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 玨,呂樂春,郭美華,鄭 琪,吳文娟,何 黎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疾病。我國痤瘡患病率為36.0%~51.3%,其中重型痤瘡占1.8%~6.7%[1-2]。重型痤瘡患病率雖低,但其以結節或囊腫及痤瘡瘢痕為特征,皮損長期反復發作,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對患者容貌及身心健康產生的影響較輕中型痤瘡更嚴重。有學者研究認為,女性痤瘡患者皮損主要發生于面部,且以面頰、口周及下頜為主[3-5]。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階段的重型痤瘡患者(如青春期痤瘡或成人痤瘡)是否均具有上述特點尚不明確。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性別、年齡重型痤瘡患者的臨床特征,為深入認識重型痤瘡,尋找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奠定基礎。
1.1 研究對象 2009—2011年采用抽樣調查法,從我國24個城市(華南地區包括廣州、福州、廈門;華中地區包括武漢、長沙;華東地區包括上海、青島、合肥、九江、南京、常熟;華北、東北地區包括北京、包頭、大連、哈爾濱;西北地區包括西安;西南地區包括成都、重慶、貴陽、昆明、大理、開遠、曲靖、楚雄)的35家三級甲等醫院皮膚科門診選取1 944例重型痤瘡患者,均同意參加本研究。
1.2 方法 采用《尋常痤瘡遺傳流行病學調查問卷》,內容包括:(1)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身高、體質量、民族、現居住地);(2)痤瘡患病情況(初次發病年齡,皮損類型、分布部位及數量范圍,伴發疾病史)及痤瘡家族史。皮損類型: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增生性瘢痕、萎縮性瘢痕,分布部位:額頭、面頰、鼻部、下頜、頸部、胸部、背部、頭皮。數量及分布范圍(見表1),臨床分型信息由2位經驗豐富的皮膚科臨床醫師分別評估后親自填寫,其他內容由患者本人在臨床醫師指導下填寫。對所有患者的正面、兩側面及胸背部皮損照相以便對皮損情況進行復核。本研究通過昆明醫科大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痤瘡皮損數量范圍賦值表
1.3 痤瘡診斷標準 根據Pillsbury分類法[6],Ⅰ~Ⅲ型(以粉刺、丘疹/膿皰為主要表現,無結節/囊腫及痤瘡瘢痕)為輕中型痤瘡,Ⅳ型(除了粉刺、丘疹/膿皰外,以結節/囊腫及痤瘡瘢痕為特征性表現)為重型痤瘡。在開始收集問卷前,通過集中培訓或電話會議的方式,為每個合作單位負責病例收集的醫生詳細講解診斷標準,減少不同單位間形成的誤差。

表4 女性不同類型痤瘡的皮損部位/類型的比較〔n(%)〕
注:-表示無相關數據
1.4 信息核對及質量控制 質量監督員核查收回的問卷,剔除內容不完整、分型錯誤的無效問卷。
1.5 統計學方法 Epidata數據庫錄入問卷,雙錄入實時校驗模式進行二次錄入。采用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分析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Kruskal-Wallis及Mann-Whitney U)。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一般情況 1 944例重型痤瘡患者中,男1 000例,女944例;青春期痤瘡1 433例,其中男842例(58.8%)、女591例(41.2%);成人痤瘡511例,其中男158例(30.9%)、女353例(69.1%)。不同類型痤瘡在男、女性患者中的分布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6.60,P<0.001)。成人痤瘡包括青春期發病持續到25歲以后的持續性痤瘡377例(73.5%),25歲以后發病的遲發型痤瘡134例(26.5%)。353例女性成人痤瘡患者中,238例(67.4%)為持續性痤瘡,115例(32.6%)為遲發型痤瘡;158例男性成人痤瘡中,139例(88.0%)為持續性痤瘡,19例(12.0%)為遲發型痤瘡。男、女性成人痤瘡均以持續性痤瘡為主,但女性遲發型痤瘡發生率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3.36,OR=2.71,95%CI(1.73,4.23),P<0.001,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痤瘡患者在不同類型痤瘡中的分布情況(例)
Table2 The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in different types of acne acne

性別例數青春期痤瘡(歲)10~1415~1920~24成人痤瘡(≥25歲)持續性痤瘡 遲發型痤瘡男10001440642213919女94415174402238115
2.2 遺傳因素與重型痤瘡的關系 1 944例重型痤瘡患者中,716例(36.8%)患者有痤瘡家族史,其中男349例,女367例;青春期痤瘡569例(79.5%),持續性痤瘡130例(18.1%),遲發型痤瘡17例(2.4%)。有痤瘡家族史的男、女性患者中,青春期痤瘡所占比例均最高。男性青春期痤瘡所占比例高于女性,而女性在持續性痤瘡、遲發型痤瘡中所占比例高于男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有痤瘡家族史的男女患者在不同類型痤瘡中的分布情況〔n(%)〕
