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佳麗
如何合理分配、有效利用課堂時間是一個需要所有教師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本文從初中信息技術出發,探討課堂教學的時間問題。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多為操作學習,主要學習信息技術工具(如Photoshop、Flash等)的操作與應用。一般的,我們可以將這類課堂教學分為四段,即:導入、新授、練習和總結。作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和經驗,討論這四個環節的時間分配和利用。
一、導入
導入環節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前奏。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見準確、巧妙的導入對于一堂課的意義之大。導入的時間不宜過長,以避免“反客為主”,產生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行為。一般的,導入的時間控制在3~5分鐘,教師要把握、利用好這短短的幾分鐘,緊扣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設計新穎、生動、有啟發性的導言,靈活采用提問、熱點、任務、詩句、故事、游戲、復習、對比、作品等多種手段和方式設置情境、揭示課題,吸引注意、激發興趣,活躍氣氛、啟迪思維,承前啟后、溫故知新,用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入最佳境界,為高效課堂做好鋪墊。
二、新授
新授所占的時間大約是上課后的第4~18分鐘。據心理學家研究,這一時段是學生在課堂上的最佳思維時段,我們把它稱為課堂的第一個“黃金期”。顯然,黃金期是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期,所以說,新授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教師就必須在新授環節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科學把握教學節奏,邊講解,邊演示,邊提示,邊啟發,流暢傳遞本課新知,巧妙突破重點、難點,使教學始終朝著預定的方向和目標前進,讓學生一直處于積極的專注狀態,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這一環節,那么課堂教學效率就很難提高。
三、練習
根據新課程理念,教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提倡精講多練,信息技術課上,教師要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用于課堂練習。我認為,要留出一半的時間練習,所以,練習被安排在課堂的第18~36分鐘。在這一大段時間里,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不僅能依賴記憶模仿操作,完成簡單任務,掌握基本技能,而且能獨立思考,主動探究,自主創作,合作交流,完成新的作品,提高創新能力。只有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在練習中不斷地得到發展,學生才能把握學習的主動權,發揮主體作用,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總結
總結環節是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尾聲。小結是一堂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在較短時間內對所授內容做一個簡短的系統性、概括性、延伸性總結。總結要短小精悍,它所占的時間是課堂最后的4分鐘,這段時間是課堂的第二個“黃金期”。教師要充分利用第二個黃金期,精心、精確提煉課堂總結,幫助學生梳理課堂教學,形成知識體系,加深理解記憶,架設知識橋梁,做好延伸鋪墊,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總結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有了總結,我們的教學過程才算完整無缺,我們的課才能達到“課堂盡、思未了”的境界。
大體而言,操作類、實踐性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時間分配如上,當然,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等,實際為各個環節分配的時間略有不同。另外,教師還要考慮導入、新授、練習和總結四個環節的銜接,提高過渡時間的利用率,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