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青
摘 要:要想打造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教師就要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有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給學生創造思考和討論的氛圍和空間,在關鍵環節上進行設問引導,啟發他們思考創新。站在課堂教學的角度,對怎樣擺脫說教,還原以生為本的課堂進行分析與展望。
關鍵詞:初中歷史;以生為本;民主;問題;創新
傳統的歷史教學常常被看做副科,認為只要照著教材宣讀,然后劃出重點讓學生識記就可以了,但是事實證明,這樣無法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知識學習停留在了表層。《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應該將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呢?這就是這篇文字需要分析的遵從學生認知規律,構建以生為本的課堂探索。
一、構建民主課堂,設置開放平臺
胡適道: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見,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具有廣泛的開放性。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好奇心比較強,也容易對一些問題產生質疑。如果我們沿襲傳統的理論說教,對學生的疑問動輒呵斥,不給學生設置開放的思考和提問平臺,也就無法解開他們心中的疑惑,這就與高效課堂南轅北轍了。
例如,在教學南北朝相關歷史時,我就給學生留出適當的時間,讓他們結合影視材料和網絡信息對北魏孝文帝遷都進行深入的討論,最后在大家匯總的幾個觀點上,我們加以啟發,讓大家認識到該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對歷史的影響。大家通過閱讀教材,了解到該時期鮮卑族、漢族以及其他各少數民族都為中華民族歷史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大家重點討論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項措施,從政治制度、文化生活到思想意識還有血緣的融合等各方面進行認真的分析和討論,認識到民族融合在歷史中的積極意義,遷移知識生成技能。
和諧、民主是生本課堂的根本基調,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敢于分析自己的見解,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共同商討。我們只有打造開放的歷史課,民主的課堂平臺,才能契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情感,進而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方法,為探索創新奠定基礎。
二、巧設問題啟發,關聯知識脈絡
問題是牽引我們攀登知識果樹的繩索,也是我們關聯知識脈絡的網格。歷史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關鍵知識環節和知識轉折點,然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巧設問題進行引導和啟發,創設的問題可以新穎多樣,要能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啟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和思考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備課階段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推演,全面掌握教學內容的知識觀點,只有這樣才能緊抓教學重難點,才能設置緊扣教學目標的話題討論。
譬如,通常在教學甲午戰爭時,無非是讓學生背誦《馬關條約》及甲午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然后以線性思維來分析其對中日兩國產生的深遠影響,這樣拘束在中國的立場和角度肯定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設置思考問題:“假如你是當年的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你會以哪國利益為重,并在此基礎上分別給予中日兩國怎樣的建議?為什么?”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考慮問題的方法和重點就不同。歷史學習就是訓練我們周全的問題分析和探索能力。因此,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能只以傳統的線性思維來指導學生認知,我們還要能跳開角度,引導學生以全新的角度和立場來思考和發問,這樣一定能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樣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和全新的觀點。這樣的角色型角度思考,促使學生去深入了解當時的世界歷史背景,吸引學生全面展開獨到性的討論和研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啟迪創新思維,實踐學以致用
創新運用是課堂教學的最高要求。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大家以開放的、建設性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基礎學習上開闊視野、發散思維、探索思考,在解放思想的同時,從新穎的角度來思考和探索問題,然后博采眾長,實現創新和提高。
如,我們在教學近代史時,可以放開學生思想束縛,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擺脫教材的解說來思考:“百日維新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嗎?”“洋務運動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開展的,以什么為目的的運動,對我們現在的現代化改革和建設有何啟示?”“假如沒有慈禧干涉,中國能和日本一樣走上君主立憲制嗎?”這樣的論題就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學生需自己搜集材料,再分析歸納,這樣必然從新穎的角度得出創造性的答案。
上文是筆者集合一線教學實際對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實踐生本課堂進行的討論分析。概括地講,歷史教學是開放性知識教學,我們不能拘泥于死板的說教與背誦,而是要遵從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對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整合,設定符合其認知和發展方式的教學方法,唯有如此,方能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方能調動學生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求知欲,最終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吳壽永.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J].新課程:中學,2012(10).
[2]閆家友.怎樣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07(49).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