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松,周芹
(阜寧縣溝墩醫院檢驗科,江蘇阜寧224433)
尿mAlb、RBP及NAG檢測在糖尿病腎損害早期診斷中的價值
陳立松,周芹
(阜寧縣溝墩醫院檢驗科,江蘇阜寧224433)
目的探討尿微量白蛋白(mAlb)、視黃醇結合蛋白(RBP)、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檢測在糖尿病腎損害早期診斷中的價值。方法依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將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為Ⅰ組、Ⅱ組,其中Ⅰ組患者UAER<20μg/min,Ⅱ組患者UAER20~200μg/min,另選擇40例健康體檢人員作對照組,對3組研究對象尿mAlb、RBP、NAG進行對比分析。結果Ⅱ組患者尿mAlb、RBP、NAG顯著高于Ⅰ組患者、對照組(P<0.05);I組患者尿RBP、NAG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I組患者與對照組尿mAlb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尿mAlb、RBP、NAG檢測有利于糖尿病腎損害的早期診斷。
微量白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糖尿病腎損害
糖尿病腎損害是糖尿病(DM)患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起病隱匿,早期無明顯臨床癥狀和體征,臨床出現持續性蛋白尿時病情往往不可逆轉,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對糖尿病腎損害顯得非常重要。本研究中,我們對73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40例健康對照組進行尿mAlb、RBP、NAG檢測,旨在探討這些指標在糖尿病腎損害早期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2012年3月至2013年9月阜寧縣溝墩醫院門診及住院收治的73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2010年ADA糖尿病診斷標準[1],且均無其它原因引起的腎臟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及近期服用腎毒性藥物史,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齡29~72歲,病程3個月~25年。依據UAER將上述患者分為Ⅰ組、Ⅱ組,其中Ⅰ組患者UAER<20μg/min,Ⅱ組患者UAER20~200μg/min,另選擇同期40例健康體檢人員作對照組,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齡32~66歲,各項體檢指標均正常。
1.2 儀器和試劑東芝TBA-40FR Accute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均為北京九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mAlb、RBP測定采用免疫比濁法,NAG測定采用比色法。
1.3 方法取受檢者清晨中段尿5ml,3000r/min離心10min,用上清液測定mAlb、RBP、NAG。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Ⅱ組患者尿mAlb、RBP、NAG顯著高于Ⅰ組患者、對照組(P<0.05);I組患者尿RBP、NAG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I組患者與對照組尿mAlb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3 組研究對象尿mAlb、RBP、NAG的比較

表13 組研究對象尿mAlb、RBP、NAG的比較
組別例數mAlb(mg/L)RBP(mg/L)NAG(U/L)對照組Ⅰ組Ⅱ組40 39 34 7.29±1.67 7.68±1.92 40.71±6.63 0.12±0.07 0.28±0.15 1.26±0.55 7.06±3.31 12.27±5.79 17.93±6.60
糖尿病腎損害是糖尿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有學者做過研究,腎病的初期進行干預可以實現逆轉[2],因此糖尿病腎損害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減少或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生。
尿微量白蛋白至今仍是早期診斷糖尿病腎臟疾病的唯一指標,也是評判其危險因素的重要指標[3]。白蛋白是肝臟分泌的中分子量蛋白質,帶負電荷。正常情況下,由于腎小球濾過膜電荷屏障及分子篩作用,血漿蛋白絕大部分不能通過濾過膜,原尿中少量的白蛋白在腎小管也幾乎被完全重吸收,所以正常尿中基本不含白蛋白。由于糖尿病患者腎小球基底膜蛋白質糖基化,使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增加,白蛋白濾過量增多,超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蛋白尿。尿微量白蛋白持續出現是糖尿病患者腎損傷的重要標志,對糖尿病腎損害的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4]。目前許多學者認為微量白蛋白對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缺乏足夠的靈敏度,我們的實驗結果也反映了這一點,I組患者與對照組尿mAlb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糖尿病早期腎損害有相當一部分主要表現為腎小管的病變,甚至腎小管的損傷早于腎小球病變,此時尿mAlb常無明顯升高。對于腎小管損傷,目前多采用RBP和NAG等標志物[5]。視黃醇結合蛋白是一種小分子蛋白,分子量約為21KD,由肝臟合成,血漿中游離狀態的RBP經腎小球濾出后在近曲小管幾乎被完全重吸收分解。正常人尿中RBP含量極低,當腎小管重吸收障礙時,尿RBP排出增多。RBP具有良好的穩定性,目前認為是反映近端腎小管重吸收功能較為敏感的指標[6]。以NAG為代表的尿酶是腎小管損傷的另一類標志物。NAG是廣泛存在于人體內的一種重要的溶酶體酸性水解酶,分子量約為130~140KD。尿NAG主要來源于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當腎組織受損,尤其是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受損時,尿NAG的活性可在其他尿酶活性升高之前即顯著升高。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在Ⅰ組患者中,尿微量白蛋白尚未增高之前,其尿NAG含量已明顯增高,并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與文獻報道的一致[7]。實驗中我們還發現尿NAG的水平隨著患者病情的發展或好轉而升降,說明尿NAG不僅可以作為糖尿病早期腎損害的敏感指標,還可提示糖尿病腎損害的程度,監測病情的發展及療效。
本文對73例有早期腎損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mAlb、RBP、NAG進行檢測,表1的結果顯示,除Ⅰ組與對照組尿mAlb無統計學差異外,尿液mAlb、RBP、NAG在各組別之間不全相等并隨著病情的發展進行性增高(P<0.05),說明糖尿病患者腎損傷標志物的含量與損傷程度呈正相關。糖尿病腎損害除腎小球硬化之外,腎小管間質病變也相當常見,在正常白蛋白尿期即可能檢測到腎小管性蛋白尿和尿酶,特別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腎損傷的病理改變不盡相同且不典型,各標志物的陽性檢出率也不同[3]。因此同時檢測相關標志物不僅可提高糖尿病腎損害早期診斷率,還可以判斷腎損害的部位,對糖尿病腎損害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府偉靈,徐克前.臨床生物化學檢驗[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51-52.
[2]Steinke JM,Sinaiko AR,Kramer MS,et al.The early natural of nephropathy in Type 1 diabetes:Predictors of 5-year 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 patterns in initially normoalbuminuric patients [J].Diabetes,2005,54(7):2164-2171.
[3]聶春巖,陳莉明.糖尿病腎病的診斷[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30(5): 422-424.
[4]楊忠臣.聯合檢測血清胱抑素C、糖化血紅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在2型糖尿病早期腎損傷診斷價值[J].實驗與檢驗醫學, 2013,31(3):261-262.
[5]熊建輝,吳凱,高龍.辨析Cysc、RBP、MA、NAG、β2-MG對2型糖尿病腎臟早期損害的診斷價值[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0,28(3): 243-244.
[6]劉程遠,劉靜,劉寧,等.尿液微量白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的檢測在糖尿病腎病診斷中的價值[J].標志免疫分析與臨床,2010,17(6): 361-363.
[7]肖春燕.尿mALB與尿NAG聯合檢測對糖尿病腎病早期的診斷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2):101-102.
R587.1,R446.12+2
A
1674-1129(2014)05-0590-02
10.3969/j.issn.1674-1129.2014.05.042
2014-05-26;
201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