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豐,姚孝明,顏巍,周競,張靜,張家明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南京210028)
非羅氏配套肌酐試劑在羅氏Modular DP生化分析儀上的性能評價
施建豐,姚孝明,顏巍,周競,張靜,張家明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蘇南京210028)
目的評價非配套血清肌酐檢測試劑在羅氏Modular DP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的分析性能。方法按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的指南文件EP-5A2,EP-6A2,EP9-A2,EP-7A2的要求,對非羅氏配套肌酐試劑在羅氏Modular DP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進行精密度、線性范圍、與羅氏配套肌酐試劑比對、干擾性能進行驗證,利用衛生部室間質量評價結果對檢測準確度進行評價。結果批內精密度小于1/4允許總誤差(TEa)、總精密度小于1/3TEa;40份患者標本比對相關系數r= 0.9992,在醫學決定水平偏倚小于1/2TEa;2013年3個批次衛生部室間質量評價成績均為100分,總平均偏倚小于1/2TEa;線性范圍、干擾性能均與廠商聲明的性能指標相符。結論非配套血清肌酐檢測試劑在羅氏Modular DP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的主要分析性能能夠符合質量目標要求。
非配套試劑;精密度;準確度;線性范圍;干擾;比對
為確保臨床實驗室檢驗結果的準確和可靠,向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臨床實驗室應在更換檢測系統或儀器(相同或不同的型號)、增加新項目、改變檢測試劑盒的供應商、在對檢測系統進行任何變動時,均應在實驗室出具臨床檢驗結果前,對檢測系統的分析性能進行評價,只有符合實驗室質量目標要求和/或符合產品制造商聲明的性能指標,該檢測系統才能應用于臨床。ISO15189: 2012《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的專用要求》中也明確要求申請認可的實驗室應對設備、檢測系統或方法的主要分析性能進行驗證,證實其能夠達到臨床檢測所要求的標準。本文依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指南等文件的要求對世諾公司血清肌酐檢測試劑在羅氏Modular DP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的精密度、準確度、線性范圍、與羅氏配套肌酐試劑比對、干擾性能進行評價。
1.1 材料
1.1.1 儀器羅氏Modular DP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1.1.2 試劑肌酐試劑(酶法):CRE-R1(羅氏公司試劑,批號:64481701);CRE-R2(羅氏公司試劑,批號:64657301);CRE-S(世諾公司試劑,批號:K132)。
1.1.3 校準品羅氏C.fas(批號:15869001),肌酐標準液(世諾公司,批號:A110)。
1.1.4 質控品朗道709UN和498UE。
1.1.5 線性物質高值肌酐水溶液(世諾公司提供)。
1.1.6 干擾物質抗壞血酸、游離膽紅素、結合膽紅素、血紅蛋白、乳糜微粒、肌酸(世諾公司提供)。
1.1.7 標本收集日常工作中40份病人混合血清,用于干擾試驗;另收集40份病人血清,要求濃度范圍覆蓋線性范圍備用。
1.2 方法
1.2.1 精密度驗證參考CLSIEP5-A2[1]文件,選擇朗道709UN和498UE兩個水平的質控品,連續檢測20天,每天的室內質控均在控狀態下進行批內精密度、總精密度的評價。
1.2.1.1 批內精密度選用709UN和498UE兩個濃度質控品,兩個濃度質控品各重復測定20次,計算SD(標準差)、CV(變異系數)值。
1.2.1.2 總精密度選用709UN和498UE兩個濃度質控品,每天分別檢測2批,批間間隔時間不小于2h,每批做雙份測定,連續測試20d,計算SD(標準差)、CV(變異系數)值。
1.2.1.3 判定標準批內精密度小于1/4TEa、總精密度小于1/3 TEa,肌酐允許總誤差12%[2]。
1.2.2 線性范圍驗證參考CLSI EP6-A2[3,4]文件,選取高值肌酐溶液(H)和低值血清(L)各一份,按照5H、4H+1L、3H+2L、2H+3L、1H+4L、5L方式配制成6個濃度肌酐樣品,每個濃度樣品重復檢測2次,取均值,按CLSI EP6A2方案進行多項式回歸分析。本實驗室規定精密度和非線性允許誤差限分別為4%和4%。
1.2.3 干擾試驗
1.2.3.1 干擾試驗方法參考CLSI EP7-A2文件,采用添加干擾物法[5],通過比較添加干擾物的實驗樣本和無添加干擾物的實驗樣本,評價干擾物對檢測的影響程度。
收集混合血清3ml,該血清肌酐濃度接近醫學決定水平,將混合血清各取1.35ml加入2ml樣品杯中,記號筆標記兩樣品杯分別為A,B;A樣品杯中加入0.15ml生理鹽水配制成無添加干擾物原液A,B樣品杯中加入0.15ml高濃度干擾物配制成添加干擾物原液B;干擾物濃度梯度按照表1配制;各干擾樣本雙份檢測,結果取均值。以樣本1(無添加干擾物)濃度為100%,其他樣本濃度與樣本1進行比較,分析隨添加干擾物濃度逐漸增加檢測受影響情況。見表1。

