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鵬浩
“自古庠序之教,莫備于中華。”具有悠久傳統的中國教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大變革,課堂煥發了前所未有的生機,涌現了洋思、杜郎口等課改典范,吸引著全國教育人的追捧與仿效。北大、清華的“慕課”,杭二中的“翻轉課堂”,鄞州區的幸福課堂、生命課堂等課堂模式層出不窮,課改的必要性已然成為全民的共識。靜心思考,我們的教育到底是為了誰?它的落腳點在哪里?到底如何改?這已成為擺在我們校長面前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校長既是課改的總設計師,又是課改的實踐者,同時還是課改的引領者。當我們身體力行、身先士卒、高舉課改的旗幟時,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課改要想獲得成功,每一位校長需坐擁“三力”。
一、擁有頂層設計的構建力
所謂課改的“頂層設計”,就是對學校教學未來改革的整體謀劃,是校長站在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高度,結合本校的教學現狀,著眼于學校全局,根據自身的育人觀,圍繞課改工作,自上而下地對學校的辦學思路、行政組織、師資隊伍、管理制度、課堂模式、學生評價、部門工作等進行綜合性的構建,使一切工作設計以課改為核心,保障課改的順利開展。
因課改的頂層設計具有前瞻性、綜合性、可操作性,所以校長在推進課改中需具備極強的構建力,必須把握以下三點:
1.腦中要形成清晰的育人理念
在課改推進中,校長必須認識到: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的事業,提升人的生命價值,促進人的生命獲得可持續全面發展。在這種彰顯人生命的課堂中,尊重生命是課堂教學的前提,生命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依托,生命發展是課堂教學的歸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改革必須以學生學會學習為核心,這樣的變革才是有深度的。當然,以學為核心,并不意味著以學代替教,學需要教的點撥、點化、深化與提升,而教是為了不教,達到“不教之教”,使教學達到高水平、高境界。
2.心中要明確行之有效的課改方向
校長在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時,應明確課改的抓手,做到胸有成竹。從學生自主學習的預習稿,到充分合作的學習小組,到以生為本的教學流程,到以人為本的考核與評價機制,到豐富多彩的課改平臺搭建,從而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益高起來。
3.胸中有整合學校全方位工作的課改方案
校長注重頂層設計,決不應該是課堂教學改革單一領域的頂層設計,而是綜合性的頂層設計。它涉及德育、課程、特色、師資、行政組織、學校制度等一系列內容的變革,牽涉到多個部門的工作調整,甚至于行政組織隊伍的重新布局,從而全面圍繞課改打造學校,推進教學改革科學有序、健康有效地發展。
二、擁有課改推進的執行力
對于任何一個組織,包括學校,再好的決定,再好的發展策略,只有成功執行后才能顯示其價值。美國ABB公司董事長巴尼維克曾說過:“一位管理者的成功,5%在戰略,95%在執行。”執行力的高低對一個校長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它不僅決定著校長的辦事水平,而且決定著學校發展的水平;不僅決定著各級領導對校長工作的認可度,而且決定著廣大教職工對校長的支持度和跟隨度。可見,提高“執行力”對課改校長來說是多么重要。
但是,在課改具體執行時,有來自于校長瞻前顧后、畏難情緒的自身阻力,有來自于教師自私、惰性、保守的思想,更有來自于學生自主能力的缺乏和家長的功利心態。為使課改有序推進,作為校長,應該從三個“貴”字著手,體現課改執行力。
1.貴抓常規
老子云:“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在學校管理中,只有將易、細變成常規,不偏不斜,才能形成習慣,最終才能順利、有效地推進課改。每天推門巡課,每周預習稿研討檢查,每月公示預習稿檢查情況。教師開展預習稿解讀、小組建設論壇,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參評課改先進,參加名校影子培訓;學生每周開展小組反思,參加每月之星競選。在抓常規管理的過程中,長期堅持,長期檢查,長期熏陶,使精細化常規成為教師天經地義的事情。
2.貴借外力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有語云:“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再能干的校長,同樣需要他人的支持,再優秀的校長,也需要外部的援助。凡成大事者,都是借力的高手。校長借力的途徑有很多,包括借形勢、借人力等。
借形勢,這種形勢就是趨勢、態勢、位勢。依據教育發展趨勢,國家教育改革態勢,利用區域課改形勢,做好課改執行力文章。為在課改中達到更好效果,甚至在無中生有中學會造勢,使勢成為一種推動力。那么,怎么造勢呢?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1)營造氛圍,通過櫥窗、展板、長廊、教室等全方位宣傳;(2)反復講、講反復,小場合中講、大場合中講;(3)無限放大應造之勢,通過課改展示月、學生評教、上達標課提升課等活動,來強化這種應有之勢。造勢很重要,但要特別注意,造勢不是目的,用勢才是目的,校長要在造和用上拿捏適度,使造勢更好地為用勢服務,使用勢真正得到實現。
借人力,是一種重要的借力方法。人無全才,校長不可能什么都精通,己勢弱、彼勢強則借,借智、借力可以在校內起到集思廣益、啟迪智慧、活躍思維的作用。借上級之力,可獲得人、財、物、政策的支持;借專家之力,可能因為“借”來的人脈、人勢,起到“名人效應”的作用;借同伴之力,甚至與他校結成課改聯盟,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增添活力,激勵斗志,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氛圍或格局;借家長之力,開展家長開放日等活動,通過“借”來的地勢,得到家長對課改的支持和認同,營造出良好的課改“氣候”。
3.貴于協調
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同樣,在課改推進中,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課改出力與不出力的惰性矛盾,獎勵不均的物質矛盾,檢查結果公開的面子矛盾,教學行為不同的觀念矛盾,不一而足。有了矛盾怎么辦?那就解決,有效地解決,這是提高執行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而有效協調,是最為重要的一種方法。協調得好,就能消除內部矛盾和糾紛,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能調動諸多方面的因素,使學校課改各方和諧同心;反之,就會無事生非、小事變大、大事變壞,就會影響人際關系,影響學校課改的推進大局。
三、擁有課堂教學的引導力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隱藏在課堂教學改革背后的各種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浮現出來,教學觀念與傳統慣性的沖突、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的不對稱、改革動力需求與教師職業倦怠的強烈反差等,尤其是素質教育與應試需求的沖突更是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挑戰著校長教學引導的智慧與勇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好校長,那你首先就得努力成為一名好老師。”作為校長,只有成為教學的行家里手,成為“教師之師”,才能在課改中擁有對教師兩方面的引導力。
1.對教學思想的引導
一所學校的教學,以什么為重、什么為輕,什么為主、什么為次的價值取向,直接決定著學校的教學走向。深入了解本地區、學校的教學現狀,以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并善于把自己的思想變成大家的思想,讓思想在每個教師的教學行為中生根。校長可以通過講座、論壇、閱讀、寫心得體會等方式,引導教師轉變現有的質量觀、學生觀和教學觀。
2.對課堂教學的指導
校長深入課堂教學第一線,從學校課改發展的角度,從教師成長的規律,從教師教學的普遍現象,從教師的工作態度、職業情感、精神生活等多角度,對教師進行聽評課,親自參與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摸清課改的真實情況,從而分析學校課改的動態,抓住主要矛盾,研究如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如何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及時為教師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與困惑提供專業的支持,進一步激發教師課改的熱情與信心。
總之,在揚起課改的大旗下,只要校長坐擁“三力”,把思考變為行動,在反思與行動中提升自我,給思想一把走進現實的梯子。我相信:在依然艱難的教育現實中,課改定會百花齊放,課堂教學定會煥發活力。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