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用高中物理新課改的理念從通過預習提供問題情景、提供能否定學生已有經驗的問題情境、學生實驗提供問題情境、展示課件提供問題情境、老師演示實驗提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反問逆問曲問提供問題情境、對解題提問提供問題情境等七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關鍵詞:高中物理;新課改;提問能力;物理素養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在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標準中,要求學生:“能發現與物理學有關的問題”“從物理學的角度較明確地表述這些問題”“認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義”“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提問能力就是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經驗,通過觀察、思考,發現新的事物與已有的知識規律間的矛盾、不同,并把物理過程內化成問題,并合理組織、用清晰明確的語言將其表述出來,形成一個可進行探究的科學問題的能力。學會“提出問題”對培養創新能力的意義和作用,或者說是它的教育價值,正愈來愈引起廣大師生和專家的重視。首先,“提出問題”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其次,“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觀察力、好奇心,激發求知欲、探索興趣的重要途徑。其三,“提出問題”也是探索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四,從教學的角度講,只有讓學生“提出問題”,才能夠讓教師了解學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要哪些幫助,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的雙邊活動,才能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五,重視“提出問題”這一要素,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的情感、態度和探究精神。而新課改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重構學生觀,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教育若只停留在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能是一種“工具教育”“仆從教育”,只有加上“提出問題能力”,才是“主人教育”,有利于培養“帥才”。正如國家督學王文湛先生所說:“不要把學生當成容納知識的容器,而要看成等待點燃的火把。老師的責任就是把火把點燃,讓它熊熊燃燒。”新課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注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英國科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物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驗高度結合的精確科學,物理學中有一套最全面有效的科學方法,所以物理教學在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培養學生提問能力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物理教學中,應該把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作為實施新課程標準的目標。一個好的物理老師,一堂好的物理課,不應是講得學生沒有問題,而是啟發他們不斷提出深刻的問題。本人對如何在高中物理新授課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從而提高物理素養進行了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問”問題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養成想問題、問問題、挖問題和延伸問題的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一、通過預習提供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先讓學生預習自學教材,針對教材內容由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并加以分析、解決,逐步形成一種“自學—討論—引導”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的自主意識,活化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學習物理必修2《機械功》時,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學這部分內容,在自學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就課本上的內容提出一些問題,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1)什么叫功?(2)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3)功的計算公式怎樣?公式中的各個量怎么理解?(4)功是狀態量還是過程量?(5)功是標量還是矢量?(6)功的正負的意義是什么?(7)怎樣計算幾個力的總功?(8)功的計算有哪些方法?這些問題的提出,一方面說明學生在預習教材時已經發揮了自己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回答、討論、交流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另一方面訓練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適時引導總結,這樣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內容。
二、通過提供能否定學生已有經驗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需要一定的問題情境,而教師的“導”就是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將學生導入問題探索者的“角色”,喚起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卷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以達到掌握知識、訓練思維的目的。如,在物理選修3-5中《動量、動量定理》教學時,可先講述1924年法國一次汽車競賽時發生過的不愉快的事情:“當時沿途農民看到汽車從身旁飛馳而過非常激動,紛紛加油喝彩,有的還向汽車輕輕投去了西瓜、蘋果。可結果是西瓜像一顆顆炮彈竟把堅硬的車身砸凹、砸壞;蘋果落到乘客和駕駛員身上,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大家都發出了“咦”的驚奇聲。這樣的情境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完全不同,大家急于想找到產生這種力的原因和規律,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望。于是許多學生提出:(1)向飛馳而過的汽車輕輕投去西瓜、蘋果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力?(2)向靜止的人和汽車輕輕投去了西瓜、蘋果,為什么沒有這么大的力?(3)這種力的大小可以計算嗎?(4)這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5)如果這個力的大小跟飛馳而過的汽車的速度有關,那么法國飛行員為什么能順手抓住一顆射向他的德國子彈?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讓學生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看待事物,去尋找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產生合理、新穎、獨特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