表1 干擾物梯度濃度配制表(μl)
1.2.3.2 結果判斷抗壞血酸濃度2g/L、游離膽紅素濃度200mg/L、結合膽紅素濃度200mg/L、血紅蛋白濃度5g/L、乳糜濁度3000、肌酸濃度300mg/L時,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小于5%。
1.2.4 比對試驗
1.2.4.1 比對試驗方法按EP9 A2[6,7]文件中肌酐項目濃度分布范圍要求,選取40份各濃度范圍分布的病人血清。實驗分5d進行,每天測試8份血清,每份血清雙份檢測,按照樣品順序號1→8,8→1順序檢測。結果輸入Excel計算表格,X軸為參比系統(羅氏原裝系統)結果,Y軸為待評系統(世諾試劑羅氏儀器檢測系統)結果,對結果進行線性回歸統計,得到相關系數r,要求r大于0.975,認為樣本濃度范圍合適,得到線性回歸方程Y=bX+a,其中b、a分別表示兩種方法間的比例誤差和恒定誤差。根據臨床使用要求,可在各個臨床決定水平濃度Xc處,了解Y方法引入后相對于X方法的系統誤差SE,SE=|Yc-Xc|=|(b-1)Xc+a|。
1.2.4.2 判斷標準由方法學比對評估的系統誤差SE或相對偏差≤1/2TEa,認為兩個系統間的系統誤差屬臨床可接受水平。
1.2.5 準確度
1.2.5.1 方法采用簡易評價方案[8],利用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室間質量評價的結果評價檢測準確度。平均偏倚為每份樣品偏倚絕對值取均值。
1.2.5.2 判斷標準必須為成功的EQA,且平均偏倚≤1/2TEa。
2.1 精密度試驗批內精密度小于1/4 TEa、總精密度均小于1/3TEa,符合質量要求。見表2。

表2 精密度試驗結果
2.2 線性范圍試驗
2.2.1 離群值檢驗實驗結果SD為2.85μmol/L,CVD為0.28%,小于4%允許限,數據可用于線性評價。
2.2.2 多項式回歸分析結果二次的非線性系數b2為0.27,小于非線性系數判斷限2.262;三次方程的非線性系數b2為1.140、b3為-0.080,小于非線性系數判斷限2.306,都不是顯著的,曲線是線性的。
2.3 干擾試驗抗壞血酸濃度2g/L、游離膽紅素濃度200mg/L、結合膽紅素濃度200mg/L、血紅蛋白濃度5g/L、乳糜濁度3000、肌酸濃度300mg/L時對肌酐檢測的結果有干擾,干擾造成的|偏倚|均≤5%,可接受。見表3。
2.4 比對試驗經回歸分析,兩組結果相關系數r= 0.9992,大于0.975,回歸方程y=0.9979x+0.2984,符合要求;在2個醫學決定水平檢測結果的誤差也在可接受范圍。見表4。
2.5 準確度驗證2013年本實驗室肌酐項目3個批次衛生部室間質量評價成績均為100分,為成功的EQA。全年的平均偏倚為2.60%,≤1/2 TEa,符合質量目標要求。見表5。
精密度是指重復檢驗結果間的一致性,通過批內、批間和總精密度反映檢測系統的重復性性能。精密度是檢測系統的首要性能指標,是進行其他方法學驗證的前提。EP5-A2是臨床化學設備和檢測系統精密度評價方案,實驗結果表明非配套試劑在MODULAR DP模塊上的精密度能達到質量目標的要求。在確認檢測系統的精密度符合要求的基礎上,我們還依據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會(CLSI)的指南文件對非配套肌酐試劑的線性范圍,與羅氏配套試劑比對,干擾試驗等基礎性能進行了評價,采用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室間質量評價結果評估了實驗的準確度,建立了適合本實驗室評估開放試劑應用于MODULAR DP模塊的系統的性能評價方法。
實驗結果表明,高質量的非配套試劑在精密度是能夠到達質量目標的,線性范圍、抗干擾性能也能符合制造商的聲明,通過比對實驗實現量值的溯源性傳遞,是能夠實現結果準確這個最終目標的。本方法的建立既為我們選擇適合本檢測系統、能夠滿足質量要求的開放試劑提供了實驗根據,也符合我國目前的現狀,有利于節約實驗室資源。

表3 干擾試驗結果

表4 醫學決定水平誤差分析結果

表5 2013年肌酐項目衛生部室間質評結果
[1]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Evaluation of Precision Performance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Methods;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S].EP5-A2,CLSI,200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 T403-2012-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常規項目分析質量目標[S].北京:衛生部臨床檢驗標準專業委員會,2012.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Evaluation of the linearity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S].EP6-A2,CLSI,2003.
[4]呂賽平,鄒學森.定量檢測系統線性評價方法—EP6-A法[J].實驗與檢驗醫學,2009,27(3):303-304.
[5]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Interference testing in clinical chemistry;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S].EP7-A2, CLSI,2005.
[6]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approved guidelinesecond edition[S].EP9-A2,CLSI,2002.
[7]陳先榮,李智,劉一平.NCCLSEP9-A文件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評價中的應用[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28(4):407-408.
[8]許斌.醫院檢驗科建設管理規范[M].第2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232-233.
R446.11+2
A
1674-1129(2014)05-0549-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4.05.022
2014-07-10;
201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