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華
火樹光耀九州樂,花燈遍照兩岸春。每到春節、元宵節,臺灣和閩南到處張燈結彩,一盞盞耀眼的花燈高高掛起。別小覷這個花燈,它可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文化,也是國泰民安的明顯標志,折射出海峽兩岸和平發展,普天同慶的美好光景。
正月燈彩 歷史悠久
花燈也稱燈彩,它的前身便是燈籠這一我國古老的照明工具。西漢時期,我國就已出現燈籠,最早燈籠的骨架是用竹條圍成的,外糊燈紙或薄綢,燈壁上或寫字或繪畫,平時照明,節慶懸掛。而元宵節張燈的由來,據說是東漢時期佛教傳入,統治階級提倡在上元之夜“燃燈敬佛”。史載,漢武帝時,每年正月十五日都要隆重祭祀太一神。從黃昏開始,皇宮中遍燃燈燭,通宵達旦。漢室的另一位皇帝——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以遍地的燈火象征光明,喻佛光普照,從而形成了后世元宵節張燈的習俗。此外,道教對元宵節也有重要影響,因為道教有三元之道,三官大帝中的上元天官大帝就是在正月十五誕生的,所以我們至今亦稱元宵節為“上元節”。
到了唐宋時期,每逢春節、元宵節人們除了用彩燈照明以外,還將燈彩作為建筑藝術裝飾。彩燈藝術經過歷代能工巧匠的共同勞動 ,不斷推陳出新。在式樣上有帶穗的掛燈、美觀的座燈、秀麗的壁燈、精巧的提燈等。在造型上有山水人物燈,花鳥蟲魚燈,以及富有民族色彩的龍燈、云燈、宮燈等,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元宵燈節又像是一次燈技藝術的展覽,反映了人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希冀。這些燈飾精美華麗,制作巧奪天工,十分逗人喜愛,看的人眼花繚亂。北方民歌《大逛燈》唱出了好多很有地方特色的燈:“通紅的蔓菁燈,帶纓的蘿卜燈,弓腰的蝦米燈,晾蓋的蛤蜊燈,溜圓的西瓜燈,帶刺的黃瓜燈,張嘴的鯉魚燈,八腿的螃蟹燈,還有手中提的大提燈,空中懸的大云燈……”。京劇《貍貓換太子》中有一節“報花燈”就唱出了好幾種燈:“一團和氣燈、和合二仙燈、三陽開泰燈、四季平安燈、五子登科燈、六六大順燈、七七團圓燈、八仙過海燈、九九連環燈、十面埋伏燈。這個燈,那個燈,呂布戲貂蟬,大鬧鳳儀亭。”
臺灣燈節 盛況非凡
元宵節期間,臺灣舉行豐富多彩的燈節盛會和燈俗活動,大展燈技藝術和燈節文化,城鄉張燈明盞,熱鬧非凡。近年來,與祖國大陸咫尺相望的金門縣常特邀福建泉州市花燈匠師制作大型花燈、民俗花燈和各式拉燈,同時請著名制燈藝人現場表演簡易花燈的制作過程,深受當地群眾歡迎。
臺灣元宵燈俗之多,景況之熱鬧比起祖國大陸任何地區有過之而無不及。臺灣愛國史志學家連橫(1878—1936)撰著的《臺灣通史》歲時篇中記載:“(臺灣)元宵之夕,自城市以及鄉里,點燈結彩,大放煙火,競演龍燈。士女出游,笙歌達旦。”每年正月初十后,臺灣民間就拉開了燈節的帷幕,家家戶戶忙于買燈、制燈、掛燈。花燈形式多樣,品種繁多,簡易的有宮燈、兔子燈、元寶燈、鯉魚燈、蛤蟆燈、蝴蝶燈、荷花燈、水果燈、關刀燈等。而制作精美的則有龍燈、虎燈、獅燈、船燈、嫦娥奔月燈、武松打虎燈、孫悟空大鬧天宮燈等。人們漫步大街小巷,不時可以看到許多美術燈飾店、燈飾工廠。他們除供應臺灣市場外,還大量外銷,美術燈一度為臺灣增長最快的外銷品。臺灣是著名的竹子產區,許多燈籠多以竹子為主料。臺灣的燈籠藝術不只在于竹編造型,而在它繪飾的圖樣,人物圖樣多繪福、祿、壽三星或八仙,其余大多為寓吉祥的奇花異卉,珍禽瑞獸等。由于燈籠在臺灣的廣泛應用,藝匠們便競技呈能、精益求精。還有一大類是電動花燈,根據民間故事編制,如狀元游街、八仙賀壽、桃園結義等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傳統文化。
