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衛 梁均紅
(1北海職業學院 旅游商貿系;2北海職業學院 教務處,廣西 北海 536000)
與專業相適應的高職英語多元評價體系研究
陳 衛1梁均紅2
(1北海職業學院 旅游商貿系;2北海職業學院 教務處,廣西 北海 536000)
文章以北海職業學院為例,分析高職英語教學評價現存的問題。在多元智能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構建高職英語多元評價體系,從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等方面闡述評價體系的多元化設計,并就實施評價體系對教師培養、教學管理提出建議。
高職英語教學 多元評價體系 形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 第三方評價
高職英語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是影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為了改變高職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學生英語基礎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教學效果差的“三差”現狀,提高高職英語教學質量,2010年10月,北海職業學院在試點專業中開展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把基于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引入高職英語課堂。教學評價是高職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隨著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教學評價必須隨之調整,與其相適應,才能有效促進高職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評價目標片面。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無論什么專業,都統一開設高職英語課程,各專業的英語教材相同、教學目標相同、教學內容相同、教學模式相同、評價指標相同——唯分數論。這種評價指標只能片面反映學生認知學習的結果,不能反映學習過程的狀態,如: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等,更不能反映學生潛能的開發情況。
(二)評價主體單一。
在以往的高職英語教學中,評價主體是任課教師或相關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生作為評價客體,參與評價的機會幾乎為零,在評價中處于被動地位。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利于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三)評價方法僵化。
高職英語主要采用終結性考試的評價方法,強調采用定量的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只側重考查學生的語法水平、閱讀、翻譯和寫作能力,缺乏對學生的聽說能力、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評價,更沒有體現在不同職場環境下對語言交際能力的要求。
(四)評價結果偏頗。
高職英語以考試為核心、以教師為主體、唯分數論的教學評價,必然導致評價結果缺乏科學性、客觀性、全面性和真實性,評價目標只反映學生對英語知識點的掌握,沒有體現專業崗位過程的英語應用能力,導致學生“高分低能”。
(一)理論依據。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而且,這八種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在每個人身上有機組合形成了各具特點的個體智能;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按照多元智能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的觀點,教學評價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個體出發,對他們進行多元化的質性評價,主張評價的自然性、真實性、連續性和動態性;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教學評價過程應當是一個民主參與、協商、交流的過程。
(二)教學改革實踐。
北海職業學院以 “文理兼顧,對比性強”為原則選取2010級營銷與策劃、物流管理(港口物流方向)和輪機工程技術三個專業開展高職英語課教改實踐,實施“英語語言能力(基礎)+職業交際能力(發展)”教學模式改革。通過分析試點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職業崗位對英語應用能力的要求,分別制定與各專業課程體系相適應的高職英語教學大綱;組織編寫高職英語教材,將基于崗位工作過程的教學設計引入高職英語課堂;研究制定既符合英語教學規律又體現職業崗位特點的多元評價體系。
(三)多元評價體系的構建。
根據高職英語實施“英語語言能力(基礎)+職業交際能力(發展)”教學模式改革的要求,建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適當引入第三方評價的多元評價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高職英語多元評價體系框架圖
(四)評價體系的多元設計。
1.評價目標多元化。教學評價要以學生為中心。評價目標既要關注學生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英語職業交際能力的培養,又要關注他們在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
2.評價主體多元化。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高職英語培養目標滿足行業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高職英語需要教學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學校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等。并提倡學生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學校評價與企業評價、社會評價相結合。評價主體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從多方位、多角度、多層面對學生進行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的評價,另一方面,學生由被評價者變為評價主體,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反思,有利于學生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從而不斷提高學習質量與效率。此外,適當引進第三方評價(如:企業評價、社會評價),有利于準確、及時了解行業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有利于指導教師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培養適應企業、社會發展要求的應用型專業人才。
3.評價方法多元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個體智能各具特點,高職英語應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多種方法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態度、自主學習能力、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學習態度、情感、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形成性評估可以采用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記錄、網上自學記錄、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多種形式,以便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價和監督,促進學生有效學習[2];終結性評估主要包括期末課程考試和英語應用能力水平考試;第三方評價主要包括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畢業生跟蹤調查等。
4.評價內容多元化。高職英語評價內容包括:上課出勤、課堂表現、完成作業情況、網上自主學習、第二課堂活動、單元測驗(聽說讀寫)、基本技能測評(演講、情景對話、圖片描述)、技能競賽、在工作中英語的應用情況。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與專業相適應的、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是確保高職英語多元評價體系順利實施的關鍵。根據專業特點劃分教研小組,定期組織教研科研活動,通過課程整體改革理論專題講座、專業相互滲透、教學觀摩、集體備課等方法,幫助英語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掌握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等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英語教師與專業課程相融合的英語水平、職業遷移能力和教學能力;加大課程負責人、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實現教師學習進修制度化:一是開展結對子“傳、幫、帶”的校本培訓;二是有計劃地選派骨干教師到區內外高職院校訪學進修;三是組織教師到企、事業單位生產、工作一線掛職鍛煉,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和學歷層次,建設教學科研梯隊。
2.改革教學手段,實施情景教學。
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易懂、信息量大、傳遞速度快等特點,能為英語課堂教學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等教學手段,創設工作情境,營造真實的工作氛圍,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激發學生的語言興趣,在工作情境下進行英語交流、交際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在職業工作過程中運用英語的能力。
3.改革實訓教學,注重聽說訓練。
注重英語聽說訓練,加強英語交流、交際能力的訓練是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高職英語教學內容應刪除繁雜理論,突出與崗位工作過程相關的實用知識和聽說交流應用技能;實踐教學注重英語聽說基本技能訓練,包括發音水準、表達能力、聽力層次技能;通過分階段、形成性的技能測試,激勵學生提高英語基本技能。
4.開展課外輔導,優化英語學習環境。
課外輔導是語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教學改革中應十分重視開展英語應用能力B級考試的考前輔導,將考前輔導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營造良好的學生的英語學習環境,開展英語考級技巧講座,支持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經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學習活動,開展英語活動周、完善英語之角等活動,營造良好的學英語氛圍。
5.健全機制,加強教學管理。
成立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試點領導小組,負責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的組織協調、督促檢查;教務處負責排課和配備實訓場地、教學設備;試點專業所在系負責師生考勤、課堂檢查等教學日常管理;教研室負責組織英語教師按照各個專業對英語應用能力的要求,制定具有專業特色的高職英語教學大綱,編寫與專業相適應的高職英語教材;課題組負責編印教學大綱和教材(講義)、組織教學調研和教學評估,組織教師培訓、總結和改進教學模式。
[1]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10月頒布/試行.
[2]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教高廳〔2007〕3號.
[3]盧春艷.分級分類課堂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3).
[4]孟高旺,楊琳琳.建構主義指導下的大學英語多元評價體系研究.宿州學院學報,2009,(2).
[5]翟軼番.以學生為中心的英語多元評價體系研究.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
基于與專業課程體系相適應的高職英語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