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花
作為一個長期戰斗在教學一線的教師,我習慣于每天布置家庭作業,甚至在周末布置大量的作業。但是,事與愿違,學生成績不但沒有質的飛躍,而且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情況越來越差,學習的興趣越來越弱……當我從學校推薦的教師必讀書目中看到《家庭作業的迷思》這本書時,不禁被這本書的題目吸引。莫非專家也對家庭作業有迷惑?緊接著,我發現在書的最下面寫著一行小字“如果家庭作業本身的存在是一個迷思,那么我們欠所有孩子一個以真相、以合理為基礎的家庭作業政策。”這更加激起了我閱讀的沖動。
于是,我一頭扎入了美國作家艾爾菲·科恩撰寫的這本《家庭作業的迷思》中,追隨著作者的思路,我從不同角度領略了家庭作業的種種亂象,深刻地體會到一些關于家庭作業的弊端,從而引出我對教學和教育的進一步思考。翻動著書頁,就像打開的一扇扇思想的窗子,心靈豁然開朗,精神受益匪淺。這本書就像引路人一樣,引領著我在家庭作業的迷思中追尋著教育的真諦,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一、通過研讀此書,我對家庭作業的功能和價值有了深入的思考,從而解決了自己多年教學對于家庭作業處置不當、摸不著頭緒的問題
以前,當我醉心于如何讓學生做好家庭作業的時候,從沒有想過:這些作業有用嗎?那些家庭作業對孩子有多大的影響,能夠給孩子帶來什么?書中說,大量的家庭作業“就像用一根拐杖,支撐那搖搖晃晃的教學質量……不過在我精通教材內容之后,家庭作業就不再是必要的。對我來說,沒有家庭作業是個挑戰,我強迫自己創造出質量優良的授課內容,當教學完畢之后,就不再需要進一步去鉆研了?!蔽液苄蕾p書中的這段話,盡管有時候,家庭作業也能在短時間內提高一些成績,但這僅僅是起到一個短期內的作用。如果我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落實知識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我們的家庭作業就可以少些,甚至做到無家庭作業。當然,這就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甚至我們自己得做好多的“家庭作業”了。
二、通過拜讀此書,我對家庭作業的功能學會了辯證地看待
一直以來,家庭作業都以“鞏固知識,訓練技巧”等堂而皇之的理由“執著”地存在。我們大部分人都認可這樣的觀點:多花時間學習總比玩好,總不會有壞處。家庭作業幾乎占滿了孩子的剩余時間,孩子較少有時間從事其他活動,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實踐能力都受到了影響。而現在若放棄家庭作業會造成教師、學校和父母心中的恐慌,害怕孩子將落后于其他繼續埋頭苦干的學生。沒有一點家庭作業,對當今的學生來說是不現實的,也是學校、家庭不能接受的。一些專家、教授認為,家庭作業沒起到應有的作用,是因為對家庭作業沒有認真地設計。該書也指出不是不要作業,而是要問怎樣的家庭作業才有效益。而問作業的效益時,問的不只是是否提高學業成績,還有更核心的,即孩子有沒有興趣,是否能加深學習,親子間的關系與互動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等。當作業值得去做的時候,大多數的孩子會面對挑戰,達到我們正面的期望。于是,我進一步思考,我們到底要怎樣布置作業?布置什么作業?
對于孩子的學習來說,家庭作業也必須是一個孩子自我選擇、自主建構的過程。被動的作業,成為外在的壓力,失去了學科的美麗,淡化了學習的興趣。當孩子覺得一項活動是單調沉悶的苦差事時,學習的質量就容易受損,只會讓孩子抗拒學校并且扼殺他們的智力和創造的好奇心。所以,讓學生覺得作業是自己事,讓學生成為決策者,加入了自己的選擇后,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間,從而體會到快樂,學生才會充滿動力地做作業。書中提到,這個決定就更有意義,也具有更長久的效用。比如,讓學生運用自己的形式將習題或課文講解復述給自己的小伙伴聽。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們的家庭作業也變得更為靈活,采用三類作業的形式(鞏固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實踐性作業)讓孩子的作業更為有趣,從各個方面提升自己。
三、閱讀該書之后,我對“家庭作業”的目的和實效也有了新的認識
我認為,我們應幫助孩子多發現,盡可能地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才能讓學生擁有主動性、需求感。對于一個自己選擇要去練習的人而言,練習最可能有用,而對一項活動所產生的興奮之情,最能激發潛力。而我們老師往往都給班上所有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這樣劃一的沒有建設性的作業做得越多,往往對提高學習成績的反作用越大。只有當作業真的重要而值得做時,才能夠給予作業。讓孩子得到量少而優質的家庭作業,才是有實際意義的。
總之,這是一本形式薄單而思想厚重的書,它從小處著眼,卻映照著教育的本質,它不僅是在講道理,更是在呈現一種思維的方式。它讓我對“家庭作業”有了更深的新的思考,也讓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看待家庭作業。將本書封面上盧梭的一句話:“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來提醒還在“迷思”的人。希望我們就像畫面上的小女生用心放飛鴿子一樣,用心布置家庭作業,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發展,放飛孩子未來的希望!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