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耀東,李小江,陳 軍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
前列腺癌(PC)是泌尿系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歐美發達國家最常見的男性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美國居男性惡性腫瘤第一位,病死率位居第二位[1]。據美國癌癥研究協會年會(AACR)估計,美國2014年約有29480例新發前列腺癌患者,發病率僅次于肺癌,而大約有23300人死于此疾病,病死率位居第一位[2]。在歐洲,前列腺癌患者占全部男性惡性腫瘤病例的11%,而每年新確診的病例約有250萬。在亞洲,其發病率雖仍遠低于歐美國家,但在中國由于人口老齡化、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壽命延長等原因,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表現為明顯上升趨勢,已位于男性惡性腫瘤前列。而近年來,中醫中藥針對其治療期間藥物敏感性降低、生活質量下降,以及喪失手術機會的病例,展示出了明顯的優勢。
前列腺癌屬于前列腺腺體的惡性腫瘤,前列腺雖未在中醫學中論述,但其功能被概述為腎、膀胱、三焦等臟腑之中,在中醫古代典籍中,類似于癃閉、勞淋、積聚等疾病。賈英杰教授[3]認為,前列腺癌,發病機制為“正氣內虛、毒瘀并存”,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正虛尤以腎不足為主。《景岳全書》云“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的人,多有積聚之病。”《醫宗必讀》亦謂:“積之所成,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故腎虛,陰陽失調,氣化不利為其本,濕熱內蘊,氣滯血瘀,痰瘀交結為其標。邪實則以痰、濕、瘀、毒蘊結為主。《內經》云:“男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亦證實了老年人為本病的多發人群。久病自身正氣受損,外邪乘虛而入,祛邪同時又復傷正,必然表現為脾腎陰陽俱虛證候,多數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幾乎都會發展為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王樹聲[4]等綜合臨床亦總結出晚期前列腺癌的病因病機為本虛標實、以虛為主、虛實夾雜。
組織浸潤性強、易早期轉移,確診時多屬晚期是前列腺癌的主要特點。如今,晚期前列腺癌(T3~T4)的臨床研究已成為熱點、難點[5]。在晚期前列腺癌病例中,中醫藥治療[6]配合內分泌治療,不但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同時也減輕了西藥的不良反應,發揮了減毒增效的作用。而中藥治療針對后期雄激素抵抗階段亦發揮了改善生活質量,控制病情發展,延長生存期的作用。且實驗研究[7]證明,不同單藥及復方都對前列腺癌細胞體外增殖和侵襲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傅偉[8]等通過研究證明中醫扶正抑瘤法治療該病顯現出其優勢,陳智鋒等[9]研究表明在西藥內分泌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養陰益腎湯劑,明顯增強了晚期前列腺癌的療效,減少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宋豎旗等[10]認為調理脾胃法為晚期前列腺癌治療的基本治法。《醫宗必讀》云:“后天之本在脾,脾應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母”,“善為醫者必責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孫桂芝教授[11]認為惡性腫瘤屬“腫瘍”證,早期應以活血解毒、祛瘀通脈為主,中期應以拔毒抗癌、祛腐生肌為主,而晚期應以補氣養血、生肌收口為主。而賈英杰教授[3]在治療上尤其重視理氣藥的應用,臨證常配以辛香發散之品以醒脾開胃。
2.1 單藥復方治療 中藥單藥提取物與中藥復方都有一定的臨床療效,尤其是在提高生活質量方面較為突出。實驗研究證明,不同單藥及復方都對前列腺癌細胞體外增殖和侵襲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張育軍等[12]在中晚期前列腺癌治療中利用中藥鴉膽子的提取物鴉膽子油乳聯合內分泌治療,取得優于單純內分泌治療的療效。而近年來對康萊特注射液[13]的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為薏苡油,可發揮阻滯細胞有絲分裂、誘導細胞凋亡、殺傷腫瘤細胞以及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前列腺癌的臨床治療。而短期內以參附注射液為手段的溫陽益氣法雖不能明顯提高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免疫水平,但可以改善其生活質量水平[14]。