燈節前夕,家家張燈,戶戶結彩。門前、堂上、大街、小巷到處懸掛著璀璨奪目、流光溢彩的各式花燈。在十字街頭,庵堂寺觀等處,還搭起牌樓、燈棚,花燈高掛,雄偉雅觀。在漁區,漁家人則喜歡糊制獨具特色的千姿百態的海底水族燈。在臺灣有一種紙扎的,形似封蓋煙囪的燈叫“孔明燈”,燈內燃燒浸油的紙芯,產生氣體,燈便上升空中。元宵節期間,臺灣同胞尤喜燃放這種孔明燈“祈求平安”。
“燈是傳統,光是科技”,臺灣電子技術相當發達,燈會除了保持濃濃的傳統味外,整個傳統主題加大科技含量。人們可以欣賞到運用現代科技新成果,如聲控、光控、磁控和電子遙控等具有現代氣息的新型燈彩。1978年,臺灣將元宵節定為“觀光節”,從1992年起,每年的“觀光節”都在臺北舉行為期3天的大型花燈展,定名為“臺北燈會”。臺北市的各寺廟也都舉辦花燈競賽,如龍山寺、祖師廟、青山宮、保安宮、關渡宮和松山慈佑宮,展出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花燈。此外,還在露天劇場表演花燈舞,給傳統燈節增添了新意。借助“臺北燈會”將傳統的花燈展示變成國際性觀光賣點,吸引外國觀光客到臺北參加這個熱鬧非凡的燈節。臺灣燈會最重要的就是“主燈”,通常以各年生肖為主題,興建10米以上巨型主燈。歷年主燈都有個主題名稱,如:1991年:三陽開泰;1992年:洪福齊天…… 2010年:福臨寶島;2011年:玉兔呈祥;2012年:龍翔霞蔚;2013年:騰蛟啟盛。
大陸春燈 源遠流長
據記載,廈門把正月十五元宵節俗稱“上元”。因活動多在晚上,又稱“元夜”、“元夕”;又稱“燈節”、“燈夕”。廈門的燈市自正月初九“天公生”后就開始熱鬧起來,買燈、看燈、送燈的男女老少,此來彼往,絡繹不絕。到了上元之夜,戶戶張燈結彩,其中“走馬燈”是最受男女老少歡迎的。“走馬燈”里外兩層,動靜結合,里層呈圓筒形,精雕鏤空,上面繪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舞龍奔馬等圖案。上有風車轉,中有支柱,下為一針,旁點蠟燭或油燈,靠熱氣流帶動風車旋轉,使內層圖案循環轉動,其影投向不動的外層,生動活潑,富有動感。上元夜除了分散小型的花燈外,還有疊燈為山的鰲山燈等大型燈會。廈門有元宵節“送燈添丁”和“鉆燈腳求子”的信俗。已婚未育的婦女,為祈求添丁,到街上、祠廟、鰲山燈棚底下,鉆進鉆出,稱“鉆燈腳”。上元猜燈謎,俗稱“燈猜”。元宵前數日,街上常有招貼告示:“某時、某處有燈謎請教,歡迎光臨。”屆時,愛好者聚集而來,出謎人家掛長方形花燈,謎面一條條貼在其上,每猜中一條,主人鳴鑼敲鼓或燃放鞭炮,以示祝賀,并發給獎品。
而泉州素有元宵鬧花燈之俗。節前,花燈上市,燈攤遍布街頭,家家戶戶競相為孩子購買。娘家要為新婚女兒送上紅、白成對的蓮花燈和彩繪“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燈,寄托“早生貴子”的祝愿。泉州自唐初建城,中原燈俗隨即傳入。及至南宋,更有“天下上元燈燭之盛,無逾閩中”的盛況。歷經元、明、清和民國,花燈活動長期不衰。歷代留傳下來的諸如禽獸魚龍、花卉瓜果等燈品,多達數百種。從燈品質料而言,傳統多為篾骨紙質花燈,后有綢質花燈,清末民國有料絲花燈和玻璃花燈。上世紀80年代有塑料花燈,電光、電動彩燈問世,品種多姿多彩。
元宵節俗 如出一轍
猶如除夕吃團年飯、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元宵節燈俗是方言相通、風俗相同的閩南和臺灣民間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圍繞燈的民俗與名目繁多,生動有趣,鄉土氣息濃郁,構成一幅幅異彩奪目的風情長卷。
掛燈——元宵節前夕,多數人家喜歡買來花燈或大紅燈籠,掛在居家、店鋪門口,烘托節日喜慶氣氛。有男孩出生的人家,都要制作或購買花燈,掛到寺廟、宗祠,以示“添丁”。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前往賞燈,場面熱鬧非凡,喜氣洋洋。在臺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里,男丁從農歷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為“起燈”,諧音“起丁”,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
