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正昱
(1.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濟南 250014;2.山東省中醫院兒科,濟南 250011)
哮喘是疑難病癥,《幼科發揮·喘嗽》曰:“或有喘疾,遭寒冷而發,發則連綿不已,發過如常,有時復發,此為宿疾,不可除也。”
哮喘以反復發作呼氣性呼吸困難伴有哮鳴音為特點,發作時以胸悶、咳嗽、哮鳴,呼氣延長為特征,甚則喘促氣急,喉間痰吼,重者不能平臥,呼吸困難,張口抬肩,搖身擷肚,口唇青紫。
哮喘的發病機制,《證治匯補·哮病》曰:“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
哮病名稱,宋以前多稱為喘鳴、喘呼、喘喝、呷嗽,或直接描述其癥狀,其記載多散落于喘、上氣等篇章中。直至南宋·王執中在《針灸資生經》首載“哮喘”作為病名[1]。
支氣管哮喘屬于中醫學哮病范疇[2]。結合現代解剖和病理生理知識,筆者認為“內有壅塞之氣”指氣道慢性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氣道慢性炎癥即“寒凝血瘀”,氣為血之帥,陽氣不足,氣機不暢則血瘀。局部軸索反射形成的氣道高反應性即郁熱,氣有余就是火,壅塞之氣郁而化熱,就形成了“郁熱”。
“外有非時之感”指誘因,1)吸入性的過敏原:吸入物如尾塵等空氣污染物、花粉、羽毛、螨蟲、病原微生物等;空氣溫度、濕度、速度、壓力變化;有害氣體。2)食入性的過敏原:飲食物的溫度,如冷飲、冰激凌等;飲食物的種類,主要是異性蛋白,如魚蝦肉蛋奶、野菜、香料等;藥物。3)其他:運動、情志刺激等因素。
“膈有膠固之痰”的“膈”,部位在氣道黏膜;“膠固之痰”是氣道慢性炎癥的產物,指黏膜水腫、黏液栓,黏膜黏液分泌增加。黏膜水腫即“伏飲”,黏膜黏液分泌增加、黏液栓即“伏痰”。
哮喘發作是“三者相合”,一旦誘因觸發伏飲、伏痰與郁熱,則“閉拒氣道”,關鍵是氣道攣急狹窄,痰瘀交阻,造成呼氣性呼吸困難,就“搏擊有聲,發為哮病”,出現胸悶、咳嗽、氣促、喘息,喉間痰鳴哮吼等。故哮喘發作時治療應使“三者相分”,首要目標是迅速定哮平喘。
證候的本質屬性具有動態演變和相對穩定的復合特征。證候的相對穩定特征是中醫臨床辨證的前提[3]。
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是哮病的證候特征,并同時呈現或寒或熱的證候表現[4]。孔紅巖等[5]將發作期哮喘分為寒哮、熱哮、寒熱錯雜3型。朱杰[6]認為證候常很復雜(寒熱錯雜,虛實并見)。王美林[7]也認為其發病寒熱虛實之病機常同時存在。孫宏偉[8]更將標、本細分,以肺、脾、腎為本,以風、痰、瘀、寒、熱為實、為標,痰瘀為標中之本,風、寒、熱為標中之標。哮喘發作時,本虛標實兼錯。崔文成[9]認為小兒發作期哮喘辨證以寒熱夾雜為多見。
寒熱錯雜證以咳嗽,胸悶氣喘,有哮鳴聲,痰少質稠、色白或黃,或有惡寒發熱,舌紅,苔白厚、或黃膩、或白黃相兼,脈滑數為辨證要點。
寒熱錯雜證的“寒”,即氣不足,“氣不足便為寒”。1)指內寒,哮喘發生的主要內因是陽虛。陽虛則寒,痰飲內伏,寒凝血瘀。2)指外寒,包括風寒(風速快而氣溫低)、寒飲(飲食物溫度低)、形寒(衣被少)等。導師李燕寧教授曾于2005—2008年主持完成山東省中醫管理局資助的“哮喘滴丸抗支氣管哮喘平滑肌痙攣的研究”。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發現[10-11],小兒哮喘發病與其陽虛體質存在密切關系,素體陽虛,痰瘀留伏,為外寒、飲冷觸動,痰瘀上注肺竅,壅塞氣道,是小兒寒哮發作時的主要病機。
人體水液的正常代謝狀態,呈現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依賴于肺脾腎三臟功能的相互協調。肺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脾胃為后天之本,乃水谷之海,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水之中源;腎主一身水液,主氣化,為水之下源。
《內經·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總結了人體的津液代謝過程,提出了人體的津液代謝與肺脾腎臟緊密相關,為后世關于津液代謝及津液的病理治療的論述提供了依據。后世在治療關于水液疾病的問題上,多以此為依據,收益頗多[12]。
兒童肺臟嬌嫩,脾常不足,腎常虛。若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則致水液代謝失常,痰飲內生。肺受邪困,衛外不固,外邪犯肺,或肺氣虛衰,治節無權,宣發肅降不及,水津失于輸布,凝而為飲,內伏于肺;脾虛不運,則為生痰之源,可停濕為痰,上貯于肺;腎氣虛衰,氣化不利,不能溫煦蒸化水濕,使水凝為飲,濕聚為痰。所謂痰之本,水也,源于腎;痰之動,濕也,主于脾;痰之末,飲也,貯于肺。
此外,脾土為肺金之母,脾統四臟,為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脾氣不足,不能受納與運化水谷,臟腑包括肺臟失養,肺氣愈虛,其衛外功能失常,故易于反復感受外邪,而致肺氣愈虛,喘促頻作[13]。
