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言利
前不久,有幸參加市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優質課評比暨觀摩活動。在活動現場,十多位老師精彩課堂的展示,從多角度詮釋了新課程基本理念,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師的智慧與課堂教學精彩紛呈的內在聯系。俗語云: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教師平時備課總會說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調查、觀察,去深挖細研學生的性格,可是每個學生心里在想些什么,我們做老師的能清楚嗎?文藝理論有句經典:“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所出現的問題更是千奇百怪,我們如果想要掌控好每一節課,就應嚴格要求自己,成為一名博才多藝的智慧型教師。我們的目標是:每一節課都需要我們去創造,每一個課堂都能成為我們彰顯智慧的舞臺。
一、對文本主題的挖掘,能體現教師的思想智慧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語文教師都是抱著參考書上課。教師就是傳聲筒,書上怎么說,教師就怎樣教。不管是哪個教師上課,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對照教參上課,毫無新意。自新課程實施以來,教師的教育觀念已逐漸有所改變,在對文章的理解上不再局限于教參,允許思維拓展,發表獨到的見解。比如,我們在講述《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除了原有的反映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之外,還讓學生批判了于勒青年時的揮霍,好吃懶做,理解菲利普一家作為普通小市民生活的艱難以及他們之間的因果循環;在教學《窗》一文時,不僅要表現近窗病人的善良、熱心,還要將遠窗病人的冷漠自私拓展到思考人性的局限,讓學生明白人不能只分作好人和壞人。每一篇文章我們只要用心去讀都會有屬于自己獨到的見解、理解。
二、課堂教學語言自然流暢,能展現教師的語言智慧
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使教師備課變得容易起來,通過網絡資源共享我們能夠找到最好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因施教者個人智慧的千差萬別,盡管我們照著一個“葫蘆”去畫“瓢”,但最終卻各不相同。教師的語言智慧對課堂教學尤為重要。一個恰當的引導可使課堂教學渾然一體,如行云流水,學生也樂在其中,欣然隨行,課堂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三、課堂教學中對學生中肯點評,能顯示教師的情感智慧
現代課堂基本在師生合作探究中度過,學生在課堂中也各有表現。教師的恰當點評也就成了不可或缺的一環,常聽到這樣的話語:“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嗯,很好,再接再厲!”還有“你預習得很好!”“你真會學習!”……大家可能也發現了,這些都是贊美之辭。在公開課上學生犯錯的概率比較低,而日常教學中批評的可能會更多。好話說多少他都愛聽,批評他也樂于接受才行。有一節課,老師上的是《紫藤蘿瀑布》,文章很美,上課的意境在聲光渲染下也很美,可是學生反應很沉悶,老師就說了:“大家是不是被嚇著了?還是沒預習好?表現怎么不如平時積極呢?”我想此時此刻,學生需要的絕對不是批評,老師要做的也不是指責學生,而應尋找符合課堂教學的輕松話題來調節課堂氣氛。恰當的點評,可拉近師生距離;不當的點評,可能會影響學生的情緒,對學生心理有傷害。親切、大度、中肯的點評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種情感上的交流,是課堂教學這盤菜中的鹽和味精。
四、課堂教學“度”的把握,能彰顯教師的調控智慧
對個體而言,智慧是人生的一種品質狀態和境界;對教育而言,則體現為教育的一種品質和境界。在課堂教學中這一問題尤為突出,課堂教學難以掌控,成為部分教師一塊心病。在過去教學中,教師是獨白者、管理者、課程實施者、教案執行者,而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成為對話者、引導者、課程開發者和教育智慧的創造者。因此,我們要發展自我,成為有思想、有能力、有胸懷、有個性的人。
有一青年教師在講解《海燕》一課時,當時參加觀摩的老師都覺得課上的不錯:教師范讀聲情并茂堪比“省級播音員”,指導朗讀恰當到位,引導討論得法……最后專家點評說有一大敗筆:教師表現太強勢,學生沒有發揮的空間。另一位青年教師上賈平凹先生的《月跡》,在短短一節課上品讀了整篇課文,還補充閱讀了賈先生的《小桃樹》《山石明月和其中的我》《天上的星星》,中間還另加一段自寫的景物描寫片段對比,整堂課安排得滿滿當當,井井有條。專家點評:課堂密度過大,學生沒有回味時間,教學效果差。還有一位青年女教師在講解課文《散步》時,為了讓學生覺得親切,滿臉笑容卻顯得僵硬、不自然。
本次活動中,最讓我佩服的是一位上《曹劌論戰》的女教師,她最大的優點就是從容自然,把握有“度”。在課文開頭用軍事謎語創設情境導入,疏通文義后又讓學生自由發揮分角色演繹課本內容,這兩個環節稍顯雕琢外,其他的都顯得從容自如,沒有聲情并茂的朗讀,沒有豐富的旁征博引,也沒有刻意保持的微笑。她的從容自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她自信而不張揚,能夠很好地掌控課堂,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每一個環節都是那么的自然、親切。最終,得到全場教師的贊揚,獲得大賽活動最高的榮譽。
古語說:“智者不惑,寧靜致遠。”只有智慧型的教師才能打造充滿智慧的課堂。讓我們不斷地發展自我,共同努力,用充滿智慧的頭腦,去成就我們精彩的課堂,去點燃學生求知的欲望,成就他們輝煌的人生吧!
參考文獻:
許祥云.家庭高等教育投資行為實證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
?誗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