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摘 要:歷史教學中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應注重緊扣c教材、注意過程、教師示范及歷史教學中需要學生掌握和應用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指導;學習;方法
一、優化課堂教學目標,認真備好每一節課
教師在上課之前要精心準備,認真閱讀教學內容的課程教學要求,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充分體現了三維目標之間既要相互考慮,又要突出重點,有機整合。具體到教學內容,分清重點與難點,劃分學生自學部分和需要講解的部分,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部分。
二、教師示范,展示學法
當學生的學習遇到困難受阻時,教師應做示范,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破解難題的做法,讓學生去掌握。老師要將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引入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營造學習歷史的氛圍,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根據過去的慣例,歷史課對于學生的印象,就是一門相對枯燥的課程,并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師極為缺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現在學生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信息社會中,學生的生活方式很豐富,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方面的,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書本。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地引導學生。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
現代教學技術設備主要是指收錄機、投影儀、電影、電視、電腦等電教器材。因為圖片和動畫形象生動,能夠突出事物的特性,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聽器官,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還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其發揮右腦的功能,為教學的統一和認知提供必要的條件。
五、加強相關知識的滲透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教學要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進一步提高歷史素養與歷史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進一步發揮歷史學科綜合的特點,加強滲透其他領域的知識,來豐富歷史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主體需要,當前已成為初中歷史教師的共識。學生學習的核心是教學設計,要考慮教學目標、認知邏輯、實現方法是否符合學生的情況。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條件,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是代替學生。
七、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新課程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動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在傳統的教學中,過分強調的是如何教,在新課程背景下更多的是關于學生如何學習。要想符合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在實現新課程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尤其要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自己的主體意識、主動性、創造性及合作精神不斷發展。
八、注重過程,概括學法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不滿足于僅僅讓學生掌握現成的知識,能回答正確的結論,而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歷史學習是一個感知歷史知識到積淀歷史知識,從歷史知識的積累再到了解歷史的進程。指導學生參與合理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學習指導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認識水平。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的不同情況,并以此為基礎,靈活調節或變換教學方法,使學生最大限度地達到學習目標。
?誗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