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映
散文詩研究
拷問失落棱角的溫柔刀—宓月散文詩《魯迅銅像》研讀
黃艷映

作為女性散文詩作家杰出代表的宓月,曾出版散文詩集《夜雨瀟瀟》《人在他鄉》《明天的背后》、長篇小說《一江春水》、詩集《早春二月》。這位出生江南水鄉的才女與魯迅是同鄉,向來以溫婉、恬靜、柔媚的抒情小品見長。但收錄在《明天的背后》的懷古散文詩《魯迅銅像(外一章)》卻鮮有地向我們展示出硬朗的思辨、沉郁的審視和凝重的人文關懷,使我們看到了這位女性散文詩作家身上強大的理性力量。
縱觀全篇散文詩,拷問與反思分別是作品的外顯和蘊藉。宓月借助在魯迅銅像面前的所見所想,以女性特有的溫柔細膩,帶領讀者一路拷問自己,拷問這個時代,拷問這個民族已經腐化的靈魂,一路反思自己的過去,反思現代人的人生歷程,反思這個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如果說,魯迅以筆為劍,直刺黑暗的心臟。那么宓月的這篇《魯迅銅像》便是散發著寒光的溫柔一刀,正所謂鈍刀慢剮,將這些麻木的現代橡皮人逐漸肢解。
拷問與反思一直貫穿于整篇散文詩中。開篇就出現極具震撼力的設問:“不再需要投槍和匕首了,在這個并不平靜的和平年代?/頭發像刷子一樣豎起來,僅僅是為了時尚?”兩個設問感情色彩濃烈,對比鮮明。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和平年代里有著許多不平靜,但每個人卻慣于安逸與享受,選擇忽略這些不平靜,甚至是對罪惡與黑暗視而不見。過去直刺黑暗心臟的武器都統統被丟棄。而“像刷子一樣豎起來的頭發”是魯迅冷峻形象的一大特色,現在卻僅僅把它當做為了時尚,這樣帶有幾分不敢相信和近似諷刺的質問,給人以巨大的反差,如一面穿透內心的照妖鏡,讓你我他都自動對號入座。同時奠定了全文沉重悲痛的情感基調。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自我反思:“人們把你塑成雕像,以此證明,你依然和我們在一起。/只是,你的目光總是投向遠處,那個我們看不見的世界。/慕名而來的人們,爭搶著與你合影,仿佛自己真的與偉人站在了一起。/憂憤、彷徨和吶喊,隨著一個時代的足音遠去了。”人們紀念這位偉人,把他塑成了雕像,爭相與他合影,以為這便是與他同行,殊不知自己已經與偉人的精神境地相去甚遠。我相信,那個我們看不見的世界,除了有遠去的憂憤、彷徨、吶喊,一定也存在著詩人對正身處的這個時代的憂患感與責任感。
“嚼著口香糖的年輕人,用手機從不同的角度自拍著,他在告訴遠方的朋友,他正在你身邊。一個西裝革履的男人走來,表情肅穆地在你旁邊站了兩秒,就挽著一個女子消失在了人群中……”這么一段富有畫面感的描寫應該是全首散文詩中最具有思辨色彩和藝術特色的工筆描寫,頗有魯迅洞悉人性之風。嚼著口香糖自拍的年輕人并非不懂得對偉人心懷敬意,而將偉人形象散播到遠方去;西裝革履的男子也未必就是在肅立致敬,也只是為在伊人面前舉止瀟灑。這種鮮明的對比是詩人對人情世事的冷靜審視,運用了辨證法思維揭開了現代人慣于偽裝的面紗。
隨后,詩人筆鋒一轉,用小侄女與魯迅的淵源為過渡,筆觸立即引到“我”的身上。共同的故鄉,熟悉的人和景,相似的童年記憶都讓詩人倍感親切。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路、玩蟋蟀、聽故事,這都是“我”與偉人實實在在的交集,而“我”也曾經想把自己提升到“民族魂”的高度。散文詩的第一部分到這里結束。而引領全詩的第二個拷問出現:“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對這個世界,我再也沒有了任何的驚奇?”作者從這里開始帶領讀者開辟一個嶄新的視野,以上文呈現的現實為依托,又不拘于現實的束縛,一步一步走進反思的國度。“支離破碎的現實,只是心上閃過的剎那光影。/世界永遠不完美,成為我們不愿揭露丑陋的美妙借口。/沒有鋒芒的思想,灰霾一樣在我們頭頂飄蕩。/我們步履匆匆,日復一日地追逐忙碌,卻不知為了什么。”從“我”到“我們”,從個體到集體,尖銳地指出現代人麻木冷漠,對真善美缺乏追求,同時也不愿揭露假惡丑的共同時代特性。這與當初那個“吃人”的舊社會有何區別?詩人是在反思中提醒我們如今仍需要魯迅般“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豪情哲思,提醒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
