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書濤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初步形成生物學基本觀點、創新意識和科學態度,并為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奠定必要的基礎。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研究的是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的科學。中學生物學教學是從本質上促進學生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生命系統中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由于生物學的內容繁多、理論抽象、較難記憶等特點,學生容易陷入機械性地記憶一些抽象的生物學名詞和形態學的變化等之中,這就要求生物學教師不但具備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還應當掌握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方法。
本文著重探討如何運用哲學中的唯物辯證法來分析教學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化難為易,使基礎知識不斷深化,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以矛盾的觀點看待生命現象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矛盾推動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事物之間的對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間的統一;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即“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從矛盾雙方對立與統一的關系中分析問題。比如,在物種的繁衍過程中,就存在著遺傳和變異這樣一對矛盾,遺傳和變異這對矛盾的運動始終貫穿于物種繁衍的全過程。在一定條件下,遺傳的過程和變異的過程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轉化。生物的遺傳變異與環境變化也是一對矛盾,兩者之間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再比如,細胞的癌變過程,其與生命體也是矛盾統一體,癌變的發生發展離不開機體的免疫力、抵抗力的發生發展,人體的自我保護系統能抵抗癌的生長和侵襲轉移。所以,癌變的發生既作用于機體,又受機體的制約,表現出機體與癌變的對立統一。
將對立統一規律應用于中學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學中指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生命過程,可以更深刻地把握生命現象的發生、發展規律。
二、以聯系的觀點分析生命現象
聯系是指事物內部矛盾的雙方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結、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的關系。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種多樣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任何事物、任何事物內部的各個要素間都處于相互聯系之中,和其他事物或要素不相聯系的事物或要素是不存在的。世界是萬事萬物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比如,動物是由許多器官構成的,但各個器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動物機體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出局部和整體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并相互影響。如果動物要完成某個動作,除了需要運動系統的參與外,還需要其他的系統,比如神經系統的支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其他系統的輔助。再比如,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離不開環境為他們提供的溫度、水分、陽光、土壤和生存空間等生存的基本條件,同時,生物的活動也會對環境產生很多影響。
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將整體與局部、形態結構與功能的變化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生命各種復雜多變的獨特規律。
三、用運動發展的觀點指導生物學教學
生物學作為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教學過程中始終離不開發展的觀點。生命具有一個極其復雜的發展過程,同任何事物一樣,生命也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即任何生命體都有其產生、發展、變化乃至滅亡的過程。同一生物體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生理變化,因此要用運動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在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頭腦中一定要有“動態”的概念,不斷更新教學手段及對生命現象的把握。比如,在學習“細胞的生命歷程”時,應將細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聯系起來,這四種生命現象經常是相繼連續發展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分析這四種生命現象之間的辯證關系,動態把握生命發展的過程。生命系統是開放系統,它們與外界環境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交流、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這就決定了生命系統時刻處于動態變化的過程中,這一復雜過程無一不體現了運動和發展的規律。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頭腦始終貫穿著這一規律,不僅有助于我們把問題闡述清楚,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要充分認識并且高度重視生命的發展歷程,將運動發展的觀點融入生物學教學中,對認識生命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是非常重要的。
綜上所述,可以充分認識到,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生物現象和哲學思維的聯系是很密切的,生物學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哲學思想的滲透,使學生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正確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將有助于學生對具體知識的掌握,使復雜問題簡單化、系統化、規律化,從而化難為易,在學習過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