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環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經濟的進一步提升,英語在中國的運用也越來越普及。不僅小學開設課程,連幼兒園也進行一些簡單教學。再等學生到高中可想而知,學生的單詞量、教材的深度和廣度及考試的難度等方面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高考也正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在題型上有很大調整。其中單項選擇題的句子長度由較長變成較短,信息量明顯減少,加大了理解的難度。閱讀理解的長度明顯變長,文中長句的數量也隨之增加,尤其是D篇六個選擇題的狀況。任務型閱讀也是更加撲朔迷離,很難再像以前輕松從文中找出現成單詞或進行詞性轉換,增加了同義句轉換和歸納總結類別的數量。書面表達則是在文章的概括能力及思維的擴展上大做文章。總體看來難度是穩中求變,不會再有下降的可能。
然而學生的表現又如何呢?近幾年來有相當數量的高中生對英語有畏難甚至厭惡的情緒。而基礎相對優秀的學生,也會因考場發揮失常而名落孫山。針對這兩種情況,無論是學生本人還是老師都很頭疼。
如何應對這些情況呢?光著急沒有用,只有采取科學的心理分析及輔導。
在高一年級階段,學生剛從初中進入高中時,針對教材和試題類型的變化,部分學生對之不適應,如果不加以心理輔導,學生易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導致應付式的學習甚至棄之不學。作為一名高中英語教師,在此時應該采取引導型的心理教學模式,而不該采取“填鴨式”的強制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分析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因材施教。針對教材變化,難易度變化而產生厭學情緒的學生,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搭建“梯子”,讓學生有個心理憑借,逐層適應。針對本來初中底子就薄,對英語原本就不感興趣的學生,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增加趣味性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比如,在課前播放學生愛聽的英語歌曲;在課堂上使用圖片、音像、趣味問答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課后適當時間播放英語電影,讓枯燥學習模式變得生動起來,學生在心理上就會逐步從厭惡到感興趣再到喜歡甚至
熱愛。
在高二年級階段,學生則進入兩極分化的階段。如果進行及時的心理分析和指導,教師完全可以將走得“越來越遠”的學生“拉回來”。從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可以看出,失去信心是放棄英語學習的根源所在。上文提到的高一年級階段,若教師沒有從興趣導入,而是一味地灌輸、枯燥地訓練,總會有一部分學生落伍。他們不是不想學,而是不會學或學不會。一到高二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加深更是雪上加霜。針對這種心理狀況,首先應該讓學生知道教者沒有放棄他們。在上課時,應該選擇適當的題目提問他們以鼓勵信心。考試后要分析他們的得失,幫助他們更正,彌補他們的缺陷,從而健全他們的知識體系。并在他們有起色的時候適時地表揚或給他們一定的展示機會。
在高三年級階段,學生則面臨學習壓力、心理壓力的雙重壓迫。家庭、學校、社會的壓力也會隨之而來。此時若在以上兩個階段均未獲得心理分析及指導的學生很有可能進入心理崩潰期。他們極易放棄英語學習,不聽課,不背單詞,不做作業,考試也是瞎做。要打動他們“頑固”的心,只有下“猛藥”。首先應該適當地進行人文關懷。首先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態,比如是從什么時候、因為什么原因放棄英語學習的。其次從英語學習的要求及規律上提醒他們,時間還來得及。經過高三的系統性一輪復習,二輪復習乃至三輪復習,只要他們投入,就一定能趕上“末班車”的。再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時提醒和督促,并適時進行鼓勵。
綜上所述,針對高中英語問題學生的心理問題,我們教師要多分析研究,并采取及時和相應的補救措施,那么這些問題就真的不再是問題了。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