕(35.57%)、經濟困難(29.93%)、醫療機構水平低(8.89%)。右所鎮自感病輕比例達到37.22%。兩鄉鎮和不同收入組間農村居民兩周患病未就診的原因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4。

表4 兩個鄉鎮和不同收入組農村居民兩周患病未就診原因構成 %
調查地區農村居民門診就診費用呈偏態分布,本調查采用幾何均數表示和分析。兩鄉鎮和不同收入組間農村居民門診次均費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5。

表5 兩個鄉鎮和不同收入組農村居民的門診次均費用構成
調查結果顯示,右所鎮農村居民兩周就診率高于九鄉鎮居民,提示不同鄉鎮之間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利用存在差異,表明鄉鎮間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利用存在不公平。由于右所鎮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均收入均優于九鄉鎮,其農村居民經濟承受能力相對較強,因此右所鎮的農村居民門診服務利用較高。其他研究結果[2]也顯示,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居民患病后就診的意愿和對衛生服務利用就越高。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鄉鎮和不同收入組的農村居民在首選就診機構時均為村衛生室,這可能與村衛生室方便到達有關。本次調查發現不同鄉鎮和不同收入組的農村居民所就診的門診機構分布存在統計學差異,條件較好和收入較高的人群更趨向于選擇級別較高的衛生機構,提示經濟負擔能力的不同會導致衛生服務機構可及性方面的不公平。
兩鄉鎮間和不同收入組間的農村居民門診次均費用無統計學差異,但低于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的結果[3]。調查地區農村居民的門診次均費用不高,可能與澄江縣農村居民參加新農合率(95.6%)維持較高水平和實施診費用報銷和減免措施有關,提示新農合制度的實施對于減輕農村居民門診費用負擔可起到積極作用。調查結果還顯示,隨著年人均收入的增加,不同收入組的門診費用所占年人均收入的比例呈降低趨勢,這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收入組之間的門診籌資水平存在著不公平。國內其他研究顯示[4,5],新農合制度能改善衛生服務公平性,尤其能改善經濟狀況較差的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利用的公平性。因此,應繼續完善推進新農合制度,穩定覆蓋率和提高保障水平。
綜上所述,澄江縣農村居民在門診服務利用、門診就診機構和門診籌資水平的公平性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欠缺,而實施新農合制度對改善農村居民門診服務利用公平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1]李曉梅,董留華,毛炳亮,等.蒙自縣衛生服務利用的公平性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7,27(4):255-257.
[2]漆光紫,黃高明,郭宇莎.廣西農村居民衛生服務可及性及就診行為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08,11(3):134-135.
[3]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2008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詢問調查分析報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
[4]葉冬青,何義林,馬 青,等.安徽省岳西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健康及衛生服務公平性影響的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11):934-938.
[5]方麗霖,袁兆康,肖云昌,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前后衛生服務利用公平性的比較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6,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