三、通過學生實驗提供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實驗真實、生動的特點,抓住學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學生面前展示一幅嶄新的畫面,創設心理“不和諧”的情境,促使他們主動進入思維狀態,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求異性、創造性。例如,在學習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一節時,教師可以在每個學生的桌上放一個質量較大的鉤碼和兩根細線,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用細線把一個質量較大的鉤碼提起來,問學生用一根線易斷還是兩根線易斷?學生肯定地回答是一根線易斷。但學生實驗的結果卻完全相反。用一根細線可將鉤碼穩穩地提起,而用兩根同樣的細線(故意使兩線間有一較大夾角)提鉤碼時,細線斷了!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學生的大腦里立刻產生了撞擊,學生的思維被迅速激活起來,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時學生會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1)為什么兩根線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線呢?(2)為什么兩根線間夾角越大線越容易斷?(3)兩根線間夾角多大時線剛好斷?學生們就會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力的分解”一節。這樣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通過展示課件提供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如,在學習物理必修1《彈力》一節時,學生感覺到彈力看不見、摸不著,特別是微小形變,初學時覺得很枯燥、抽象。針對這種情況,我利用電腦展現了觀察桌面的微小形變的課件,并讓學生根據現象提出問題。課堂立即熱鬧了起來,很多同學都想表達自己的想法,頭腦里也產生了很多的問題,諸如:(1)為什么此裝置能放大微小形變?(2)它是怎樣放大微小形變的?(3)此形變的大小跟什么有關?(4)發生形變時伴隨有力嗎?(5)產生的力叫什么?(6)產生此力的原因是什么?(7).此力的方向怎樣?(8)此力的大小跟什么有關?等等。在物理教學中,我們經常性地進行此類問題的探究,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更能有效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深刻地掌握所學物理知識。
五、通過演示實驗提供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物理實驗因受儀器、環境、操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其結果一般不會完全一致,因而在實驗中去尋找問題、提出問題,以增強學生的實驗意識、動手能力,教師應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多想、多做。如,在學習物理選修2-1《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時,在學生已掌握部分電路歐姆定律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出示兩個不同的電源,并實際測出電動勢分別為3V(內阻很小),12V(內阻很大)。再出示一個額定電壓為3伏的小燈泡。教師設問:如果將這個燈泡分別與上述兩個電源連接形成閉合回路,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回答:小燈泡接在3V的電源上時正常發光,接在12V電源上時會燒毀。接著演示:將小燈泡分別接在兩個電源上。結果是:小燈泡與12V電源相接時不但沒有被燒毀,亮度反而比接在3V電源上時暗一些。面對猜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學生會議論紛紛,有的學生就會發問:(1)小燈泡的電阻一定,額定電壓為3V,接在3V電源上應正常發光,而接在12 V電源上時會燒毀,因為實際電壓等于額定電壓時,實際功率等于額定功率,實際電壓大于額定電壓時,實際功率大于額定功率。但實驗現象相反,這是為什么?(2)如果將這個燈泡分別與3V(內阻很小)和12V(內阻很小)兩個電源連接形成閉合回路,會出現什么情況?(3)如果將這個燈泡分別與3V(內阻很大)和12V(內阻很大)兩個電源連接形成閉合回路,會出現什么情況?(4)小電燈接在12V的電源上,亮度反而暗一些,說明電流反而小一些,為什么高電壓的電源和低電壓的電源接在同一電阻上,電流反而會小呢?使學生產生有效的認知沖突與碰撞,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主動提出疑問,進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科學探究和創新的能力。
六、通過引導學生反問、逆問、曲問提供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學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應用公式時容易出現偏差,有時從正面講解難以奏效,采用反詰提問的方法可以使學生恍然大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電阻率ρ是一個反應材料導電性能的物理量,所以對于同一物質ρ的數值一定。有的學生認為電阻率跟材料的長度和橫截面積有關,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可以引導學生用這樣的方法反問:(1)將一根銅線剪成長度相等的兩半,對于其中的半根長度是多少?橫截面積是多少?電阻率又是多少?(2)將這兩半根銅線并聯在一起,其長度是多少?橫截面積是多少?電阻率又是多少?用反問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解決了問題。如果正向思維顯得繁瑣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就得充分利用其中的可逆性創造性地設置新情境,常會茅塞頓開。如(1)物體以10米每秒的初速度,5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沿光滑斜面上滑至最高點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引導學生逆問:從逆向角度看此運動是什么?(2)在光學中,已知物的位置,能確定像的位置,引導學生逆問:在光學中,已知像的位置,能確定物的位置嗎。曲問是一種迂回設問的方法,問在此而意在彼,針對學生疏漏、模糊處,抓住關鍵詞為突破口進行曲問,會使學生幡然醒悟,從而對正確的結論印象更深。引導學生曲問,如,(1)如何使已退磁的小磁針重新磁化?(2)如何使小磁針的南極變為北極。變更提問角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全面認識物體的特性,另一方面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七、通過對解題提問提供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解題是學習物理的一個方面,在解題時能就題目本身進行思考、提問,效果一定很好。喬治·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指出:“對你自己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當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問題時,也就變成你的問題,根據波利亞的“怎樣解題”表,可以歸納出下列提問:(1)已知一些什么條件?(2)某些關鍵的語句意味著什么?(3)還缺少哪些關系?(4)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解決這些問題。(5)以前曾見過它嗎?(6)能否用一個相同或相似的模型去替代它?(7)是否有一些特殊情況可幫助分析?(8)你能解問題的一部分嗎?(9)你用了全部條件嗎?(10)能檢驗結果嗎?(11)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結果?(12)能否適當改換一下條件?我經常用此方法引導學生解題。比如:額定功率為80千瓦的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其最大速度可達20米每秒,汽車的質量為2噸。如果汽車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運動,設運動中阻力不變,加速度為2米每二次方秒,求:汽車所受阻力。學生在解此題時用此方法逐項給自己提問并回答如下:(1)已知額定
功率、最大速度、加速度;(2)關鍵句是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運動意味著實際功率在逐漸變化;(3)還缺少牽引力等于阻力時,速度最大這個關系;(4)可以從牽引力等于阻力時,速度最大,P=FV=fv這個關系來求阻力;(5)以前曾見過;(6)能用以恒定加速度啟動這個模型去替代它;(7)沒有一些特殊情況可幫助分析;(8)能解問題的全部;(9)還有一個條件沒用上;(10)能檢驗結果;(11)能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結果;(12)能適當改換一下條件。如果一個學生在解題時能習慣于不斷地這樣問自己,那么這個學生的解題能力、提問能力肯定會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總之,通過以上方法既能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科學探究和創新能力、逆向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解題能力、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參考文獻:
喬治·波利亞.怎樣解題.科學出版社,1971-11.
作者簡介:黃劍,女,1966年生,現為貴州省貴陽市觀山湖教育局教培中心物理教研員,中學物理高級教師。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