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球


日前,公司披露了新的招股說明書,將于下周一開始申購。《股市動態分析》周刊記者發現,除了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涉嫌侵占集體資產、偽高新以外,在財務數據上也存在明顯的硬傷,比如,公司自2010年以來,在營業收基本保持原地踏步的情況下,應收票據與應收賬款急劇增長,公司有以賒銷的方式做大銷售規模為沖剌上市的嫌疑。與此同時,公司在將利潤、收入與人工成本與印度上市公司ICC比較所得出的結論明顯有悖常識。招股說明書顯示,自2010年至2012年,公司人工成本/收入分別是22.20%、22.24%、21.64%,而ICC公司該項指標值分別為32.55%、34.61%、29.44%。換言之,同樣實現100元收入,公司付出的人工成本竟然比印度ICC所付出的人工成本要低約20%至30%,這在公司研發投入長期維持較低水平(即技術水平不會顯著提高)、生產員工長期占大多數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此外,從公司凈利潤增長率與產能利用率來看,均存在上市后業績變臉的風險,值得高度警惕。
營業收入原地踏步 應收款離奇暴增
公司主營業務為紡織梳理器材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為金屬針布、彈性蓋板針布、帶條針布、固定蓋板針布等紡織梳理器材,主要客戶集中在紡織行業和受紡織行業景氣度影響較大的紡織機械行業。由于近年來紡織行業低迷,需求下降,使得營業收入近三年來幾乎原地踏步(參見表1)。
《股市動態分析》周刊記者發現,在營業收入保持原地踏步時,公司的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卻離奇暴增。以應收賬款為例,2011年該項數據為5619萬元,而截至2013年6月30日,應收賬款達到了1.56億,增幅接近3倍。以應收票據為例,2011年的應收票據是4382萬元,而到了2012年,應收票據急劇飆升到了7420萬元(參見表2)。
為何在公司營業收入保持原地踏步的同時,應收賬款與應收票據卻保持急劇飆升呢?某不愿具名的知名注冊會計師告訴記者,不排除公司有以賒銷模式做大銷售額為IPO輔路的嫌疑。
與此同時,《股市動態分析》周刊記者還注意到了另一組數據,即公司的凈利潤增長率大幅滑坡。數據顯示,自2011年至2013年前9個月,凈利潤增長率為40.71%、-12.22%、-8.18%。換言之,如果公司在2012年實現上市,當年業績就會變臉。
人工成本竟低于印度同行
《股市動態分析》周刊記者注意到,在公司招股說明書介紹國際競爭對手印度ICC公司時,一組關于人工成本與利潤、收入對比的數據令人十分生疑(參見表3)。
從上表數據來看,公司利潤總額/收入指標值遠高于印度ICC,由于該指標相當于銷售凈利潤,換句話說,公司產品遠比印度ICC公司賺錢。在人工成本/收入方面,公司該指標又遠低于印度ICC。換句話說,每實現100元收入,公司所付出的人工成本比ICC公司要低約8元,顯然,這是難以解釋的。首先,由于當前印度人均工資水平遠低于中國,要做到人工成本低于印度幾乎是不現實的。相反,我國的很多紡織企業近年來受人工成本上升的困擾,有向東南亞轉移生產的傾向,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港股上市公司天虹紡織因將生產基地移向越南而重獲新生。其次,紡織行業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替代人工的效應非常有限,公司也不太可能因為技術水平比ICC公司高,而實現人力成本節約20%至30%。
募投項目產能如何消化存疑
公司表示,本次募集資金投項目達產后,主要產品金屬針布和彈性蓋板的產能分別較2012年銷售量增加49.36%和31.13%。結合公司金屬針布和彈性蓋板占公司以往產能的比例來看,該募投項目達產后,產能將會在現在的基礎上提高30%至40%,考慮到公司當前的產能利用率只有75.56%(參見表4),未來產能利用率將會下降至50%左右,屬于產能嚴重過剩的級別,甚至低于鋼鐵行業的產能利用率。
上表數據也顯示,由于下游紡織行業和機械行業較強的周期性特征,行業產能利用率呈逐年穩步下降的趨勢,并且難以逆轉。既然如此,那公司還以募集資金搞重復擴產的意義又何在呢?未來的新增產能又如何消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