送燈——臺灣閩南方言的“燈”與“丁”同音,年內出嫁的女兒,其娘家在節前要買繡球燈或蓮花燈一對,派男童送到女婿家,作為祈祝早日“出丁”(生孩子)。對于嫁后未生男孩的,娘家習慣贈予“觀音送子燈”,謂之“送丁”,男女雙方求子心切由此可窺一斑。送燈有兩種對象:一是頭一年出嫁的女兒,第二年娘家送去花燈,以求吉利;二是有的人家婚后不育,約請子孫滿堂的大戶前來送燈以盼早生貴子。
串燈——所謂串燈是未出嫁的姑娘在元宵夜到游燈人群里盡情闖游,以期“天官賜福神”給她覓到一個如意郎君。元宵燈節是少女們最感興趣的。在古代,婦女們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少出閨門,而到了元宵節,則是“開放”的日子。燈火璀璨,鬧中靜處,秋波傳情,適婚青年傳遞的是愛的音訊。姑娘可隨母親或姐妹趁賞燈之機看看對方才貌、言行,代替相親。臺灣婚后未生育的婦女元宵節要穿梭于燈下,以期早日得子(男)添丁,好為人母。
游燈——元宵燈節,做家長的不吝給小孩節日零花錢,讓他們購買喜愛的春燈,點上蠟燭,手提著走門串戶,結成游燈隊伍,信步游燈。各種彩燈在夜幕中游動,猶如蒼穹流星,人們在縱情游燈中結友聯誼,共度良辰美景。由于臺灣方言“燈”與“丁”同音,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
出燈——小孩們提著小花燈在大街小巷魚貫穿梭,玩得不亦樂乎。有的游燈時不慎把燈燒了,哭鬧不已,大人們卻不以為然,反以為喜:“好日子不許哭,這叫出燈,是人丁興旺的好兆頭呢!”臺灣和閩南人俗信燒掉燈籠后會“出丁”。如果燒的是紅燈預示生女孩,燒了白燈會生男孩。盡管這只是一種虛擬的愿望,人們卻樂意接受它。
穿燈腳——元宵節,鄉村祠堂中高懸多盞花燈。吉時一到,所有年內結婚的新娘,無論是產育好或是懷孕的,元宵夜都得重新打扮新娘妝,由婆婆或姑嫂妯娌領著,帶到燈下俯首穿行而過,臺灣人習稱底下為“腳”,因此俗名為“穿燈腳”。鄉親們圍觀者如潮涌至,為的是借機認識哪一家娶的是哪一位新娘。它給人們再一次提供了看新娘的機會,場面十分熱鬧,堪稱“新娘團拜會”。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其《閩南人》一書中記述:“在一些著名廟宇,都掛滿了花燈,民眾萬人空巷,前往參拜觀賞。婦女們有‘鉆燈腳,生男胞之習俗。”
打燈猜——燈謎是逛燈會的又一文娛活動,臺胞習稱猜燈謎為“打燈猜”。傳統燈猜是把謎語貼附燈上,供人邊賞燈邊猜謎,猜中者向主持人領取贈品,有的還將花燈當作贈品,起到應景作用。清代時,燈謎已是臺灣元宵節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清乾隆年間,布政使錢琦在《臺灣竹枝詞》中對此作過生動描述:“煙花火樹拂墻邊,映帶春燈謎語多。”
1984年2月16日是傳統的元宵節,為了讓前來福建東山島避風的臺灣漁民在祖國大陸歡度元宵佳節,增強兩岸人民的感情,促進文化交流,東山縣政協別出心裁想到了用猜燈謎聯誼這一形式來與臺胞開展節日聯歡。當年筆者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猜謎聯歡活動。會猜活動懸謎近400條,其中有熱切盼望祖國統一的題材,如:海島漁民盼統一(驪珠格),謎底:泊人、樂和;化干戈為玉帛(外國名著一),謎底: 《戰爭與和平》;大陸臺灣應統一(縣名二),謎底:兩當、共和…… 臺胞們也準備了一些具有鄉土特色的燈謎與大陸謎友交流,如:“君子之交”(臺灣地名一),謎底:淡水;“花開長不敗”(臺灣地名一),謎底:恒春;“初次開業”(臺灣市名一),謎底:新營,“落葉歸根”(臺灣地名一),謎底: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