Table3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gender patients with family history of severe acne

性別例數青春期痤瘡持續性痤瘡遲發型痤瘡男性349313(89.7) 34(9.7) 2(0.6) 女性367256(69.8)*96(26.1)*15(4.1)*χ2值44.80P值<0.001
注:與男性比較,*P<0.05
2.3 女性不同類型痤瘡的皮損部位/類型的比較 女性重型痤瘡患者中,從皮損數量來看:青春期痤瘡丘疹/膿皰的數量較持續性痤瘡(Z=2.39,P=0.017)多,與遲發型痤瘡(Z=1.25,P=0.210)接近;青春期痤瘡(Z=-3.87,P<0.001)及持續性痤瘡(Z=-3.68,P<0.001)萎縮性瘢痕的數量較遲發型痤瘡多;粉刺(χ2=2.48,P=0.290)、結節/囊腫(χ2=1.94,P=0.379)及增生性瘢痕(χ2=4.40,P=0.106)的數量在不同類型痤瘡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圖1)。從皮損分布部位來看:與青春期痤瘡相比,持續性痤瘡額頭、面頰出現丘疹/膿皰的發生率較低,背部出現結節/囊腫,下頜出現萎縮性瘢痕的發生率較青春期痤瘡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遲發型痤瘡鼻部出現萎縮性瘢痕的發生率較青春期痤瘡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圖1 女性不同類型痤瘡的皮損數量比較
Figure1 Comparison of quantity of acne lesions in female patients
2.4 男性不同類型痤瘡的皮損部位/類型的比較 男性重型痤瘡患者中,從皮損數量來看:粉刺(χ2=0.07,P=0.966)、丘疹/膿皰(χ2=1.02,P=0.600)、結節/囊腫(χ2=0.31,P=0.857)、增生性瘢痕(χ2=3.37,P=0.186)及萎縮性瘢痕(χ2=5.03,P=0.081)的數量在不同類型痤瘡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見圖2)。從皮損分布部位來看:青春期痤瘡面頰遺留萎縮性瘢痕的發生率為48.0%(404/842),高于遲發型痤瘡的36.8%(7/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OR=1.60,95%CI(1.06,2.41),P=0.025〕。

圖2 男性不同類型痤瘡的皮損數量比較
Figure2 Comparison of quantity of acne lesion in male patients
重型痤瘡以結節/囊腫及痤瘡瘢痕等頑固性皮損為特征性表現,易復發、難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的容貌及心理健康,甚至成為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本研究分析重型痤瘡患者的臨床特征,發現在1 944例重型痤瘡患者中,73.7%為青春期痤瘡,26.3%為成人痤瘡,男、女性成人痤瘡均以持續性痤瘡為主,女性出現遲發型痤瘡的風險較男性高;在女性患者中,青春期痤瘡丘疹/膿皰的數量較持續性痤瘡多[7];青春期痤瘡及持續性痤瘡萎縮性瘢痕的數量較遲發型痤瘡多;與青春期痤瘡相比,持續性痤瘡額頭、面頰出現丘疹/膿皰的風險低,背部出現結節/囊腫,下頜出現萎縮性瘢痕的風險高;遲發型痤瘡鼻部出現萎縮性瘢痕的風險高;在男性患者中,各種皮損的數量在不同類型痤瘡中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青春期痤瘡面頰遺留萎縮性瘢痕的風險較遲發型痤瘡高。
Shen等[2]對中國6個城市尋常痤瘡患病率的調查顯示,5.5%的青春期痤瘡、6.7%的持續性痤瘡及1.8%的遲發型痤瘡患者為重型痤瘡。本研究僅對重型痤瘡患者進行調查,與青春期痤瘡相比,女性成人痤瘡結節/囊腫、痤瘡瘢痕主要位于鼻部、下頜及背部,與Dumont-Wallon等[8]研究結論相符。青春期痤瘡患者炎癥性皮損的數量多,可能與患者進入青春期后體內雄激素水平升高相關。高雄激素導致過量的皮脂合成和毛囊導管開口過度角化是痤瘡形成及炎性反應加重的關鍵因素[9-10]。Till等[11]認為持續性痤瘡皮脂腺導管經歷了炎癥與修復的周期性變化,而皮脂腺導管處于炎癥或修復期的數量決定了痤瘡的病程。此外,成人痤瘡也有可能存在生長因子(GH,IGF-1)等激素水平增高,調節皮脂腺細胞功能;皮脂分泌率不同、患者對腎上腺激素反應的機制不同[12]。遲發型痤瘡可能是內分泌紊亂的結果,雄激素水平高是原因之一[13-14]。
Preneau等[15]認為,女性痤瘡具有特征性的皮損分布,且對口服及局部治療藥物反應性差,是一種不同于青春期痤瘡的、單獨的痤瘡亞型。女性痤瘡發病原因可能與遺傳因素、女性患者合并潛在的內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綜合征、腎上腺不典型增生、卵巢腫瘤或腎上腺腫瘤)及吸煙等環境因素相關。
綜上所述,重型痤瘡中,青春期痤瘡所占比例最高,成人痤瘡以青春期后的持續性痤瘡為主,女性出現成人痤瘡,特別是遲發型痤瘡的風險較男性高。痤瘡家族史對青春期痤瘡及女性成人痤瘡的影響較大。與青春期痤瘡相比,女性成人痤瘡炎癥性皮損及痤瘡瘢痕的數量更少;痤瘡皮損主要分布在面中下部。男性成人痤瘡皮損數量及分布情況與青春期痤瘡大致相同。女性重型痤瘡對藥物治療不敏感的原因及女性痤瘡的發生發展與遺傳因素的相關性仍有待進一步證實。
