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會
一、如何把握教學重點
一直以來,我們在處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教學過程時,往往都認為聲現象較簡單,在聲音的產生環節一般是簡略探究一下,然后學習聲音的傳播,關于聲音傳播速度涉及計算,可能結合不同介質(如鋼管與空氣)進行一些課堂演練,也有結合回聲進行計算的。我們知道本節的重點是“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那么,課前預設的時間分配應該側重于哪些呢?
在北師大版教師用書中,有如下幾點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發聲體與不發聲體的差異,能總結發聲體的共同特征,培養對比觀察力,能概括出聲音是由發聲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2.了解自然界及生活中振動發聲的實例,能簡單解釋自然界及生活中的一些發聲現象。
3.通過“真空罩中的手機”實驗及氣體、液體、固體傳聲的實驗或例子,觀察、討論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4.知道不同的介質傳播聲音的速度不同。了解常溫情況下一些介質中的聲速,并能用機械運動的知識進行簡單的計算。
5.知道聲音遇到障礙物會被反射回來。
6.初步了解人耳構造及產生聽覺的過程。
7.通過列舉聲音產生的實例,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激發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未知欲望,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8.通過聽覺感知,初步領略聲現象,感受音樂的美妙,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在生活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意識。
9.通過了解我國古代在聲學上的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從教學目標上看有九點之多,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涉及的,而學習時間側重安排在哪些部分,就必須是教師要事先分析清楚的。個人認為,認真閱讀“課程標準”,并與教師用書中的教學目標進行對比,再結合本地區的教學實際,可以正確地確定各教學片段的學習重點,通過合理的設計,認真處理好教學內容強與略的關系。
二、如何實現多維目標
當在教學中問到:能將發聲的設備放入水中嗎?立刻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再質問學生怎么操作才能反映出是否是水在傳播聲音呢?學生便會七嘴八舌地設計出操作方案來,進而由學生去實驗觀察。這樣由疑生趣,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教師除了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方法與態度,養成好的習慣,并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智得到健康的成長。所以,教師要根據與聲音相關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積極挖掘有用的素材,認真把多維目標落實到平常的學習活動之中。
?誗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