“有時候,我的心口會莫名奇妙地在半夜里疼痛不止。沒有陽光的時刻,黑暗就會在心上堆積。選擇一條灰色地帶讓自己坦然茍活,哪怕成為橡皮人,又有什么關系呢?/許多時候,我總是羞于說:‘紹興,我的故鄉……’我已習慣了喧囂,習慣了綿軟的吟唱,習慣了自己的聲音消失在紛繁嘈雜之中……”詩人這把溫柔刀不單單向著時代,向著現代社會的“橡皮人”,更向著自己灰霾堆積的心臟,細細的削磨。這種近乎自虐的自我剖析,大大地增強了自我反思的表現力。雖然作者說即使坦然茍活在灰色地帶上,成為無知無覺的橡皮人也沒什么關系。有人覺得這里會表現出一點點的無奈與頹廢。如果我們是這樣理解的話,就從根本地與整篇散文詩要表達的情感相悖了。因為在“哪怕成為橡皮人”之前,作者別出心裁地插入一個情感的前提:“有時候,我的心口莫名其妙地疼痛不止。”如果真如作者說成為了“橡皮人”,心口又怎么會疼痛不止呢?實際上,作者是在以“我手寫他心”,每一個麻木冷漠、自欺欺人的現代人都可以成為那個“哪怕成為橡皮人都沒關系”的“我”。作者以俯瞰的姿態,讓讀者自動代入那個茍活的“我”,極富有感染力,也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是全篇散文詩沉重的情感的進一步加深和強調。連說的三個“習慣了”更是突顯了對現代社會這些不良現象淡淡的失落感。
最后一節的抒情是整篇散文詩情感的高潮,對魯迅的隔空喊話具有濃重的警醒意味:“為了讓自己的脊椎挺直,你不拒絕苦難和多舛的命運。即使只有一條逼仄的路可走,你也要走出一個有棱有角的人生。/我們在妥協中變得珠圓玉潤,讓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偶爾也會聲嘶力竭,謾罵一堆堆垃圾讓我們嗅不到生活的馨香。/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只是濺起的一粒塵埃。在自大與謙卑之間,我們往往站錯了位置。”魯迅選擇一條逼仄的路,活出一個有棱有角的人生,我們卻習慣了妥協,對真理和正義缺乏追求,甚至用雙手蒙蔽自己的眼睛,欺騙自己一切都很美。沒有了該有的棱角,也沒有感知人生的覺悟,對歷史對社會更是起不到推動的作用,這便是作者最為失望最為痛心的事。散文詩的最后采用虛實相生的手法,凝造了一個悲涼又沉郁的氛圍:“唯有大陸新村9號傳出的一聲聲咳嗽,還在震顫著午夜的空氣。仿佛正在喚醒那些沉睡的靈魂,起來做些什么,做些什么……”這富有詩意的句子,讓我們仿佛看到魯迅抽著煙仍在他的居所細細看著這個世界,偶爾會發出一聲聲低沉的咳嗽聲,他正在用沉重的生命喚醒國民沉睡的靈魂,喚醒已經失落的棱角。也許不僅是魯迅,還有作者,作者也在盡自己的力量喚醒這些沉睡的靈魂。
《魯迅銅像》是一篇富有現代意識的懷古散文詩,它的出彩之處在于:一是視野開闊,從現實寫到歷史再回歸現實,從身邊的人寫到自己再寫到整個社會的人,內容與思想充實,意境廣闊;二是抒情主體的變換自然含蓄,富有深意。抒情的筆調往往隨著抒情的主體“我”、“魯迅”、“我們”的轉換而靈活變動,或沉郁或靈動或冷峻,使得抒情主體立體化,增強散文詩感情的層次感;三是思辨色彩濃厚,彰顯理性的光輝。全篇散文詩雖然透露出作者的悲憤感,但在失落中卻處處閃動著希望的靈光——有把魯迅銅像介紹到遠方朋友處的年輕人,有像“我”一樣懂得反思現實的人,還有一直在喚醒沉睡靈魂的人。歷史給予我們的還沒有完全磨滅。四是以現代意識“懷古”、“化古”的新穎手法。在歷史的遺跡里注入時代氣息,引發一些新的思考。開頭的兩節便是最具代表性:“不再需要投槍和匕首了,在這個并不平靜的和平年代?/頭發像刷子一樣豎起來,僅僅是為了時尚?”通篇下來,古今融合的地方處處可見,碰撞之處更能激起內心的動蕩。正如波德萊爾所說,散文詩,它以幾分柔和,幾分堅硬,和諧于心靈的激情、夢幻的波濤和良知的驚厥。
詩人曾經寫道:“歲月的潮音,回蕩在歷史的心壁,唱一路悲歌,穿透日月星辰,留給人類一個沉甸甸的思考。”我想,《魯迅銅像》便是通過拷問與反思,唱一路悲壯的歌,磨刀霍霍,銷魂蝕骨,留給人類關于精神家園,關于生命發聲,關于追求真理,甚至關于憂憤、吶喊、彷徨的一個沉甸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