志謝:感謝包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哈爾濱醫科大學附二院、常熟市第一醫院、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中山大學附三院、福建醫科大學附二院、福州市皮膚病醫院、廈門大學附一院、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上海復旦大學華山醫院、上海市皮膚病醫院、浙江大學附二院、西安交通大學附二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武漢市第一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湘雅二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九江學院附屬醫院、南京皮膚病研究所、中國醫科大學附一院、大連皮膚病醫院、貴陽金陽醫院、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一院、開遠市人民醫院、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曲靖市人民醫院、大理學院附屬醫院、楚雄州人民醫院、玉溪市聯元醫院皮膚科及所有參加本次調查的人員對本工作的大力支持。
1 Wei B,Pang Y,Zhu H,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adolescent acne in North East China [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0,24(8):953-957.
2 Shen Y,Wang T,Zhou C,et al.Prevalence of acne vulgari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adults:a community-based study of 17,345 subjects in six cities [J].Acta Derm Venereol,2012,92(1):40-44.
3 Schmitt JV,Masuda PY,Miot HA.Acne in women:clinical patterns in different age-groups [J].An Bras Dermatol,2009,84(4):349-354.
4 Poli F,Dreno B,Verschoore M.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acne in female adults:results of a survey conducted in France [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1,15(6):541-545.
5 Goulden V,Clark SM,Cunliffe WJ.Post-adolescent acne:a review of clinical features [J].Br J Dermatol,1997,136(1):66-70.
6 趙辯.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36.
7 張美玉,林燕.從肝腎論治女性青春期后痤瘡68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刊,2013,48(8): 89.
8 Dumont-Wallon G,Dreno B.Specificity of acne in women older than 25 years [J].Presse Med,2008,37(4 Pt 1):585-591.
9 Yang XY,Wu WJ,Yang C,et al.Association of HSD17B3 and HSD3B1 polymorphisms with acne vulgaris in Southwestern Han Chinese[J].Dermatology,2013,227(3):202-208.
10 Yang Z,Yu H,Cheng B,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G repeat polymorphism in the androgen receptor gene and acne in the Han ethnic group [J].Dermatology,2009,218(4):302-306.
11 Till AE,Goulden V,Cunliffe WJ,et al.The cutaneous microflora of adolescent,persistent and late-onset acne patients does not differ [J].Br J Dermatol,2000,142(5):885-892.
12 Vora S,Ovhal A,Jerajani H,et al.Correlation of facial sebum to serum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n patients with acne [J].Br J Dermatol,2008,159(4):990-991.
13 胡曉莉,張書梅,趙廣碧.女性遲發性痤瘡與性激素關系的研究[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0,33(6):419.
14 da Cunha MG,Fonseca FL,Machado CD.Androgenic hormone profile of adult women with acne [J].Dermatology,2013,226(2):167-171.
15 Preneau S,Dreno B.Female acne - a different subtype of teenager acne?[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2,26(3):27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