余紹龍等[15]通過對比六味地黃湯聯合內分泌治療對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療效果,表明六味地黃湯具有正相關作用。古熾明等[16]研究扶正抑瘤基本方對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的影響,表明扶正抑瘤法可有效提高患者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水平,改善激素非依賴性前列腺癌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對晚期前列腺癌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黃桂軍等[17]通過研究扶正抑瘤湯對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影響,表明臨床加用扶正抑瘤湯可以延長疾病進展時間、中位生存期及生存期,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質量。彭培初[18]則于臨床辨證論治,運用陽和湯及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消瘰丸等中成藥治療前列腺癌,收效甚佳。
此外,一些學者運用益氣解毒祛瘀方[19]、川龍抑癌湯[20]、前列負陰方[21]等單方復方治療或聯合西醫治療前列腺癌亦取得良好療效。
2.2 實驗研究 另外,部分學者研究冬凌草甲素[22]、姜黃素[23]、雙氫青蒿素[24]等對PC-3細胞的影響,得出的實驗結論表明冬凌草、姜黃素、青蒿的提取物均可以在特定環境下改變細胞周期分布、誘導PC-3細胞凋亡并抑制細胞增殖。
Xiufeng Pang等[25]研究雷公藤紅素,證實雷公藤紅素可誘導細胞凋亡并抑制前列腺癌細胞增殖的原因是抑制了P70S6、mTOR、AKT信號的轉導。而侯國良等[26]對中藥復方影響前列腺癌PC-3細胞株體外生長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表明中藥復方組在體外及體內均能顯著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生長。
李雪松等[27]對復方中藥紫龍金對前列腺癌的體外增殖和侵襲的抑制作用進行研究,通過檢驗紫龍金對上皮型鈣黏蛋白(E-Cadherin)和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等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得出中藥紫龍金通過增加E-Cadherin和ICAM-1表達,具有降低集落生長和體外侵襲,抑制前列腺癌細胞增殖能力的結論。
Jea Yeon Chun等[28]研究人類前列腺癌細胞表達白細胞介素-6(IL-6)的自分泌環,得出穿心蓮內酯能抑制IL-6的表達及IL-6介導的信號,并根據相關實驗數據推斷穿心蓮具有治療激素抵抗型和激素依賴型前列腺癌的效用。
王林等[29]通過研究姜黃素對人前列腺癌細胞TGF-β/Smads信號通路的影響,得出姜黃素促進DU-145細胞凋亡和抑制其生長的分子機制可能是姜黃素影響 TGF-β及下游蛋白 SmadZ、Smad4、Smad7表達,進而激活或調節TGF-β/Smads信號傳導通路。
苗琳[30]等發現補骨脂酚具有雄激素受體拮抗劑的活性,并通過拮抗雄激素受體抑制睪酮對LNCaP細胞增殖的促進作用。
孫曉霞[31]等研究發現西黃丸不但可以通過誘導細胞凋亡、干擾腫瘤細胞周期,實現抑制腫瘤的作用,還能通過抑制腫瘤新生微血管生成、抑制基質蛋白酶水平、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等發揮抑制腫瘤和抗轉移的效應。
2.3 其他治療
2.3.1 針灸治療 目前臨床針對前列腺炎多以重陰穴、雙側夾陰穴、腎俞穴、關元穴、氣海穴、三陰交穴以及歸來等穴位作為主穴,并佐以辨證取穴為配穴治療,然而,近年來對于前列腺癌的針灸治療研究報道不多。現僅簡單介紹一些臨床常見的治療方案。
前列腺癌證屬胃氣虧虛者取穴:三焦俞、腎俞、陰谷、氣海、委陽。用平補平瀉手法,每日針刺1次,2周為1個療程。尿血者加血海、三陰交。
前列腺癌證屬濕熱蘊結者取穴:三陰交、陰陵泉、膀胱俞、中極。用瀉法,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
2.3.2 臍貼治療 吳楠等[32]通過研究發現中藥臍貼輔助治療前列腺癌125I粒子植入術后直腸并發癥療效佳,且中藥治療費用少,值得在臨床推廣。
近年來前列腺癌病死率雖然有所下降,但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其仍是困擾男性生命與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早期手術治療是前列腺癌的最佳治療手段,但由于其多數早期無明顯癥狀,發現時多屬晚期,已失去根治性手術的機會,而中醫藥此時可作為臨床主要治療手段,在控制、延緩疾病發展,調節人體免疫力,以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生存周期方面收到良好療效,如今已被廣泛應用于中西醫結合治療當中。然而臨床治療標準化,特別是辨證分型的共識,是目前中醫學醫師們亟需解決的問題。同時,對中藥復方,特別是單一中藥的生物活性研究,以及中藥復方對逆轉腫瘤抑制性微環境方面,如經中藥干預后,體內免疫系統類似于針對感染一樣殺傷腫瘤細胞[33],也應成為人們重視的要點。
[1] Boikos SA,Antonarakis ES.Immuno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enters its golden age[J].Clin Med Insights Oncol,2012,6:263-273.
[2] Siegel R,Ma J,Zou Z,et al.Cancer Statistics,2014[J].CA Cancer J Clin,2014,64(1):12-33.
[3] 王曉群.賈英杰治療前列腺癌驗案1則[J].湖南中醫雜志,2013,29(7):95-96.
