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鋼
摘 要: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小說這一文學體裁的數量明顯偏少,在內容和作者的選擇上又有諸多值得商榷之處。從小說的重要性著眼,結合以上三方面問題,試探討小說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應有地位及取舍標準。
關鍵詞:重要性;數量;風格流派;國別
從2005年秋季學期開始,作為第二批參加全國高中課程改革的省份,江蘇省高中課程改革在全省推開,全省845所高中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在這樣的背景下,蘇教版新教材也就應運而生。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課本的五本教材之中,按題材歸類,散文79篇(包含古代散文和現代散文),詩歌23篇(包括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小說8篇,戲劇2篇。江蘇高考自2008年改革以來,現代文閱讀一題6年間竟有5次考到小說,但如此高密度的考查和如此低密度的編排讓人不得不對蘇教版高中版語文教材的編排產生疑問。究竟是別出心裁還是失于疏漏?
本文試從文體地位、小說類型、作家國別三個方面對蘇教版小說類文本的選材做粗淺的探討。
一、關于小說在近現代文學中的地位
從文學的分類看,小說的表現手法最為豐富,表現手法也最為靈活,自文藝復興以來,小說成為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文體。
事實上,小說在中國的發展較之其他文學體裁而言,也經歷過類似爆發式增長的時期。20世紀初,小說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梁啟超提倡“小說革命”。在1901年的《新民說》和另一篇重要文章《小說與群治之關系》中,他明確地提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他把小說提高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高度。到了五四時代的作家更看重的是小說的社會啟蒙功能。新中國成立后的17年里,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淀派”,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以及新時期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新寫實文學、知青文學等等一系列文學流派無一不以小說創作為最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由此可見,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在現當代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的確,從體裁和傳播上說,沒有比小說更合適擔當社會啟蒙任務的了。小說不需要戲劇所需要的舞臺和道具,一本書即可。所以,相對于上文所述的小說的重要性而言,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小說類文本不足7%的比例,選材者的安排讓人難以琢磨,是什么理由讓教材的編寫者們在對文學題材的遴選上忽視了小說這一極為重要的文學形式呢?
二、關于現有教材中小說類篇目的風格特征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選入的《最后的常春藤葉》《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品質》《祝福》《邊城》《林黛玉進賈府》《巴黎圣母院》八篇小說中,前七篇都是現實主義代表作家的代表作或者是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只有《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的作品。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小說創作進入了一個大發展大繁榮的階段,各種文學流派不斷涌現。所以,讓高中階段的學生接觸了解現代主義風格的文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事實證明,現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早已不滿足于循規蹈矩的傳統現實主義風格的文學樣式,但在日常生活中又缺乏有效的推薦與指導,以至于很多學生為了求新求異轉而投向流行的魔幻類、穿越類小說的懷抱之中,甚至因為不懂而失去了鑒賞現代主義經典作品的興趣和能力。如果教材可以提供若干篇不同于以往的現實主義的現代主義作品,必定能讓學生拓寬視野,進而提升對現代主義風格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不至于在升入高等學校后被琳瑯滿目的概念沖昏頭腦。
三、關于現有教材中小說類文本的作者
在所入選的外國作家中,除了雨果和歐·亨利兩人由于年代等因素的影響之外,其他都是歷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高爾斯華綏、肖洛霍夫、海因里希.伯爾分別于1932年、1965年、197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是,須知,諾貝爾獎的宗旨是:“獎給一年以來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諾貝爾文學獎自創立以來,獲此獎項的人數不下百人,我們絕不能否認這些當選作家的優秀,但是,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時間非常寶貴,這就要求教材編寫者們好中選優,眼光是否應該更多地投向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身上。拿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來說,高中階段的學生讀不到巴爾扎克、狄更斯、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馬克·吐溫這些文學巨人的經典之作恐怕是一種遺憾,用經典之作來構建學生的閱讀背景是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不二法門。
在入選的八篇小說中,國內的作品僅占三篇。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的作家在2012年之前的百年間和諾貝爾文學獎無緣,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的作品成為世界的經典,拿新課程實施后江蘇省的高考來說,近年來被選中的三篇小說也都是國內作家的作品,教材編寫者們能否在提高小說所占比例的同時更多地考慮國內優秀作家的作品呢?這里特別要呼吁的是,入選高中課本的僅有的三篇中國作家作品中,公開發表時間離我們最近的是發表于1934年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離現在已經過去了整整80年,隨著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們更有理由把目光由國外轉向國內,由近代轉向當代。更多地向高中學生推薦當代小說名作,一則可以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二則可以讓即將更深程度接觸社會的他們了解時代和社會的特征,從而為踏入社會做好必要的熱身。
對于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小說部分的這些看法,還只是一孔之見,是在教學實際中的有感而發,把它寫下來,絕不是對蘇教版語文教材的全盤否定,而是希望這套教材能夠不斷完善,日臻成熟。
參考文獻:
[1]伊恩.P.瓦特.小說的興起[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04.
[2]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中華書局,1989.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