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素貞
人教版教材內容量大,分九大塊,而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壓力大,那么如何靈活使用教材,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高效地掌握課標所要求的內容,這是每一個教師面臨的難題。在我看來,教師應該大膽取舍——“用教材去做,而非教教材”,教材本身是可變的,它只是教師用來教導學生的媒介。教學過程是“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教材,應用教材”。
一、靈活調整教材內容順序
在講解“What can we do about global warming”時,首先復習global warming,提出Q1: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global warming?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及教材內容,應該可以提出the rise of carbon dioxide等原因,進而導入Q2:What can we do to lower carbon dioxide in our daily life?接下來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羅列相關措施,討論并展示,教師補充解釋,緊接著Q3:Who put forward these measures? And why?下一步引導學生閱讀兩封信。這種做法在筆者的實際教學中得到了比較好的反響,學生興趣比較大,也積極參與課堂。
二、靈活刪除教材內容
在授課過程中,warming-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融入一節課中,內容量大,有時不能在一節課中涵蓋所有,應該對四部分內容有所取舍,比如,選修6 Unit 3,話題是關于cigarette smoking,學生很熟悉,并無必要對所有問題一一解答,只需要選取其中一個進行討論,如:Why do you think adolescents begin to smoke?高中生會對這一問題很感興趣,他們的回答也是非常有意思的:To appeal to girls;to be cool; to imitate parents and teachers,etc。這一問題既貼近生活,又能了解學生抽煙的原因,以便進行情感教育及道德教育。
三、拓展和補充教材內容
在教授Unit 5 The power of nature時,可預先播放相關火山及火山爆發的video, 這些補充材料的直觀性可以加深學生對自然災害的了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可以形象地補充有關volcano的詞匯。如:Magma,Lava,Ashcloud,Crate,erupt,如熔巖噴發時的景象猶如噴泉,用動詞fountain。同時,學生了解到Mount Kilauea爆發時的情況,有助于對閱讀部分相關的術語及背景知識的理解。
總之,教材是為教學服務的,應根據學生實情及課時安排,合理調整教材,樹立正確的教材觀,這對于高效教學至關重要。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