[4] 王樹聲,古熾明.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探索與優勢[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0,16(3):263-265.
[5] 張亞強,盧建新,宋豎旗.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疾病的研究現狀[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0,16(3):255-258.
[6] 賈玉森,陳小均,張志杰,等.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臨床研究概況[J].中醫雜志,2012,53(24):2142-2146.
[7] 蘇淼毅,程惠華.中醫藥治療前列腺癌的新進展[J].環球中醫藥,2012,5(2):152-156.
[8] 傅 偉,陳志強,王樹聲.扶正抑瘤法治療IV期前列腺癌優勢探討[J].山西中醫,2012,28(12):1-4.
[9] 陳智鋒,余紹龍,林 峰.內分泌治療聯合中醫養陰益腎對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PSA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3,34(22):4450-4451.
[10] 宋豎旗,盧建新.調理脾胃法治療晚期前列腺癌[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10):90-91.
[11] 顧恪波,王 遜,何立麗,等.孫桂芝教授從“腫瘍”角度論治惡性腫瘤經驗[J].天津中醫藥,2013,30(1):8-10.
[12] 張育軍,雒向寧.鴉膽子油乳聯合內分泌治療中晚期前列腺癌[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2):1464-1465.
[13] 包三裕,張 洪.康萊特注射液作用機理及臨床應用研究[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1):139-140.
[14] 代睿欣,呂立國,白遵光,等.溫陽益氣法對晚期前列腺癌免疫水平的影響[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14(4):30-32.
[15] 余紹龍,陳智鋒,林 峰,等.六味地黃湯聯合內分泌治療晚期前列腺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4):93,97.
[16] 古熾明,陳志強,王樹聲,等.中醫扶正抑瘤法治療晚期前列腺癌回顧性分析[J].新中醫,2011,43(12):79-81.
[17] 黃桂軍,王 華,陳朝寬,等.扶正抑瘤湯對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江蘇中醫藥,2010,42(6):18-20.
[18] 彭 煜.彭培初治療前列腺癌經驗 [J].中醫文獻雜志,2010,28(3):42-43.
[19] 賈英杰,李小江,李 超,等.益氣解毒祛瘀方聯合內分泌治療晚期前列腺癌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33(4):448-451.
[20] 鐘 喨,賴海標,黃智峰,等.川龍抑癌湯配合抗雄激素治療晚期前列腺癌臨床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2):315-316.
[21] 郁 超,陳 磊.前列負陰方聯合西藥治療晚期前列腺癌的臨床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3,47(4):46-48.
[22] 葉洪利,陳永良,陶水祥,等.冬凌草甲素誘導前列腺癌PC-3細胞自噬作用實驗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2010,90(42):2984-2988.
[23] ZHAO Hui,YU Xiao-ling,QI Rui-fang,et al.Inhibitory Effects of Curcumin in Combination with Paclitaxel on Prostate Cancer Xenografted Model[J].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0,10(5):823-827.
[24] 高小玲,羅子國,王丕龍,等.雙氫青蒿素誘導前列腺癌PC-3細胞凋亡及其機制研究[J].中草藥,2010,41(1):81-85.
[25] Pang X,Yi Z,Zhang J,et al.Celastrol suppresses angiogenesismediated tumor growth through inhibition of AKT/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pathway[J].Cancer Res,2010,70(5):1951-1959.
[26] 侯國良,劉卓煒,黃劍華,等.兩組中藥復方影響前列腺癌細胞生長的體內外實驗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5(3):663-671.
[27] 李學松,梁云燕,王代樹,等.中藥紫龍金對前列腺癌細胞體外增殖和侵襲的抑制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S1):116-119.
[28] Chun JY,Tummala R,Nadiminty N,et al.Andrographolide,an herbal medicine,inhibits interleukin-6 expression and suppresses prostate cancer cell growth[J].Genes Cancer,2010,1(8):868-876.
[29] 王 林.姜黃素對人前列腺癌DU-145細胞TGF-β/Smads信號傳導通路的影響[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1.
[30] 苗 琳,馬尚偉,樊官偉,等.補骨脂酚拮抗AR轉錄活性抑制雄激素誘導的前列腺癌細胞LNCaP的增殖 [J].天津中醫藥,2013,30(5):291-293.
[31] 孫曉霞,孟靜巖,王 威,等.西黃丸治療惡性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現狀[J].天津中醫藥,2013,30(1):60-63.
[32] 吳 楠.中藥貼臍輔助治療前列腺癌125I粒子植入術后直腸并發癥療效分析[J].新中醫,2013,45(8):143-144.
[33] Prendergast GC,Jaffee EM.Cancer immunotherapy:immune suppression and tumor growth[M].Burlington:Academic Press,2007:1-97.