寒熱錯雜證的“熱”,即氣有余,“氣有余便是火”。1)指內熱,分為實熱和虛熱。實熱即陽勝則熱。包括患兒體內“伏飲伏痰”郁遏陽氣,郁而化熱;飲食不知自節,過剩的飲食物在胃成積,在腸為滯,積滯內停,氣機壅滯不暢,郁而化熱;心肝常有余,所欲不遂,氣郁化熱等。虛熱是陰虛則熱。陰即物質,包括精、氣、血、津、液等。2)指外熱,包括風熱(風速快而氣溫高)、火(氣溫高)、濕熱(濕度大而氣溫高)、燥熱(濕度小而氣溫高),外感溫熱邪氣(病原微生物)等。
定喘湯是由三拗湯、華蓋散變化來的[3]。定喘湯出自明·張時徹《攝生眾妙方·卷六·哮喘》,由炒白果21枚、麻黃3錢、蘇子2錢、甘草1錢、款冬花3錢、杏仁去皮尖1錢5分、桑白皮蜜炙3錢、黃芩微炒1錢5分、半夏制3錢組成,用法是:水3盅,煎2盅,作2服,每服1盅。不用姜,不拘時,徐徐服。功在宣肺平喘,清熱化痰。《成方便讀》曰:“夫肺為嬌臟,畏熱畏寒,其間毫發不容,其性亦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若為風寒外束,則肺氣壅閉,失其下行之令,久則郁熱內生,于是肺中之津液,郁而為痰,咳嗽等疾所由來也。然寒不去則郁不開,郁不開則熱不解,熱不解則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黃、杏仁、生姜開肺疏邪,半夏、白果、蘇子化痰降濁,黃芩、桑白皮之苦寒除郁熱而降肺,款冬花、甘草之甘潤養肺燥而益金。數者相助為理,以成其功,宜乎哮喘痼疾,皆可愈也。”
方中君以炙麻黃辛溫,宣肺定喘,兼解表寒;白果甘澀,斂益肺氣,定喘止咳,麻黃與白果一散一收,宣攝和合,既可加強平喘之功,又可防止肺氣耗散,發揮主導作用。臣以半夏燥濕祛痰、止咳降逆,杏仁利肺氣、止咳嗽,款冬花潤肺下氣,化痰止咳;蘇子祛痰下氣,止咳平喘,配合麻黃宣降合施、強力平喘。佐以黃芩、桑白皮性皆苦寒,解除內蘊之郁熱,以清泄肺熱,與諸溫熱藥寒熱共劑、表里兼顧,以適合外感風寒,內蘊痰熱、寒熱錯雜的病機,并防諸溫熱藥辛溫太熱之弊。使以甘草調和諸藥,兼化痰止咳。
本方組方配伍選藥上有宣攝和合,宣降合施,寒熱共劑,表里兼顧的特點,目的是用以適應復雜而又頑固的哮喘證[15]。
[1] 姚 雯,嚴季瀾.哮病病名歷史源流考[J].天津中醫藥,2011,28(1):42-43.
[2] 張蘊卓,劉貴穎.咳喘方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哮喘臨床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5(3):168-169.
[3] 劉恩順,孫增濤,封繼宏,等.101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中醫證候及證候要素的臨床流行病學調查[J].天津中醫藥,2009,26(5):357-359.
[4] 張蘊卓,劉貴穎.支氣管哮喘的中醫治療進展[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5(4):238-239.
[5] 孔紅巖,蘇全忠.自擬三子花龍湯治療哮喘72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0,7(1):55-56.
[6] 朱 杰.哮咳者,哮喘之漸也[J].天津中醫藥,2007,24(5):393-394.[7] 王美林.中西醫結合治療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46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10):1316-1319.
[8] 孫宏偉.哮喘證治述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4,18(2):114-116.
[9] 安 娜,崔文成.崔文成用仙鶴定喘湯治療兒童哮喘經驗[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3,29(3):187-198.
[10]胡 霜.哮喘滴丸治療小兒哮喘的臨床與實驗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3.
[11] 殷桂香.哮喘滴丸止咳平喘作用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02.
[12] 賈建偉,郭麗穎.從《內經》“飲入于胃”引發的思考[J].天津中醫藥,2010,27(2):135-136.
[13] 林旋齡,鐘亮環,劉小虹.治喘之法,不只在于肺腎亦在于脾[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29(4):177-178.
[14] 王綿之.王綿之方劑學講稿[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50-352.
[15] 江平安,謝文光,帥在芬,等.中醫方劑題解[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